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本阅读与写作同步训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gua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研究与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重视学习、探究和积累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的魏巍《我的老师》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谈一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本时如何进行写作训练。
  一、学会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事例)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选择了七件事情: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课外教我们跳舞;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我睡梦中去找老师。
  题目是《我的老师》,所以,作者写作时围绕题目选择了与蔡云芝老师相关联的七件事来描写和刻画她的形象与个性,表达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二、学会根据写作目的(主题)确定文章内容的详略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讲述蔡云芝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的事例,表达蔡云芝老师爱“我”,“我”也爱蔡云芝老师、想念蔡云芝老师的深厚感情(文章的主题)。
  所以,文中虽然写了七件事,但前五件事是从写蔡云芝身份是一名“老师”这个角度出发,选取蔡云芝老师对所有学生教育与关爱的事例,是想把蔡云芝老师的良好教师形象和爱学生的个性塑造起来,但不是表达“我”对蔡老师敬重、爱戴、感激和怀念之情这个中心的事例,因此,作者在文中就采用了略写。
  我们一起来分析理解: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表现蔡老师的严而不厉、假打真爱学生的特点);②蔡老师课外教我们跳舞(表现蔡老师多才多艺,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表现蔡老师能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观察自然,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表现蔡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表现蔡老师在教学上能给学生躬身示范)。
  這五件事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表现了蔡云芝老师是一个有爱心、有才华、有思想、有方法的好老师,为后面写蔡云芝老师对“我”的关心与爱护做好了铺垫。
  而“蔡云芝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和“‘我’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两件事,是为了真正突出蔡云芝老师对“我”的爱护和关心,也最能表达文章的主题,所以,作者就进行了详写,写出了事件的全过程,写出了“我”对蔡云芝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学会抓住细节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事例来写人的文章,既要写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写出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特点。
  作者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描写蔡云芝老师时就注意了这一点。为了突出蔡云芝老师严而有爱的个性,作者抓住她假“打”学生的动作描写;为了突出她教学有方,就抓住她如何教学生跳舞、观察蜜蜂、读诗歌、写字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来描写;为了突出蔡云芝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不仅有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而且还有侧面描写——写“我”梦中寻师,就是侧面描写蔡云芝老师的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灵里,让“我”终身难忘。
  从魏巍这篇散文中,我们知道要想写出一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就要写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尤其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详细;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只要注意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把文章写得中心突出、生动感人。
  四、借鉴阅读文本时积累的方法技巧进行写作
  让学生从身边选择一个人物,按照阅读文本时积累的写作方法技巧进行写作。指导学生要选择熟悉的人物,选择人物的几个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个性特点,写出自己的情感。成文后与魏巍《我的老师》一文进行对比,并进行修改。力求在选材、人物描写、内容详略处理、情感表达等方面做到恰当、合理、真实、生动。
  语文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借鉴文本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能坚持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只要阅读文本与写作同步训练,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和梁遇春一起《观火》,看小小的火苗里有一个大大的世界。  火在生活中惯常得很,特别是小时候在乡村生活,几乎每天都要见几次,但许是年龄原因,从未在意过,更没细致地观察过。我所知道的它的作用无外乎取暖和烧饭,好像还可以给爸爸点烟。《观火》真是别有洞天,让我看见了火的不同形态。  文章先从眼前的火炉起笔,又是“独自”,恰为“我”对火的神思营造了一种氛围。而文中的“静静地凝视”“细听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是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志深笔长,粳概
2012年高考,全国有17套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又因其问题的开放性、评价的灵活性、思路的拓展性成为了一种热门题型。它常常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的最后一题,分值较大,题型不一,探究内容又丰富,学生常常不易把握答题技巧和规律导致失分较多。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类阅读占了大多数,可以说,今后几年,小说类的阅读将成为高考阅读中的一个热点。而小说阅读中的“探究题”分值最大,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这部作品是作者萧红以自己对童年的回忆为线索,写北国的自然风光,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封建家族世俗文化对善良的心灵的毒害,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这“悲”又不仅仅是“悲”,更有沉重。  作品描写是的20世纪20年代,一个具有明显历史文化印记的小城镇,一个集体无意识的人们群体,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
“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凡句中所缺之字,其位置或在句首,或在句尾,或在句中,本文以“□”标出。从原句文字表面,读者似乎不容易一下子就看出微言大义;但联系上联或者下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可知所缺之字或为成语谚语或为熟语俗语,或为诗句名言,其来有自,还是有线索可寻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一直在低谷徘徊:教师津津乐道于“中心”、“选材”、“结构”、“体裁”,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学生或为应试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思想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喜好而撰……如此种种,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人”“文”分离的怪圈。受“文本”观念的消极影响,作文这一最富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编造谎言的园地,涂抹文字的游戏,折磨心灵的苦差事。这
2013年高考是新疆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第三次高考。在此之前,我们经历了教材的改版,理念的更新,试题的变化,每一次的改版都是一次挑战。面对一次次挑战,我们勇敢的接受;在困惑与痛苦的历练中,我们也有了一些收获。  一、因考制宜,有的放矢  俗话说“知彼知己”才能打胜仗。“彼”是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题,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它们的变化,可及时调整复习的侧重点。  1.字形仍然重要  字形虽不单独
当下,各地导学式课堂的风生水起,而纵观语文课堂中的导学案,生硬的问答式填空让语文教学痕迹越发刻意。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导学设计是不是也该变变脸,是否也能和语文本身一样散发出生动而别样的个性之美?  推行“导学学案”的初衷  “学案导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教师怎么“导”、学生如何“学”,从而变
一、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偏好,也就是说其倾向于某种活动的心理。诗词拥有一种独特的美,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出来。  2.培养学生审美及联想的能力  我国诗词语言较为简洁,含蓄,需要读者在反复品读之后,联系当时的情景,对诗词中表达的事物进
【摘要】孤独的才女张爱玲有着苍凉的人生,我们从她的作品里能深深体味到这“苍凉”。她用再灵巧不过的笔叙写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世俗,可这绝不是凡俗,而是历尽苍凉之后的“大雅若俗”。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 大雅若俗    我个人一直认为上海是俗文化的产地。而在这块土壤里浸润成长起来的张爱玲却令我刮目相看。张爱玲的散文很美,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美文”。  记不得哪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