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谋求突破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ao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终岁末,揖别即将逝去的一年,那种回望与盘点,必将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深沉思考。
   2010年,语文课程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文界在2009年对三十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得失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直面语文教育的现状,着力反思语文学科的功能、任务和目标,助力课改胜利前行;二是本年度语文课程改革正处于一种寻求新的突破而又难于突破的所谓“胶着”状态;三是一线语文教师正期待修正的《课程标准》早日出台,以校正前行的坐标。
   2010年,语文课改给人的直觉是:运行态势平稳不平淡,沉思不沉寂,语文课改催生的“热词”仍为一线教师所关注。
   热词之一:同课异构——呈现的是一种创新的探索
   在语文课改实践研究方面,“同课异构”正作为一个“热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大型观摩课和校本研究活动都有“同课异构”的展示,体现了教师教学更趋于个性化的要求。
   “同课异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课多式”“一文多教”。有论者指出,“同课异构”的“异”,不只是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更是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是外在的“异”,而教学内容的“异”是内在的“异”。没有合宜教学内容的确立,只是教学方式和策略上的翻新,依然不能解决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
   “同课异构”的“构”,指的是课的整体结构,而不仅是某种方法或方式,它更宽泛地包含了不同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思路、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的多元。
   对于“同课异构”的多维研究视野,周一贯先生认为,其本质在于呈现了一种开放的精神,一种研究的思绪,一种姿态,一种创新的探索,一种企盼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动力。
   热词之二:教学品质——课堂教学的新命题
   我国已经进入内涵与品质发展时期,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时代召唤着教学品质的回归。
   在我国教育领域,“教学品质”是课堂教学的新命题。什么是“有品质的教学”,语文教学的品质是什么,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探讨。有论者指出,“品质”是一个表达境界的词汇。“有品质的教学”就是有境界的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良知和审美的融合,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人格尊严的捍卫。有论者认为,“语文教学品质”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品质。具体说来,又可分解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品质。
   “提升教学品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力思考、探索、践行的使命与责任。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提升。首先,让教学变成研究,提升教学的创造品质。其次,让教学变成生活,提升教学的生活品质。再次,让教学变成对话,提升教学的关系品质。当教学实现了创造品质、生活品质与关系品质三者融合的时候,这种教学就把教师和学生自由人格的发展和民主社会的发展化为一体了。这就是教学应达到和能达到的境界。
   热词之三:有效教学——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
   “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因而,“有效教学”被高度关注和认同、被广泛研究和实践是理所当然的。“有效”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热词”。只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出现了课堂低效的现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说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有识之士认为,课堂教学要追求有效,更要追求价值。不能因为追求有效,而忽略了价值的追求,决不能以“有效”取代“价值”,不能把“有效”等同于“有用”。因为有效教学一旦急功近利,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技术化”中消失。语文教育专家成尚荣提出,不能让“有效”遮蔽价值。他认为,“课堂教育的方向,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的提升,才是教学的根本价值。这一根本价值包含着有效,但大大超越了有效,它指向了人的终身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热词之四:山寨教学——一种热衷于模仿的课堂教学状态
   本次课堂改革影响之巨是前所未有的,广大的语文教师投身课改,落后的观念受到荡涤,僵化的模式遭遇冲击。一些语文教师因为害怕别人指责观念陈旧,行为落伍,教学时他们极力与“新潮”攀亲,努力向“流行”靠拢。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不从母语本身的特点出发,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下实实在在的工夫,而是盲目跟风,追逐时尚,什么流行模仿什么,往往在模仿上驻足良久。语文领域就有了“山寨教学”的提法。
   所谓“山寨教学”,指的就是热衷于模仿执教观摩课某名师一招一式的课堂教学的状态。
   如何看待教学模仿,看待“山寨教学”?周一贯先生在接受《教学月刊》记者访谈时说,模仿作为人类的一种行为特点,体现在各种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自然也不例外。问题在于模仿有两种,一种是复制式模仿,另一种是有个性、有发展的动态式模仿。他还说,执教观摩课的优秀教师确实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但这种借鉴不是依样画葫芦地模仿他的一招一式,而应当模仿的是一招一式背后的东西,如对教材深入解读的工夫,对教学理念领悟与应用的功力,对教学技能娴熟挥洒的功底。只有从精神层面上感悟,才会有因地制宜的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有效的专业发展。
