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竹材符号的空间表意方式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意是人们交流的方式,意义是人类本质的追求。传统的建构理论将材料作为没有情感的结构实体而落入到技术主义的偏执中,致使材料与空间失衡,人与日常生活联系断裂。弗兰姆普敦强调诗意的建构,重视技术,渴求意义。竹材不仅是构建空间的实体要素,也是作为信息与情感的符号载体向使用者“传情达意”。竹材具有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优势属性,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利用竹材的材料属性与文化属性,将竹合理地、创新性地运用于空间建构中,能够更好地从人居环境的层面传承竹文化。面对当今竹材运用于建筑环境中所呈现出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现状,如何系统地建立起竹材、空间、使用者三者关系的认知体系和竹材空间利用的方法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文章以符号学理论为依据。首先,本文将竹抽象成符号和符号系统,立足于皮尔士的三元符号类型,对竹材作了全面的研究和多维的阐释,重新建立起符号思维下竹材的认知系统,研究了竹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将其作为空间建构的基础。其次,竹材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在符号的构成要素上,文章以莫里斯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并借鉴天津大学黄增军博士论文中关于材料的构成要素,提出竹材符号是由竹材、形式、意义、读者四个要素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这其中,竹材和形式之间是语法学层面的竹材空间呈现,形式和意义之间是语义学层面的竹材空间表意,意义和读者之间是语用学层面的竹材空间体验,从符号学的角度为竹材空间的研究架构起合理的框架。然后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层面进行了竹材空间的研究。在空间呈现的语法学层面,梳理了竹材空间的呈现工艺和形式;在空间表意的语义学层面,探讨了竹材空间的表意内涵与方式;在空间体验的语用学层面,分析了竹材空间的解读语境与符号演变。最后在符号学思维下,分别提出基于语法学、语义学及语用学的竹材空间表意手法。文章试图解释竹材在空间环境中的建构形式与运用现象,探寻竹材空间的意义传达与解读,并提出竹材空间表意的方式策略,旨在为竹材的空间运用提供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学龄前儿童是行为意识和良好习惯建立的重要阶段,教育资源的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质量。儿童学习类移动应用的用户趋向低龄化,有关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类移动应用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符合儿童认知特征、使用行为的问题。以分布式认知为指导理论,能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儿童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儿童学习动机和情绪的因素。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儿童学习类移动应用设计策略把儿童个体认知放在认知主体的位置,协调和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逐渐转变,集体智慧已经变成学习者之间协作交互与共享知识的基本形态,信息社会的学习亦从个体建构转向协作建构。众多国内外研究者对人才的培养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其中,在众多以集体智慧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中,协作知识建构正以强调学习者的协同认知责任,重视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培养而受到密切关注,群体凝聚力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一直承担着必不可少的关键角色。但通过课堂调查与
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关键,也是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由于显著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特征,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利益失衡的现象,农民作为公民能享受到的各项权利也有所缺失。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更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和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的有效供给。从村民之间自发形成的互助合作服务到政社合一的集体化服务,再到如今以政府为主
近年来“人设”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流行,受此影响,Z世代热衷于角色扮演性质的社交活动。角色扮演类虚拟社交应用使得虚拟社交内涵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用户——网络平台——用户”的互动模式变为“角色——网络平台——角色”的互动模式。而社交主体不再关心对方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国内外学者对“人设”文化与角色扮演游戏均有研究,但角色扮演类虚拟社交应用兴起的较晚,因而学界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人设”文化与角色
顾起纶出身无锡望族顾氏,是明代中期无锡的一位官员、诗人和选家。他年少才高,著述颇丰,在复古诗学盛行的背景下,在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两方面,都有比较可观的成就。杨慎认为顾起纶诗歌趣味清远,兴致辽远,诗法孟浩然、韦应物。皇甫汸也称赏其诗摒弃六朝浮艳,风格清新俊逸,有盛唐之诗的风采。同时,他编选的明诗选本《国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从三个部分来讨论顾起纶其人其作品。首先,从顾起纶的个人情况入手,对顾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商标设计从舶来品到本土化成长的重要历史阶段。民国时期的商标设计作为商业美术的一部分,其视觉风格的转变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视觉文化的发展。从民国商标的视觉元素构成中不难发现,在商标中大量使用传统符号以及对传统符号的再设计成为了这一时期商标设计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从传统符号的角度切入对民国商标中传统符号的运用进行研究,探讨民国商标背后所蕴含的视觉文化特征,丰富民国时期视觉文化的历史和文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国家高新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创新元素,聚集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经济强国转型发展过程中,肩负着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重要使命,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前沿主阵地;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激励体制机制、引导创新要素流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巩固实体经济基础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精神,中国高新区应承担
俚语是一种不同于标准语的,非正式的语域。虽然由于俚语的非正式性和部分俚语所带有的粗俗性,导致不少学者会认为俚语一种是“不上台面”的语言形式,也因此导致国内外俚语的研究始终不温不火。但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少数族裔话语权的日益重视,代表着亚文化群体的美国俚语也逐渐走向台前。可以说,俚语已经是现代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俚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呈现方式,更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而这种现象无法通过字面翻译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做了总体布局,并为当前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顺应时代需求,立足华西,为保乡村教育稳步发展并取得突破性成效,努力蹚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之路,发挥乡村教育的“高地效应”、“反哺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勇于突破乡村教育的现实问题,也要擅于从乡村教育的发展中寻求经验。华西村是享誉世界的“天下第
作为美国城市暴露小说的奠基之作,《贵格会市》(1842年,又名《僧侣殿里的僧侣》)是乔治·利帕德最为人知的小说。本文借助空间理论中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等概念,结合文本细读,分析了利帕德对19世纪上半叶美国种种社会问题的反思,探讨了利帕德在美国社会转型期对社会改革的思考。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利帕德的生平、文学成就、《贵格会市》的主要情节、国内外学者对利帕德和《贵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