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雨杂炊烟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lvet_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的时候北方正落叶,而萍乡还是一片绚烂,绚烂着想不到的平常与异常。视野中又出现了艳丽的色块,像大地的锦毯,一直铺向前去。车上的人兴奋起来,渐渐看清是波斯菊,红的粉的黄的波斯菊,每个叶片都尽情灿烂。
  一定是一场好戏的序幕。果然就看到一条河,清澄的水推拥着粉墙黛瓦及各式各样的树,其中的柚子、柑橘,垂着甜润与丰满。
  来的是湘东萍水河与麻山河交汇的江口村。入眼一片湿地,裹挟着潮潮的气息。迫不及待地深吸,再浅浅地呼出。芦花抚扫,荷花吐艳,远处的稻穗还在摇动着谷香。曲折的木栈道,将阳光折成几何形状,人走到上边就感到衣袂飘摇,心花绽放。前面的一群孩子,音符样跳跃。谁仰着腰身在曲折中玩自拍?另一个曲折里,有人早将她作了风景:软风中飘曳的红丝巾,挑战了大片的绿和蓝。
  先是要去“0799”,0799是什么?江口人说,0799是我们的区号。笑了。将区号作为一个艺术区的代名词,好新鲜。让人联想北京的“798”。
  村子的最高处,翠竹簇拥,江山环绕,“0799”就错落其中。深幽的山村,竟然打造了一个审美空间,吸引着外来画家驻站,也激发了当地的绘画热情。一个个格调不同的工作室,展现出淳朴又现代的乡间情怀。
  正值周末,大人小孩都来体会掩藏在乡间的艺术世界。一个拄着拐杖的女子,正顺着斜坡往上攀,一步步接近心中的向往。风景里的农人头戴斗笠,正在田间采摘丰收,丰收中有黄蜜桔、火龙果、八月瓜、三红柚。转过一个山脚,菖蒲、美人蕉、粉黛乱子的后面,竟跑出来一大群黄葵花,闹嚷嚷冲着晨阳撒欢。倒是凌氏宗祠,闲来书院,端坐着不动声色。
  同田里一位老者搭话,他在这里生活了七十年。说话的神情,让你感觉出那种满足与安逸。家住萍乡江水头,山河清新,气象宏阔,加上不断变化的日月,能不满足安逸?听我们夸这里好,老者说,前面还有鸬鹚烟雨,更好看。他一指就指出了一脸得意。我们当然要去,一个江口,就有这么多可看可玩的地方,更别说湘东。
  雾雨杂炊烟,山巔复树巅。来过萍乡的张九龄、黄庭坚、范成大,再来会惊叹世事变幻。
  进入农舍,仿如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屋舍周围扎着细密的竹篱笆,阳光硬性地挤过来,挤出一束束金线。屋内的墙壁装饰的是竹,顶蓬搭的是竹,然后是竹子与芦苇的编制品。如此这些,加上石与瓦的传统元素,显现着祖母般的亲切,多少年来,农家就在这样的亲切里繁衍生息,自得其乐。绳子上吊着皮影戏的影人,刚刷完一层彩,微风一吹,手脚晃动,似在自耍自唱。
  另一个院子里,各种形态的傩面具挂在墙上。不定何时,古老的激情,会让它发挥作用。后来真就看到了傳递念想与快乐的傩戏表演。虽然生活富足,人们依然保留着自己的喜欢。那种原始的味道,透显着民俗民风的精髓。我曾经在云南和湖南看过傩戏,他们就在田间地头趁兴起舞,让你感到那就是他们的天堂。在中国,作为活化石的傩戏大多相同,寄托与信仰也都一样,就是希望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这里有的是原材料,也就有人组织起来,共同富裕。一处叫作“三石竹艺”的地方,一群女子分坐案子两边,细如发丝的竹条在手上翻舞。她们正在为一个个杯子做花样,也就是为瓷器穿一件竹衣裳。我发现竹丝有深有浅。就问一个叫芊芊的女孩,芊芊说,深一点的是烤色,浅的是本色。随后又解释,烤色就是经过加工的,以便与浅色搭配图案。
  不同的竹丝精致地箍在瓷器上。我想知道,做好一件所用时间。芊芊看了一眼身旁的女伴,女伴说,得一天。真的是慢工出细活,要付出怎样的心态与神态?