   热词之五:简约语文——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
   语文教学经历了新课改以来的种种观念冲突,渐渐趋于理性,回归本色,走向实在,提倡“简约”。
   “简约”是针对“繁琐”而言的。它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境界。语文教学要又好又快地走上健康的发展大道,并把学生塑造成创造型人才,拥有“健全的人格”,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力争崇尚“简约语文”。
   “简约语文”就是在语文教育中摈弃那种把简单问题搞复杂的想法和做法,还语文教育应有的“简明”“简要”“简朴”“简练”和“简化”。即:教育目标简明;教育内容简要;教育理念简朴;教学方式简练;教育过程简化。
   崇尚“简约语文”,就是要给语文教育“减肥”“消肿”“去水”“瘦身”。有论者认为,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减去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尤其是那些貌似正确的假话,还要减去那些重复多余的“正确的废话”,减去那些琐碎、繁杂和无效的“议论纷纷”,减去那些和语文学习无关的冗长的活动过程,减去那些烦琐的文字排列组合和文字游戏,减去那些媒体课件的叠床架屋。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天然,简朴实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用言语表现生命力。
   热词之六:唯美课堂——过多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华美和轰动效应
   新课改的新观念、新策略激活了语文课堂,洋溢着师生互动的乐趣。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当下,人们比较多地关注课堂上出新的理念,出众的教师才艺,却漠视了课堂的主流价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语文教学异化和边缘化现象较严重,课堂上,教学形式新潮别致,教学手段时尚花哨,音乐、表演轮番上场,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公开教学的“非常态”以及个别教师的急功近利,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华美和轰动效应,以致不惜作秀、造假。语文课堂正在从“以生命为本”转向“以美为本”,“生本课堂”“生命课堂”也在被异化成形式的“唯美课堂”,课堂教学主流价值正在遭遇遮蔽和消解。
   有识之士认为,优质的语文课应有饱满、深沉的内涵,应有厚重、可咀嚼的意蕴,而不能停留在炫目的场面,满足于那种“感官的愉悦”,靠搞笑和表演来提升学生的听课激情。当然,课堂需要出新的观念、出色的亮点、出众的教师才艺,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应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主流价值服务,若偏离了这一基本目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热词之七:反常思辨——对教学现象得出不同寻常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语文界对于“自主”话题的解读,不仅表现在“宏观视野”上,也体现在“微观思辨”中。人们往往对一些不被认同的教学现象或行为进行敏锐的判断,通过反常的思考,从不同方面,沿着不同思路,采用新视角认识事物,从而得出不同寻常的见解。
   有论者在论及学生的自主性时,不依常规,提出“语文教师懒亦有道”,他认为,语文教师“懒”一点,其实是另类的教学智慧,是智慧的另一张面孔。这样的“懒”从本质上说,是为了让学生“勤”。“懒亦有道”是把自信还给学生,是为了更好的现场生成。
   “课堂上抓而不紧”往往作为一种不良现象受到指责。有论者突破思维定势,提出课堂“抓而不紧”是“善抓”。他认为课堂教学与一般工作相比,有其特殊性。由于师生共处在共时空的课堂现场,教师的活动不可抓得太紧,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度。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目前现状是教与学、师与生的这对矛盾中存在着“教”的过度强势,“师”的过分张扬。面对这样的课堂困境,有论者提出,课堂教学应“悠着点”。采用新的视角从人的生命限度的性质、活动的规律来认识,认为教师“悠着点”是为了“让学于生,还权于生”。
   当教师要像个教师,有论者提出,当教师不要太像个教师,不要“好为人师“。
   以上论者的思辨、反常的思考,利用反向思维认识事物,使人领略到哲理的智慧。
   热词之八:低碳课堂——语文本质属性的回归
   提到“低碳”,人们自然想到“低碳生活”“低碳家居”“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技术”等一系列新概念。的确,“低碳”一词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节能减排、生存环境,它更多地赋予人的价值需求和精神理念的内涵。诸多事物都以“低碳”冠名,语文教学能不能呢?果不其然,周一贯先生借鉴于当下“节能”“减排”“低碳”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现实,结合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在《语文教学通讯》上撰文率先提出“低碳课堂”的学习生态理念。
   综观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很多,成尚荣撰文指出,时下有的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研讨,语文课窄化为文学课;有的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是成为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代替语文的学习;有的语文课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语文课设置大量的课外内容,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语文课已不再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高耗低效”的现实,自然也有着“低碳”的必然要求。周一贯先生认为,语文课堂要实现优质轻负,必然要从“节能减排”入手。让课堂复归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演练的那种自然朴实的状态。
   “低碳课堂”倡导的是:改变我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拂去语文表面的浮光,再现语文本色。
