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康国际:创业企业的OEM样板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ub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纳斯达克而言,飞康国际(公司代码FALC)这个名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家在这里上市的企业。2001年通过借壳上市的飞康国际,为纳斯达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交易数据备份系统,将其数据备份时间缩短了5个小时,深得纳斯达克青睐。
  然而这家华人企业的影响远不止于此。IBM、SUN、EMC都与飞康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为这些大企业提供OEM合作的同时,飞康的品牌影响力也迅速扩张,窜升为虚拟存储业内影响力最大的企业之一。
  作为一个纯正的美国公司,飞康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是华人。2006年,飞康国际的股票从最低时的3.5美元攀升至10.53美元,创造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华人企业的又一奇迹。其创立者的管理思路和经营理念,尤其是在OEM管理上的发展规划,自成一家。飞康国际在全球有超过20个大的OEM客户,销售途径主要是将软件授权给IBM、惠普等硬件厂商整体销售。值得关注的是,飞康的OEM合作伙伴,大都拥有自己的虚拟存储产品和技术,实际上与飞康是竞争关系。然而,成立仅六年的飞康国际就是用这种“与狼共舞”的OEM方式,为自己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生不逢时的二次创业
  
  成立飞康,已是台湾人胡艾瑞征的第二次创业。早在1996年,他一手创立的夏恩公司被国际知名企业CA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胡艾的身份也从老板转变成了CA公司的高级打工仔。“这算是革命的积累吧,从夏恩到CA再到飞康,我看到了我熟悉的这个市场的潜力,并且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用技术去开发这个市场。”数据备份工程师出身的他告诉《中外管理》。在夏恩和CA的经历,为他成立飞康积累了丰厚的管理经验和资金。“技术上我依然是一个工程师,但在管理上,我已经是职业经理人的水平了。”胡艾瑞征如是说。
  创业初期的飞康国际并非一帆风顺,尽管2001年通过反并购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但由于2000年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碎之后市场低迷,飞康在华尔街的日子举步维艰。“前四年亏损了12.8亿,2003年股价最低的时候都不到4美元。”回忆几年前的境遇,胡艾瑞征感触颇多,“对于拥有技术的人而言,找到新市场不难,如何在新市场站住脚才是最难的。”
  与胡艾瑞征合作多年的飞康行销副总裁江志祥告诉《中外管理》:“这样困难的境遇是我们计划之外的,完全没有预料到。”残酷的现实通常都与创业者美好的构想有着明显的差距,创业者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努力不断地缩小这种差距直至超越。谈到当年的发展,胡艾表示:结局谁都没有办法预料,但创业者一定要有决心去掌控结局。
  到2005年飞康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开始扭亏为盈,2006年税后净利达到600万美元。对于此时的飞康而言,意义最大的可能还不是开始盈利,而是已经与许多国际大企业建立起了稳定的OEM合作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独特的“飞康式OEM”
  
  OEM是许多企业的生存之道,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有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合作的大企业得到技术、管理上的支持,而后者通常是创业企业最看重的。但是绝大多数OEM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根据订单生产,几乎丧失了自主能力,也意味着放弃了自主品牌。尽管也有很多企业在OEM积累成熟之后,转型自主品牌的开发,可是转型期的痛苦不言而喻(相关报道参见本期封面文章)。
  飞康国际的OEM客户遍布全球,IBM、惠普、EMC等等这些国际IT巨头都与飞康有着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不仅没有让飞康沦为大企业的生产工厂,反而使得飞康的品牌效应急剧提升。就连CEO胡艾瑞征自己都说:“我们走了一条强强联合的OEM之路,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中外管理》调查发现:飞康在与OEM伙伴的合作上,摒弃了原有的代工模式,与OEM客户形成技术合作伙伴的关系,将飞康的技术优势与合作企业的优势进行互补。例如:与SUN公司的合作,并非简单的SUN下订单、飞康生产,而是将飞康的先进存储技术与SUN公司的先进系统技术结合,实现了双赢。
  江志祥将飞康能够在与大公司的合作中,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原因归结为两点:第一是要有前瞻性的独到眼光,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不能仅仅看到明天的需求,而是要看到半年、一年后的需求。“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大公司,手上可能有超过1 00亿美元的现金,那我们与之合作的优势就是产品至少要领先它两年”。第二个是要有良好的商业道德。与飞康合作的许多大企业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这是一门与“群狼共舞”的艺术,必须有良好的商业道德,才能维系在客户中的信誉。这恐怕也就是为何在IBM、惠普等国际性大公司自身都有虚拟存储产品或者部门的情况下,飞康依然能从它们那里获得订单的原因了。
  如果深入剖析飞康式OEM的要点,不难发现独立的技术优势是其能够生存并发展的关键。这也正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许多创业企业,在选择OEM的生存方式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独立技术的重要性,单纯的依靠低成本优势获取订单。几家OEM企业竞争某一大企业订单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给了大企业太多的压价空间,小企业生存举步维艰,更不要提进一步发展了。