  她们的身旁,是一把把细细的竹丝,柔顺得像女子的发辫。那么大的工作间,这些发辫成就了另一个艺术世界。
  展室里有很多做好的竹编工艺,花样纷繁的作品中,我看到了鸬鹚杯盏,那是一个极品的组合。鸬鹚从竹丝中跃出来,自然而生动。
  有人将这里叫成了鸬鹚,是因为岛的形状。鸬鹚代表了一个美妙的想象,想象中再加上一袭烟雨,就知道境界的构成是怎样。“鸬鹚烟雨”,一个哲学与美学的命题。
  大片的浮萍在水中开放,让你想到萍乡的名字。众多的阳光在浮萍上晃,晃成一堆珠玉。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很早就利用了鸬鹚的灵巧与乖戾。一位老人告诉我,鸬鹚通人性,懂事理,像猫狗一样,成为人的知己。以前遇到老死的鸬鹚,他们会郑重地葬在水边,念出它许多的好。
  戴瓦的风雨桥,释放着浓浓的乡意,老辈人说起来,谁没有走过风雨桥?风雨桥上有他们的欢声,有他们的情爱,有他们的回忆。年节里,长长的龙灯会通过风雨桥,敲敲打打的傩戏会通过风雨桥。走过风雨桥的还有高抬的龙舟,那是五月必须的乐趣。
  乡愁里的风雨桥,永远架在人们的感情里。风雨桥连着路与路,村与村,连着人们的志向与梦想。有人走过风雨桥到很远的地方去,去了没有再回来,有人回来见到风雨桥心就跳,知道到家了。山就在近前,重重叠叠的大山,以前是阻隔世界的屏障,现在却成为家乡的一景。
  这片天地是湘东的浓缩,从那些清澈的流水,那些彩色的田地,那些细腻的竹编,那些忘情的舞唱,你能感到湘东人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带动了我们的快乐,在哪里都留下欢声笑语。
  偶尔飘过一朵云。又飘过一朵云。
  真就有了烟雨,先是细雨,丝丝缕缕地下来,下得到处润湿,后来便起了青烟,烟带着雨飘。烟雾变大的时候,雨反而小了,这里那里都是烟的团扇。而后又是烟的丝带,在一围一围地抻拉,抖闪。这个时候,若果从高处看,就会看到小岛的景象,那真的就是烟雨中的鸬鹚了。
  选自《文学报》
其他文献
我七岁时,就读于北京海淀区建设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某天放学回家,我对父亲说,爸,我当上了主席。爸吓了一大跳,说,什么……主席?我说,班主席。说起来,“主席”这个词,是中国土特产。古时没桌椅,老祖宗席地而坐历史悠久,大约到了唐代,才出现了真正的椅子。席地有讲究,不是没章法的胡乱坐。先在房间里铺上和地面等大的席子,这片席子叫“筵”。再给每个入座的人,摆上小垫子,称为“席”。古人进屋,先脱鞋,再走过筵,
繽纷人世间,有许多事物值得缅怀与念想,譬如,花鸟虫鱼,阳光雨露,草木云石,亲情友爱,等等。而我,却偏偏对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味道情有独钟。它始终占据着我的嗅觉,刺激着我的味蕾,以至念念不忘,刻骨铭心。那,便是年味。  一进腊月,镇上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街坊邻居们熙来攘往,他们杀鸡的杀鸡,腌肉的腌肉,灌香肠的灌香肠,让整条巷子漾满了浓郁的年味。  那时家庭经济窘迫,庸常的日子过得较为清苦,可凭
最忘不了的是儿时的饭桌,忘不了饭桌上父母的叮咛。  我们一家四口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算是村里一个少有的小家庭。全家人一起吃饭时,父亲固定坐主位,母亲一般坐副位,我和姐姐则坐在对面的长条凳上。母亲常常要捧菜、添饭,来来往往,坐下来吃饭的时间不多。每次吃饭,父亲不动筷,我们是不能顾自先吃的。  家里来了辈分比我父母大的客人,父亲就坐到了下手,或者像我和姐姐一样坐在条凳上了。我有两个伯父,一个叔叔