  (江苏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校区 212300)
其他文献
王崧舟老师在谈及文本细读的问题时说“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教师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滑”“犁”值得玩味,那如何达到“犁”文的境界,如何从“走过文本”到“走进文本”?笔者就从语文教学中的易忽视之处、细微之处、不经意之处、意外生成之处去审视语文的教学之道、教学之效,
将一条纸带的一头扭转180度和另一头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又名“莫比乌斯带”或“莫比乌斯环”, 它是以发现人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果用指尖顺着上述纸带正面上的虚线(在纸带的中央画的线)划去,结果到达了纸带的反面,再继续划下去,最后又回到正面的出发点。假如用剪刀沿着虚线将上述纸带剪开,令人惊奇的是,得到的不是分开的两个圈,而是一个大圈。简单地说,“莫比乌斯圈”最大
有魅力的课堂,应呈现出简约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和简便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一、 教学目标预设透着简明美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对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会读课文的生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也称常识  性课文,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  式,解说事物,说明事理,给人知识  的文章。“怎么写”决定”怎么教”,说  明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较其  他文体的作品而言理应有所不同。  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说明文依  “文”而教给予的思考不多,教学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专有名词避而不教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  功。”(叶圣陶语)为了让读
这个话题我曾经和很多校长、老师提起过,讨论过。不过大家都觉得:没有家庭作业怎么可能?没有家庭作业家长不会答应!没有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干什么?没有家庭作业学生成绩下降了怎么办?  其实,不要家庭作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记忆中,我读小学的时候好像是没有家庭作业的。即使有,也很少。那时候我每天放学回家就要去割猪草,捡柴火,或者帮助家里做家务,干活都来不及,根本没有时间做作业。晚上家里连电灯都没有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在厨房里准备晚餐,听到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很大的动静,便问:“你在干什么?”孩子兴奋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她没有给儿子泼冷水,而是说:“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故事中的妈妈对孩子异想天开的回答作了巧妙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竟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在课堂上,我们也会碰到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其中不乏打岔
小学启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主课程,是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低段语文教材中充分发掘美育素材,将其渗透到学生美育素养的培育中去,对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实现美育目标,促进学校、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从教材中挖掘美育的素材    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识字的初始阶段,一方面,受识字断文和理解水平的限制,学生接受新鲜事
随手翻开即被开头几张原始洞窟壁画所震撼——奔腾的生命创造力,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难以想象是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附有几张儿童画,生命之初的孩童用稚嫩的画笔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用色大胆,浑然天成。而这些,是作者的暗示——童年时代,人的生命力是富丽多姿的。人的自然性呈现出人的本来面目。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曾拥有过这样肆意翻腾的力量。尽管这力量常常是混沌的,不明晰,但它真实地存在过。  
听贾志敏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就像品陈年佳酿一样,静静地、细细地品,就能品出语文的味儿来。贾老师几十年沉浸在语文里,用一生在教语文,用全部的生命在培育儿童,他就是语文坛里醇美的佳酿!  一、化繁为简,简简单单  “现在是两点二十分,三点准时下课。”  “我们今天做一件事,把一篇三十七个字的古文改成一篇现代文,古文与我们现代人说话的方式不一样……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故事,然后扩成一篇四百字的白话文。” 
现行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编选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几乎每一册都有安排,由于这类教材具有浓厚的历史味,所叙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去把握。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来把握这类教材呢?  一、教什么  教学这类课文我们必须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历史。这类课文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为叙述对象的文学作品,不仅叙述了一件或几件历史事件,还呈现了一个或几个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