  对于许多走OEM道路的创业企业而言,飞康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毕竟在与大企业的对话中掌握了自主权,企业将获益匪浅。但是创业者需要对自己的企业有清楚的认识,是否具有技术优势、市场需求如何、大企业对待自身的态度等等,都将成为与OEM客户博弈中的筹码。
  通过创业夏恩和打工CA,飞康国际的管理层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因此在短短的几年间,将飞康国际迅速带到了一个高峰期。成立一年便成功上市、与IBM、惠普平起平坐,抛开这些不可复制的因素,飞康独特的OEM之路,为中国OEM企业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其他文献
有效学习≠模式复制    2006年,戴尔正面临运营成本过高、销售业绩下滑、直销模式遭到业界质疑等诸多困难,但丝毫没有削弱国内IT企业对戴尔的研究和效仿。联想在大量引入戴尔的人才之后,于2006年建立以大客户为目标的呼叫中心,逐步尝试电话直销;神舟电脑于2006年年底开通800直销电话,悄然试水直销模式中国惠普于2007年引进戴尔的老将符标榜……这一连串的事件绝不是偶然。  无论是学习戴尔直销的众
期刊
杜拉克一直是我尊敬并认同的管理学大师,多年来,我也在不断学习他的理论,并在经营管理中实践。他的理论尽管工具性不强,但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旦“悟”到,对管理实践非常有帮助。其中印象深刻的收获我总结了几条:追根溯源;化繁为简;尊重并崇尚人性;重视实践、重视成果;强调社会责任。没有前功尽弃的“搬迁”  追根溯源很有哲学色彩,也是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但真正做到认识本质,抓到根源并不容易。比如吃饭,大多
期刊
品牌是一种关系    对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来说,雇主品牌是一个新概念,但却不是一个难理解的概念。雇主品牌四个字所包含的意义、策略和方法其实一点也不新鲜。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和《西游记》基本上都可以当作雇主品牌的教科书。家道中落织席贩履的刘备刘皇叔、面黑身矮的刀笔小吏宋江宋押司、六根清净的文弱书生唐僧唐三藏,背景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拥有极
期刊
德国,我们很熟悉。  德国制造,凭借卓越的品牌、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举世皆知。  德国管理,也与美日一起并称世界三大管理模式。  德国,我们曾亲密。  1984年,德国大众生产线,远早于美日车系10年就被引进中国。  同年,德国专家格里希作为中国首位“洋厂长”,使武汉柴油机厂走向世界。  然而,德国依旧陌生。  我们有多少人能把德国管理模式,像对美、日管理那样如数家珍地说清?  当美日管理理念
期刊
魏文侯选相识人的标准    哲理的故事  魏文侯正在想着自己提拔一位相国,可是目前手头有两个人选魏成子和翟璜都不错,一时不知到底该选哪一个。于是他去问谋士李克。  李克并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却说:“大王,您下不了决心,是因为您平时对他们的考察不够。”魏文侯急忙问:“怎么考察?有何标准吗?”李克说:“当然有,我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一看他平时亲近些什么人,从他亲近的人的品质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期刊
在近两年半的时间以来,我每个月都要来中国,跟中国很多企业的经营高层进行沟通和交流。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公司都在分析因果关系,然后再从手法、技法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他们希望通过制定一些规则、制度、规章、手册、标准等等这些东西,来解决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不管你制定什么样的规则、规章、制度、手册、标准,如果不能明白“造物即造人”的真理的话,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的。    解决问题
期刊
主持人:景素奇 国际人力资本网董事长纪 亮 《中外管理》杂志“大话人力资源”栏目编辑  嘉宾: 周 锚 买麦网总经理  梁 军 实达科技人力资源部总监莘 强 三星中国人力资源部总监  唐爱国 北京大学人才开发办公室主任王海鹰 北京精锐纵横营销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观园集团是一家以水泥能源为主的综合性民营集团公司,最近几年发展形势喜人,可旗下的广告公司多年来始终业绩不佳
期刊
6月6日,北京北郊的密云,定位在张裕四大酒庄最高端的张裕爱斐堡酒庄正式宣布开业,拉动了新一轮的葡萄酒高端品牌市场竞争的车轮战。同时,张裕首次在国内葡萄酒行业高调引入“期酒”营销的新模式。拓展酒庄,布阵高端  其实早在2006年年初,张裕就提出“2008年跻身全球十强”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张裕逐步完善了在高端葡萄酒产品领域的国际化战略布局,这一布局称为“4+1”高端品牌矩阵。  其中
期刊
是继续代工?还是转而做品牌?  在众多依靠代工起家的中小企业家的心中,这常常成为一个两难选择。当企业主的野心更大、事业企图心更多元,或者企业遇到发展瓶颈、遭遇客户压价压款时,如何选择更常常成为一种折磨。  但对意欲选择转型做品牌的代工企业来说,挑战众多。究竟怎样决策才是对?决策后又怎样做才能赢?先想明白了……  在联纵智达咨询顾问机构总裁何慕看来,至少需要做三点准备工作。该机构在过去的多年里,对许
期刊
很多人想做企业家,受电视剧、电影的影响,感觉屏幕上的老板生活很“优雅”,生活奢华,得天地之宠。我虽然也被冠名为“企业家”,却与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被人们戏称为“乡镇企业家”或“农民企业家”。因为长年坚持创业时期的“土习惯”,承担着工作紧张、发展的压力、社会的责任、企业成长的风险等等,这些与创业密不可分的因素,一旦形成习惯,即使创业成功了,还会沿袭。我也见过很多创业型企业家,他们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