物质性、事件性与观念性:“艺术破坏”基本性质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eiwei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立足于当下艺术理论体系建构和艺术发展格局,以及对艺术本质的标准化回答为艺术定义的流动性所撼动这一现实,在前人对“艺术破坏”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艺术破坏”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物质、观念和事件维度的表现形式,发掘“艺术破坏”研究对于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意义。“艺术破坏”与艺术创造相伴而生,却没有在学术研究领域受到足够的关注,对其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艺术史研究的边缘位置。基于这样的背景,论文紧扣“破坏”之于艺术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分别从物质性、事件性和观念性三个维度对“艺术破坏”的基本性质和表现方式进行研究。“艺术破坏”的基本性质是物质性。艺术品只有在作为客观实在物的意义上才得以存在并获得直观的可能。“艺术破坏”在物质性层面首先表现为艺术作为物的破碎。由此产生的“艺术碎片”与原作整体之间保持有一种辩证关系。经由物性因素的突显,“艺术破坏”的第二个表现形式为对艺术品合法性身份的取消。此外,“艺术破坏”还体现在新的技术手段与审美趣味对艺术品作为物的存在状态的取消。艺术的发生,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或其他层面,都发生于具体的时空情境之中,并且需要人为参与。所以基于这种事件性,破坏的发生具有三个主要因素:时间、空间与人物。“艺术破坏”体现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场所空间之中,并经由不同身份的破坏行为者得以实现。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具有观念性。而艺术作为一种观念,也具有一种破坏性。观念维度的“艺术破坏”主要体现在具有革新性的艺术观、审美观对传统艺术价值和审美取向的颠覆;艺术品“灵韵”的消逝以及对激进美学与侵犯性体验的触发三个层面。“艺术破坏”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为艺术史等传统艺术学学科拓宽了研究视野。“艺术破坏”研究在其自身的理论建构过程中试图对艺术的研究对象进行重置,并尝试对艺术学研究的领域进行拓展和更新。传统的艺术学研究,不论是在历史、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上,都倾向于对“创造”和“出现”等价值面向的关注。而实际上,“破坏”与“创造”是一对相生相伴的概念。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艺术破坏”之观念性的关注,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维度进行了拓展。不仅在前人所关注的“对艺术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art)这一面向上,也在“艺术所造成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from art)这一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艺术破坏”基本性质的研究,发现了“艺术破坏”所具有的批判性意义与创造性价值。而“艺术破坏”也会作为一个仍需被开发的研究面向,以其自身的否定性逻辑为艺术研究注入反思性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生态批评迎来物质转向,植物逐渐成为被关切的对象。学界提出植物生态批评,旨在强调植物的审美价值,进而解决植物问题。论文聚焦于西方生态批评中的植物想象,试图分析生态批评在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植物问题,由此讨论植物想象的特点、意义以及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论文内容分为导论、正文五章与结语。导论部分对植物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作了介绍。生态批评的研究维度在物质转向中得以丰富,对植物的关注有利于扩展其研究范畴。
学位
话语标记是言语交际中一类特殊话语现象,它结构独立,表达程序意义而无概念意义,是促成交际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汉语交际中,作为话语标记中的一类,言语行为类话语标记会高频出现。对于留学生而言,能否正确使用言语行为类话语标记,会直接影响其汉语表达的有效性和得体性。对话语标记的研究有助于留学生了解话语生成,并学会正确使用话语标记,从而促进有效交际。因此,本文在对言语行为类话语标记本体研究的基础上,考察
学位
叙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语言环境与文化世界,从情节和情境两个角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水平。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叙事教学法如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不仅会对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产生不小的冲击,或许还会引发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思考。本学位论文尝试将叙事教学法引入对外汉语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实验表明,通过重新编排叙事文本,教学环节中应用叙事教学法,
学位
本文立足于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背景,采取文献梳理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丝绸之路这一场域中发掘苹果审美意义的生发熔铸。基于对苹果丝路旅行的探究,是为了从个案出发,以小见大,试图在集聚各国审美文化经验的基础上,为现代丝路审美共同体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参照范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苹果的审美意义十分丰富。苹果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天山山脉的河谷地区,在沿着古丝绸之路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其审美意义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嬗变和
学位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升温,作为全世界第一大语种的汉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表明了我们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满足新时期汉语国际化发展的需求,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致力于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已经有不少院校开设了该学位课程,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招生规模小,生源质量低;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等。汉
学位
2005年,YouTube火爆海外,迅速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视频分享平台,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该平台中有非常丰富的汉语相关的视频资源。YouTube平台中的汉语视频有较强的话题性和趣味性,部分视频也有较强的专业性。平台中视频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许多海外的汉语学习者在YouTube平台中搜索、观看与汉语相关的视频,并展开讨论,他们把YouTube也作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口语教学是汉语教学的
学位
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迫切需求,使汉语教师对汉语教材的研究愈加重视。目前中国内地的汉语教师在编选汉语教材时,《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通常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教师为适应当地的汉语教学,往往以当地的教学指南和需求编选适当的教材。为了使汉语学习者能够通过国内汉语水平考试(HSK),需要探究本土化的教材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是否相匹配。由马亚敏主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
学位
戏剧与电影虽然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却又紧密相交。戏剧与电影同属于多媒性艺术,然而其文本媒介和传播媒介却不尽相同,戏剧以人为本且具有实时的双向传播媒介,电影是一门以图为主的单向传播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艺术之间的藩篱逐渐被打破,从电影诞生之初向戏剧学习叙事等方法,到戏剧中开始展现出电影思维,戏剧与电影之间的融合也更加密切和深入且具有艺术性。本文以戏剧的电影化为研究对象,探讨
学位
“拉扎节”是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区临洮县域内民众自发组织,兼具信仰和娱乐两种特征的民间节日。其出现时间较为久远,活动举行时间长、跨度大,节日主要由法师表演的“跳拉扎”仪式与民众齐聚一堂的“吃拉扎”活动组成,场面热闹震撼。作为临洮南部地区最大的民俗活动,“拉扎节”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生存观念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是该地区的“标志性文化”,但在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拉扎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艺术带给人们
学位
聚氨酯凭借自身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备受国民经济各大领域的青睐。聚氨酯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易受到外部作用发生老化、产生微裂纹等,这会缩短材料的使用寿命,且对材料的正常使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研究人员将热可逆Diels-Alder键引入到聚氨酯中,开发了一种具有自修复性能的聚氨酯材料,但这种材料存在修复效率低、修复方式单一等问题。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是一种良好的光热材料,将其作为一种刚性粒子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