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现有初中13所,包括独立初中7所、完全中学2所、民办初中2所、市属初中2所。其中,省级示范初中7所、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初中6所、市级青奥示范学校5所、南京市小班化实验学校3所(含小班化示范校1所)。近年来,我区以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以提升初中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托底推中”项目实施为抓手,以常规管理为保证,以质量监控为手段,以学科研修为基础,以保证适龄学生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初中教育为工作价值追求,总结出了一些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发展的若干实践经验。
区域性初中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校际质量发展不均衡,薄弱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区域初中发展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之间教学质量分化明显,质量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区域整体质量的提升。受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薄弱初中学区内的优质生源留不住,造成学区内生源大量向外区流动,长期招生数量不足、质量偏低、规模偏小。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外来务工子女集中在薄弱初中的附近,人群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家长的要求相对偏低,这些都造成了薄弱学校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尽管薄弱学校教学质量落后的原因有生源质量本身的差异,也有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差异,但在管理的过程中更拉大了和优质初中的差距。
2.初中名优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失衡。从区域整体看,初中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教育质量快速提升的需要,尤其是薄弱初中的教师队伍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骨干教师数量不足。薄弱初中的骨干教师人数严重不足、缺乏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学科结构性缺编严重。薄弱初中的专任教师总数并不少,且师生比均符合省市要求,但结构性缺编严重。三是教师动力缺失。长期处于生源数量偏少、生源质量薄弱,教学质量落后的环境,部分教师的工作动力不足、专业发展缓慢、教学水平不高,制约了薄弱初中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区域质量提升的紧迫要求,管理水平急需提高。从区域看,初中学校具有鲜明办学思想的校长匮乏,研究型、专家型校长更是凤毛麟角。具有办学特色的初中数量偏少,客观上反映了初中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区域初中学校创新发展的若干实践经验
经验之一:坚持统筹兼顾,充分激发学校发展动力。
坚持全区初中教学统一领导,凝聚管理共识,发挥教学管理团队的作用。区教育局统筹教学管理工作,围绕中考质量提升,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学校意见,精心策划质量推进方案。同时积极发挥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专业服务作用,充分调动教学校长的管理作用,扎实推动教务主任的常规执行作用。通过教学校长研讨组定期研讨、学科教研主题活动,为学校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各学校坚持立足校情,着眼学情,充分发挥学校在质量提升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学校在质量提升中的核心地位。在保证学校落实基本教学常规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校的工作动力,让学校成为质量推进工作的冲锋队和主力军。实践证明,相信学校,依靠教师,科学管理,执行到位,一定能够创造出色的业绩。
经验之二:以目标为导引,坚持质量目标管理不动摇。
坚持质量目标管理,规范质量目标研制的流程管理,即“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区校沟通,分别要求,分层达标,分类评估”,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学校质量目标研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学校发挥质量目标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通过目标凝聚共识,借助目标激发动力,依靠目标挖掘潜力,坚持“校内发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的工作策略,把质量发展目标的制定过程进一步转化为凝聚教师共识的过程,最终把质量发展目标的工作要求,逐步由外在约束变为教师工作的自我主动需求,从而实现“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经验之三:强化常规管理,抓实教学常规的规范执行。
围绕“落实常规执行力”开展了系列专题调研和主题活动,专题调研的重点包括:课程管理、教案撰写、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管理、校长与干部听评课制度落实、“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等6个项目。学校针对调研重点,全面动员、专题培训,常规再落实。教育局定期开展“教学常规管理点评会”,形成了全区上下“抓常规、比落实”的教学氛围。通过“常规执行力”专题活动,各初中明确了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内涵,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基本制度,强化了教学常规执行力的落实,加强了教学管理缺位环节的持续改进,提高了教学管理者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为了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执行效度,在“认识到位、责任到位、行动到位、管理到位”的基础上,大胆实施了“中学教学常规管理行政效能评估”。通过建立教学常规检查的反馈制度,采取项目评估、定期通报的方式,对全区初中进行了持续性的常规管理效能评估,从而使常规管理形成了管理常态。
经验之四:坚持分类推进,实施“托底推中”重点项目。
由于生源结构和学校管理的差异,部分初中学校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低分率偏高,全科及格率偏低”,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3所学校实施了“托底推中”项目,围绕“学科教研员如何帮扶学科组、学校如何服务学科组、备课组如何落实教学改进措施”三个层面进行。为此,中学教研室将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前移,建立了“教研员定点服务学校制度”,落实了“上门服务”,重点解决制约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性问题,帮助这3所学校进行质量诊断与问题归因。
