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黑人女性主义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jeffk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探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爱》中的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并最终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以及黑人妇女之间的姐妹情谊。
  【关键词】《爱》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自我身份 姐妹情谊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中一名杰出女作家,她的小说始终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取创作题材,致力于表现黑人女性的特殊体验,她坚持称自己为“黑人女性作家”。本文试图以黑人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托,探讨其小说《爱》中体现的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认的寻求,以及其依靠姐妹情谊实现自我的生存和解放。
  一、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并以独有的姿态开始在女性主义批评领域中崛起。芭芭拉·史密斯的《迈向黑人女性主义的批评》开创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河,被视为其理论的奠基之作。德波拉·麦克道威尔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新方向》则进一步明确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论,成为黑人女性批评的又一个里程碑。自此,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走向更成熟的阶段。
  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在80年代之后开始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进行建构,并涌现了大批批评家与作品。其中巴巴拉·克里斯蒂的《黑人女作家:传统的形成》(1980)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黑人女性作家的诸种视角》(1985)系统研究了黑人女性写作的特点;贝尔·胡克斯的《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1984)以种族、性别、阶级共时性话语为特点,挑战了传统女性主义观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家帕特里曼·希尔·柯林斯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潮:知识意识与权力政治》(1990)系统阐释了黑人女性思想的定义、核心议题及认识论;艾利斯·沃克在她的论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提出了“妇女主义”这一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区别于传统黑人文学和白人女权主义的分水岭。”这些理论著作已成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也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必引的篇章。
  二、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寻求
  作为莫里森最后一部作品,《爱》这部小说展开时间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作者在小说中充分表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所面对的种族和性别压迫的困境以及她们在重压中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更为可贵的是她在作品中表现出了直面黑人种族内部矛盾的勇气。小说中黑人女性对于自我身份的寻求主要体现在希德和克里斯汀身上,但两者是对比鲜明。
  1.希德对于自我身份的寻求。希德出身于贫寒的黑人家庭,在年仅十一岁时就被父母卖给了科西做续弦,价钱是“两百美元和一本小人书”。在普通读者看来这是一种有违人伦的行为,但在美国黑人社区却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这个社区中的许多人都相信“女孩被男人带走得越早越好”,更何况是被科西这样一个成功的男人带走。正是这种荒唐观念造就了希德和科西之间荒唐的婚姻,而这场婚姻给希德带来的是此后生活中的种种苦难。
  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妇女遭受着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她们不仅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歧视,而且在家庭里受到自己丈夫的奴役。要在这样的重压下生存,黑人妇女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会寻求自我身份。结婚前希德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天真女孩,对于即将到来的婚姻充满了种种幻想,然后等来的却是失望。希德也曾努力地试图冲破困境,寻找自己的幸福和自我的身份。但不管是努力改变自己,还是寻求外界慰籍,最后希望都化为泡沫。多年以后在和一个年轻女孩攀谈时她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对我来说好像越南战场。幸而我活着走了出来。”
  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希德灰心丧气,反而让她重新反思生活,寻找新的出路。她最终意识到女人是不能依靠男人来寻找自我身份、实现自我价值的。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黑人社区中,她仍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倔强地保持着抗争。在小说的结尾处,她想通过修改科西的遗嘱来报复科西改变自己的命运,然后在于科西的争斗中被推下阁楼摔成重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克里斯汀也与她于尽弃前嫌,言归于好,最终微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顽强的希德以自己的倔强反抗了黑人社区中非人的性别压迫,尽管她的抗争都以失败而结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和精神,而这种精神是黑人妇女实现自我生存和解放的源泉倔强的西德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别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也赢得了克里斯汀的尊敬和姐妹情谊。
  2.克里斯汀对于自我身份的寻求。小说的另一位女主人公——克里斯汀,她是科西的孙女,却并因此而享受宠爱。父亲比利在她五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梅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科西和他的旅馆经营上,三个月大时断奶交给厨师“L”照看,因而她的童年也是缺乏父母之爱的。生活境遇相似的她和希德两人小时候经常一起玩耍,相互照顾,内心深处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这一切在希德嫁给自己的爷爷时就产生了的变化,两人从好友变成了敌人,以至于后来被赶出了家。在参加民权运动中,她认识了拂鲁特——一个民权运动积极分子,并与其同居长达九年。为了与他相配或者他的喜欢,不断自我改变。然后这种渴望最终变成绝望——九年中,克里斯汀做了七次人流,因为革命需要男人——而非父亲。对佛鲁特与其他女人的性关系,她听之任之,做到“习惯它”,还得“有风度”。唯一一次提出反对,是在一位民权运动分子强暴了一位17岁的女孩的时候。当克里斯汀极力要求应该对他作出惩罚时,却被拒绝了,理由是相对于损害男人的友情来说,冒犯女人是无足轻重的。直到这个时候,克里斯汀才意识到民权运动中妇女毫无权利可言,一切都要听男人的。此时的她,只是意识到男女性的不平等,但她依旧顺从着佛鲁特,但这也意味着她放弃了对自我身份的寻求依旧让男人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到了七十年代,她意识到民权运动已经不再需要她这样的女人,佛鲁特也不再需要她,因此“ 她成了不相干的人”,被榨干了的人最终不得不一无所有地绝望而归。
