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17细胞、Treg细胞及Breg细胞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小板破坏增加,生成减少,血小板计数降低。多数研究表明,ITP的发病机制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但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尤其细胞免疫机制。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T细胞亚群Th17细胞、Treg细胞和B细胞亚群Breg细胞也可能参与ITP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国内外研究对于Th17细胞、Treg细胞、Breg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不明确,Th17/Treg平衡失调机制也不清楚。目的探讨Th17细胞、Treg细胞、Breg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分析Breg细胞与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之间的相关性,探讨Breg细胞是否参与Th17/Treg平衡失调机制。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儿童ITP诊断标准,选择2019年08月至2020年08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初诊ITP患儿作为实验组,另选择同期来本院门诊体检的年龄和性别相当的2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2.检测Th17细胞、Treg细胞、Breg细胞水平无菌操作下,采集两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ml,置于EDTA抗凝管内,轻轻混匀,再分别取抗凝血,采用Dx FLEX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Treg细胞、Breg细胞水平,计算Th17/Treg比值;应用XN-20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水平;应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实验组血小板抗体。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Breg细胞与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实验组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2.2±32.4)个月;对照组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3.0±39.8)个月;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常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两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79±9.82)×109/L、(356.00±88.4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与对照组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及Breg细胞水平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Th17细胞水平分别为(7.91±3.26)%、(3.42±1.74)%;Treg细胞水平分别为(6.93±1.79)%、(8.03±1.14)%;Th17/Treg比值分别为1.25±0.70、0.43±0.22;Breg细胞水平分别为(3.04±2.02)%、(6.59±1.74)%。实验组Th17细胞水平、Th17/Treg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42、5.466,P<0.05)。实验组Treg细胞水平、Breg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5、-6.261,P<0.05)。4.实验组Breg细胞与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实验组Breg细胞与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0.001、-0.260、-0.097,P>0.05)。5.实验组Th17细胞、Treg细胞、Breg细胞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实验组Th17细胞水平、Treg细胞水平、Breg细胞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0.140、-0.185、0.004,P>0.05)。6.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Th17细胞、Treg细胞、Breg细胞水平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和血小板抗体阴性组患儿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分别为(9.58±3.31)%、(7.08±3.00)%;Treg细胞水平分别为(7.44±1.96)%、(6.68±1.71)%;Breg细胞水平分别为(2.48±0.60)%、(3.33±2.4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患儿的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及Breg细胞水平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0、0.989、-0.971,P>0.05)。结论1.初诊ITP患儿体内存在细胞免疫紊乱,Th17细胞、Treg细胞及Breg细胞参与ITP的发病过程;2.ITP患儿存在Th17/Treg比例失衡,Th17细胞占优势;未发现Breg细胞与Th17/Treg平衡失调相关。
其他文献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严重制约患者卒中事件发生后身体机能的恢复,并对其学习工作、生活、家庭、社会均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带来沉重临床负担。目前针对PSD的主流治疗方法仍然是药物治疗,但因药物不良反应多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因素影响了其广泛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
背景脑白质高信号是(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是Hachinski[1]提出的一种影像学术语,表现为T2或T2加权成像弥散状或点状高信号。随着影像科学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检出率逐渐增高,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WMH发病率高达95%[2]。WMH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病情进展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3],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WMH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背景复发的高危人群中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患者占很大比例,但是,狭窄并不能完全反映复发风险,相反,侧支循环建立对其预后更重要。研究显示,在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预后方面良好的侧支循环是很关键的。在全部脑卒中人群中,前循环供血区所致梗死占所有脑梗死的80%,弥散加权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AIS早期评估最敏
背景丰富环境是一种可以提升喜悦感、运动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生活环境,在许多疾病中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阿尔兹海默症、脑卒中后康复、焦虑症、抑郁症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相关抑郁的研究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认知行为疗法(Cog
背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技术(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是目前仅有的无创性观测神经纤维束变化的影像学技术。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已有应用,但在脑出血中应用较少。利用DTT技术可以将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情况进行量化,该参数较各项异性
背景目前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严重程度根据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International Study of Kidney Disease in Children,ISKDC)分级标准进行分类,其主要依据新月体的百分比,忽略了其他病理类型对预后的影响,故有学者认为ISKDC分级不能准确的判断预后。有研究发现IgA肾病(I
背景脑卒中患者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受限,早介入、早治疗和早干预可有效提高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康复早期上肢运动功能处于尚未恢复阶段,运动训练难以进行,引入运动想象干预将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而随着康复过程推进,先要进行肢体近端前臂与上臂的粗大运动训练,之后延伸至肢体远端的手功能精细运动康复。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关系密切,且涉及脑运动功能区和前额叶区,运动想象会改变脑激活模式,引起脑血流响应
背景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可由二十多种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EVs)引起,其中多数为A组EVs。近年来,非肠道病毒71型、非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其他EVs引起的HFMD增加。我们前期从本地引起HFMD的其他EVs中,检测到与柯萨奇病毒A组19型(coxsackievirus A19,CV-A
背景青年卒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中缺血性卒中所占比重较高,使家庭及社会承受极其沉重的情感创伤和经济负担。多项研究表明,促使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目前关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借助超声评估病人颈动脉斑块,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背景慢性脑缺血是一组由于慢性脑灌注下降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若不及时干预,可进展为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复发血栓栓塞事件会加重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最高。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中,尽管有些患者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复发血栓栓塞事件仍发生。凝血在慢性脑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复发血栓栓塞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栓弹力图可动态反应凝血及纤溶的全过程。目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