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美育元素 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LB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因而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 思想情感教育 实践与探讨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换言之,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与“教书”同等重要的目标追求。而美育既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始终是德育的跟班”,甚而“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英国赫伯特?里德在《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的话)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高度强调语文课程的重要审美教育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严重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尤其在近些年来的职校教育中,甚而“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的论调有所上扬,致使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有所淡化和削弱。这种反常现象应当得到相应地遏制和纠正。本文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要努力创设美育情境,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自内向外地洋溢着美的想象和元素,如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可以欣赏到波澜壮阔的意境美,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能够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可以体会到婉约缠绵的情境美,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能够迸发出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美。无论是哪一种美,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情感艺术魅力。对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施教者,我们应当造就和具备“一种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从典型作品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艺术把其中美的内涵和形象显现出来,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对他们进行美的洗礼基础上,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启迪美的想象意识,促使他们生成美感的情境、体验和交融,从而把他们引向享受美和孕育美的圣殿。
  二、要努力激发美育情感,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而刘勰在《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类形式和手段,用情感来撞击学生的心扉,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心理因素,享受并体验审美的愉悦和价值,在对美的超越和升华之中,实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追求。首先,组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经典诗词赋文学习中,反复诵读是实现以情入手、引发共鸣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感受熏陶、潜移默化之中自我净化情感、塑造心灵。如反复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能让学生在“悄悄”“轻轻”中感受到轻盈的节奏、深沉的意蕴和美好的情致。其次,做好引领整理,促使学生在心灵震颤中引发共鸣。就职高生而言,他们对于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远远超出接受理念的说教。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等手段,用强烈的语言渲染向学生传递炽热的思想情感,让他们泛起心灵上的涟漪和波涛,从中赢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再次,引导想象联想,揣摩作品美意,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要努力诱发审美体验,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诱导并激发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和惊异感等,从而有效调动潜力因素,促使他们在产生审美激情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比如,根据课文特色,从不同角度确立设计多个审美论题,让职高生鉴赏评析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作出自由选择。以教学《荷花淀》内容为例:有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文章中描绘的美妙景色、表现的主要内容和歌咏的主题情感等美育分切面,从多个角度认真设计了五种学习论题——“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景物描写”“发生在荷花淀里的对话传神和情深意切”“对荷花淀里对话描写进行比较赏析”“显现在荷花淀中的人情美”“水生夫妇的爱情价值观”,让学生在尽情感受荷花淀之美的启迪和体验中,自由愉悦地进行重点选题和鉴赏陶醉,最终比较轻松地完成自选学习任务。
  总之,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开辟一条走向美育之路的绿色通道,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时,不断增强教学的美育功能。
  (作者单位: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赵军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使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结晶,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较为有效的教學方法,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语文 兴趣 情境  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我深刻体会到:小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凭借语
期刊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神得以贯彻执行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学生支持力度的加大,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受传统人才观的影响和我国社会、家庭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仍然是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下的学生,由此导致的中职学生素质呈逐年滑坡的趋势。他们不仅成绩差,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方面也普遍存在问题,有的学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有的学生有厌学心理﹑不服从教育和管理,有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明知故犯等。而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美术教学中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不符合的现象,特别是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的评价观将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不同的评价对被评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评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针对美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重技术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师为权威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树立立体的美术教育评价观进行一些思考,说明一些想法。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评价 学生  教学评价是教育
期刊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解题技巧,更要求小学生要学会学习,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也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本文从数学新课标解读入手,阐述了新课标给数学教学带来的改变,并且针对改进数学教研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做出总结与展望。  【关键字】小学数学 教研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们欣喜地发现,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课堂“小练笔”形式,已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如何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又成为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于是,我们小组制定了“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经
期刊
他们是一群在青春季节里迷失方向的孩子。是什么迷住了他们的双眼?又是什么让他们迷失了方向?  一、社会环境的复杂  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社会环境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行为的养成。比如说大众传媒之一的电视,播放的影视中经常有逼真的枪战片、警匪片、武打片,以假乱真的剧情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未成年人有了模仿的机会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学生中出现矛盾、摩擦时
期刊
大教育家卢梭、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教育的本质应该善于激发孩子的灵性,发展孩子的个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然而遗憾的是在现代教育中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儿童灵性的开发,这对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个很大的损失。结合第八次课改的精神,我认为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倡导的“研究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很适合展示儿童生命的“原生态”,因为他借鉴“研究性阅读”的理论于阅读教学
期刊
一、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和语言。《泥人张》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智慧的民间艺人——泥人张。他的从容自若、后发制人和他的对手海张五的狂妄、跋扈,都被刻画得形神兼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本领更让读者拍案称奇:故事情节悬念跌出、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叙述语言更是津味十足、简洁传神,可谓余音绕梁,令读者回味无穷。  二、《泥人张》板书设计  三、
期刊
案例片段:  学习完6A Unit 3课文后,老师创设了一个小情境,给了学生一个话题:If you’re Helen’s friend ,Liu Tao, what will you say to her ?学生一听立刻就兴奋起来,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  Student A: Helen! Here is my birthday present. it’s a book . I hope you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在交流中入课——引发生命的思索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写一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生齐读。  2.师:在《触摸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