近日,我成功做了一盘粉蒸肉,颇有感慨。  今年以来,饮食方面,没有什么心思去精耕细作,总是尽量吃得简单,总是尽量不去人多的超市。这一天与好友感叹:日子白过了!好友十分怀旧地说:唉,想吃一次粉蒸肉。顿时,我深感亏负人生,遂拍案而起:做!  我预订了本市最好品牌的带皮五花肉,选购了沔阳粉蒸肉的香米粉和红曲腐乳汁。底菜我就更加精心了,选用了洁白细腻的本地小芋头。蒸菜的餐具,也不可粗心大意,我選用了朴实无
河虾,顾名思义,是生长在河水溪流中的虾(亦泛指淡水虾)。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河虾。  于是,食河虾,便也只是一件寻常事。  齐白石先生所画的那种,有着长长的螯的虾,就是河虾。河虾虽小,但肉质肥丰,软嫩滑爽,香甜可口,所以,亦可谓河鲜矣。  河虾,可网,可摸,可钓。  网,要细密,细密的网中,放入羊骨,河虾们嗅膻味而来,“群虾附膻”,不长时间,就能获得众多。摸河蝦,就是用手劲直去摸取。河虾,大多生活于
想起来,我人生的许多起伏,都与那毫不起眼的泡菜有关。小时候,我如泡菜一般,泡在家庭这只大坛子里。母亲并没有留下多少温存的记忆,但对她做泡菜的记忆却很深。母亲蹲在厨房的一只角落,先掀开坛盖揭开内盖,再把那些洗净了晾干了水分的各类菜蔬一点一点塞进坛口。那感觉,仿佛坛子是一个婴儿,母亲正在用食物喂养它。坛盖离开坛体时,发生低沉而缠绵的声响,似在回应母亲的喂养。捞泡菜时,母亲的动作更柔软了。手是事先洗净的
吾乡是茶叶集散地,喜欢喝茶的人多。坐办公室的,几乎每人都带个玻璃杯,里面泡着龙井茶,一看叶芽,就知道茶的好坏。然而喝的多是绿茶,喜欢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的,似不多。久未回乡,不知道如今喝茶的风气如何。我喜欢喝茶比较晚,不能喝酒了,才开始喜欢上茶,可是性不喜绿茶,先是喜欢乌龙,接着又喜欢上红茶。记得第一次到茶城买茶,想买的是金乌龙。那家茶城就要搬迁了,黑魆魆的,只有零星几家还亮着灯。卖茶的老板不在,
那年迁居,适逢好友去山里采风,回来送给我一幅《柿柿如意》,因曾和她说喜欢于非闇的《丹柿图》,这幅画便截取了一枝冬柿凌雪的局部。  几枚丹红的柿子悬挂在枝头,一层白雪晶莹地飘落在上面,雪地蓝天,更显柿子的神韵。欣赏过后,我把它装裱进画框,挂在新居餐厅的一面墙上。  中国人擅长奇思妙想,喜欢用特定事物进行意义上的延展,在国画的欣赏中,不光是欣赏画面技法,还要欣赏其中的寓意,“事事如意”,就是这幅画想要
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几件有名的道具:哨棒、钉耙、胡须。   从外表看,哨棒是一根粗陋的木棍。粗疏的木质,来自于某一棵树,上面似乎还留有节痂和年轮木纹。武二郎拎一根哨棒,在江湖游走,就像一件衣服的配饰,合身得体。据说鲁地从前多狼,拎一根哨棒在手,棒不离身,用于驱狼。此冷兵器时代,“侠”的行头包装。   少年人喜欢爬到树上,眺望或者神游,提一根哨棒壮胆行色,有好动的模仿天性。有一次,我扛一根竹竿学梁
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的哥哥发来飘着雪花的视频,也许是因为久离故乡的缘故,也许是在南方沿海工作,多年没见下雪的缘故,这段视频我看了好几遍,使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在老家生活的情景,想起故乡的冬天。  我的老家在一座大山的深處,记忆中大山里故乡的冬天既不像北国冬天那样到处冰天雪地,也不像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冬天繁花满树,温暖如春。故乡的冬天别具一番风味,有它独特的韵味。  故乡的冬天是美丽的,冬夏常青的松树、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