  从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我们发现虽然都是已失败告终,但希德确是顽强地抵抗着压迫,而克里斯汀仅仅意识到这种压迫,却未试图去反抗它。换句话说,一个是积极的应对,一个则是消极的回避。   三、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部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观的共享是黑人女性“姐妹情谊”的一个部分。早在19世纪,黑人女作家就开始在自传体小说中描写、抒发姐妹情谊,并揭露白人庄园主和白人妇女对黑人女性的非人性剥削。她们拒绝接受黑人社团与整个美国社会的男权加派给黑人妇女的传统角色。作为一位有自觉的种族,阶级和性别意识的作家,莫里森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她的小说中浓墨重书这一黑人女性写作的传统主题。
  《爱》中表现了希德和克里斯汀两位黑人女性在成长道路上结成的姐妹情谊,以及成年后两者之间的这种情谊由于彼此之间的误解而受到的挑战。希德和克里斯汀之间的姐妹情谊是以双方的共同情感遭遇和精神契合为基点的。尽管两人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她们年幼时都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呵护。当克里斯廷在文中回忆两人曾经的亲密时,她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分享会心的笑分享一种秘密的语言,睡觉时也知道彼此的梦境是相同的。”
  如果说两人幼时姐妹情谊的基石是共同的生活经历,那么后来这种关系的破裂则是科西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的。这对双方都是一种损失,从此她们再也无人可以倾诉和分担彼此的痛苦和忧伤,只能默默地承受生活带给她们的一切。直到多年后希德去世之前,两人才言归于好,相互谅解,并意识到两人之间的姐妹情谊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甚至比父母之爱和婚姻还要重要。从小说《爱》中我们可以看到,描写黑人妇女之间的姐妹情谊一直是莫里森小说创作所坚持的主题,因为姐妹情谊是黑人妇女得以生存的基石。当然我们也发现这种姐妹情的根基的不稳定,我们应改变这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体制才能改变这种不稳定。
  四、综述
  综上所述,莫里森在小说《爱》中倾注了由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寻求为核心,以姐妹情谊为基石的黑人女性主义生存观。它揭示了黑人社会存在的问题,现状,但更重要的是鼓励黑人妇女积极的寻求自我身份,女性之间的团结一致,在黑人社会中站起来。
  参考文献:
  [1]Morrison Toni.Love.Canada:Alfred A.Knopf Canad 2003.
  [2]哈旭娴.黑人女性生存的基石——莫里森小说的姐妹情谊[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9.
  [3]王军.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现状[J].西南大学学报.2007.11.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 种族 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http://www.bob123.com/lunwen23/20849.html.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语用移情的定义,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探讨了公示语的翻译现状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作者预期通过研究将语用移情应用于公示语汉英翻译,公示语的翻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地区软环境建设的国际化水平,能否正确使用公示语将直接影响到该城市、地区甚至是该国家的国际形象。本文将语用移情理论应用到公示语翻译当中,探讨翻译不是单纯的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
摘 要:经粉磨后的成品——矿渣微粉由提升机运至成品粉库中储存,并通过库底散装机送入散装汽车。本次整改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发货效率,缩短发货时间。  关键词:矿渣微分;成品粉库;库底散装机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4-0267-01  前 言  我公司120矿渣微分项目竣工投产之后,经过近3个月时间的生产,在发货系统暴露出一些缺点与不足,如:发货
期刊
本文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为指导,分析《孟子》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译作——理雅各1894年的译本和刘殿爵1970年的译本中译文的差异,以窥见译者的历史性对译文
【A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iteration an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EST translation. Secondly, in terms of the previous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EST translation, f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最新动向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结合的产物。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性别观切入,分析传统忠实观念包含的性别隐喻,展现女性主义译者对“忠实”的再度阐释。同时对于出现的个别问题,比如研究对象单一、缺少实例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女性翻译 性别 忠实  前言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是女性运动、女性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结合的产物。女权运动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
背景我国是全世界3个盲人高发地区之一,约有盲人近700万,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其中,有50%是由于白内障所致。手术治疗被公认是根治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提高手术数量并保证手
【摘要】广告文本强调读者的反应,其最终目的是向读者传递信息、呼唤读者采取行动。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形式和文化存在差异,在翻译中会存在语义信息丧失现象。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广告文本翻译中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丧失现象,并提出避免语义信息丧失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广告文本 翻译 语义信息  一、广告文本及关联理论  根据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其专著A
【摘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提起颓度(decadence)一词,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以及王尔德(Oscard Wilde)和葛悌埃(The Ophile Gautier)等人的耸人听闻的作品。本文则从西方传统文论出发,探讨颓废这一文学概念的渊源及发展。作者认为,尽管颓废文学的某些论点和口号貌似激进,实际上它滥觞于西方传统中有关文质关系的讨论,是对传统文学现念的一个挑战和修正
Tess of D’Urbervilles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famous tragedy work of the British writer Thomas Hardy. In this novel, the main character, Tess, is a tragic fig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