经验之五:加强质量监控,做好教学诊断和问题归因。
为了加强关键性节点学业质量的监测与诊断,教师进修学校为初中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规程性质量监测数据,为学校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翔实的事实依据,及时做好全区学业质量监测诊断与分析报告,并深入到问题突出的学校进行现场反馈,为学校提出具体的教学改进建议。近两年全区有关《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初中质量建设路径与方法的创新实践》《完善区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初步探索》《规范办学行为,持续质量推进,建设品质秦淮——区域性义务教育初中质量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实践》等在全国的核心期刊及《中国教育报》发表。
经验之六:加强教学研讨,落实复习备考的全程指导。
中考复习备考中不仅加强了教学计划的分段调控,且落实复习备考的全程指导。切实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加强计划调控。针对毕业班工作特点,结合教学进程,分阶段、分层级给学校提出质量提升计划的制定要求,及时组织学校交流研讨,促进相互启发。二是坚持组织专题研讨。围绕“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全区扎实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经验之七:顶层设计,明确区域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区域初中学校课程建设品质与特色打造,有赖于区域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否则必将影响区域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也将阻碍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内涵提升。为此,我区立足于区域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全区初中课程建设的行政发动、机制引动、课题带动、活动促动、专家推动、模式驱动、评估拉动与区域联动七项基本策略。
经验之八:典型引路,持续区域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我区始终坚持加强初中质量建设,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全区的质量建设,制定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方案与指导意见》,全区各初中分别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各校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做法和经验。如:行知实验中学开展“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改革、27初中推进了“5+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钟英中学围绕“活化课前”开展优化课堂结构的研究、南航初中全面推进“高效课堂”的改革实验等。这些做法,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南航初中逐步实现了“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特征的高效课堂”的新跨越,2014年3月19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南航附属初中召开,为全区初中提供课堂改革提供了研究的范例。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
区域性初中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校际质量发展不均衡,薄弱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区域初中发展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之间教学质量分化明显,质量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区域整体质量的提升。受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薄弱初中学区内的优质生源留不住,造成学区内生源大量向外区流动,长期招生数量不足、质量偏低、规模偏小。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外来务工子女集中在薄弱初中的附近,人群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家长的要求相对偏低,这些都造成了薄弱学校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尽管薄弱学校教学质量落后的原因有生源质量本身的差异,也有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差异,但在管理的过程中更拉大了和优质初中的差距。
2.初中名优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失衡。从区域整体看,初中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教育质量快速提升的需要,尤其是薄弱初中的教师队伍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骨干教师数量不足。薄弱初中的骨干教师人数严重不足、缺乏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学科结构性缺编严重。薄弱初中的专任教师总数并不少,且师生比均符合省市要求,但结构性缺编严重。三是教师动力缺失。长期处于生源数量偏少、生源质量薄弱,教学质量落后的环境,部分教师的工作动力不足、专业发展缓慢、教学水平不高,制约了薄弱初中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区域质量提升的紧迫要求,管理水平急需提高。从区域看,初中学校具有鲜明办学思想的校长匮乏,研究型、专家型校长更是凤毛麟角。具有办学特色的初中数量偏少,客观上反映了初中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区域初中学校创新发展的若干实践经验
经验之一:坚持统筹兼顾,充分激发学校发展动力。
坚持全区初中教学统一领导,凝聚管理共识,发挥教学管理团队的作用。区教育局统筹教学管理工作,围绕中考质量提升,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学校意见,精心策划质量推进方案。同时积极发挥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专业服务作用,充分调动教学校长的管理作用,扎实推动教务主任的常规执行作用。通过教学校长研讨组定期研讨、学科教研主题活动,为学校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各学校坚持立足校情,着眼学情,充分发挥学校在质量提升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学校在质量提升中的核心地位。在保证学校落实基本教学常规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校的工作动力,让学校成为质量推进工作的冲锋队和主力军。实践证明,相信学校,依靠教师,科学管理,执行到位,一定能够创造出色的业绩。
经验之二:以目标为导引,坚持质量目标管理不动摇。
坚持质量目标管理,规范质量目标研制的流程管理,即“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区校沟通,分别要求,分层达标,分类评估”,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学校质量目标研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学校发挥质量目标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通过目标凝聚共识,借助目标激发动力,依靠目标挖掘潜力,坚持“校内发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的工作策略,把质量发展目标的制定过程进一步转化为凝聚教师共识的过程,最终把质量发展目标的工作要求,逐步由外在约束变为教师工作的自我主动需求,从而实现“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经验之三:强化常规管理,抓实教学常规的规范执行。
围绕“落实常规执行力”开展了系列专题调研和主题活动,专题调研的重点包括:课程管理、教案撰写、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管理、校长与干部听评课制度落实、“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等6个项目。学校针对调研重点,全面动员、专题培训,常规再落实。教育局定期开展“教学常规管理点评会”,形成了全区上下“抓常规、比落实”的教学氛围。通过“常规执行力”专题活动,各初中明确了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内涵,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基本制度,强化了教学常规执行力的落实,加强了教学管理缺位环节的持续改进,提高了教学管理者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为了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执行效度,在“认识到位、责任到位、行动到位、管理到位”的基础上,大胆实施了“中学教学常规管理行政效能评估”。通过建立教学常规检查的反馈制度,采取项目评估、定期通报的方式,对全区初中进行了持续性的常规管理效能评估,从而使常规管理形成了管理常态。
经验之四:坚持分类推进,实施“托底推中”重点项目。
由于生源结构和学校管理的差异,部分初中学校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低分率偏高,全科及格率偏低”,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3所学校实施了“托底推中”项目,围绕“学科教研员如何帮扶学科组、学校如何服务学科组、备课组如何落实教学改进措施”三个层面进行。为此,中学教研室将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前移,建立了“教研员定点服务学校制度”,落实了“上门服务”,重点解决制约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性问题,帮助这3所学校进行质量诊断与问题归因。
经验之五:加强质量监控,做好教学诊断和问题归因。
为了加强关键性节点学业质量的监测与诊断,教师进修学校为初中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规程性质量监测数据,为学校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翔实的事实依据,及时做好全区学业质量监测诊断与分析报告,并深入到问题突出的学校进行现场反馈,为学校提出具体的教学改进建议。近两年全区有关《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初中质量建设路径与方法的创新实践》《完善区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初步探索》《规范办学行为,持续质量推进,建设品质秦淮——区域性义务教育初中质量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实践》等在全国的核心期刊及《中国教育报》发表。
经验之六:加强教学研讨,落实复习备考的全程指导。
中考复习备考中不仅加强了教学计划的分段调控,且落实复习备考的全程指导。切实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加强计划调控。针对毕业班工作特点,结合教学进程,分阶段、分层级给学校提出质量提升计划的制定要求,及时组织学校交流研讨,促进相互启发。二是坚持组织专题研讨。围绕“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全区扎实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经验之七:顶层设计,明确区域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区域初中学校课程建设品质与特色打造,有赖于区域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否则必将影响区域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也将阻碍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内涵提升。为此,我区立足于区域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全区初中课程建设的行政发动、机制引动、课题带动、活动促动、专家推动、模式驱动、评估拉动与区域联动七项基本策略。
经验之八:典型引路,持续区域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我区始终坚持加强初中质量建设,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全区的质量建设,制定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方案与指导意见》,全区各初中分别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各校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做法和经验。如:行知实验中学开展“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改革、27初中推进了“5+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钟英中学围绕“活化课前”开展优化课堂结构的研究、南航初中全面推进“高效课堂”的改革实验等。这些做法,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南航初中逐步实现了“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特征的高效课堂”的新跨越,2014年3月19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南航附属初中召开,为全区初中提供课堂改革提供了研究的范例。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