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提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利用音像记录来进行评价,探索在歌唱、器乐、表演等教学中利用音像来记录改善歌声、提升肢体表现,从而得出此评价方式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有效性的实践效果,以期对小学音乐课堂的评价方式有所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像记录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5-01
1 音像记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可行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过去了就无法回头。怎样在音乐课中留住这转瞬即逝的音乐,让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至于有雾里看花的无奈?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手机、录音笔、卡片式相机等电子设备,均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们能真实、全面地对音乐课堂活动进行记录、反馈。利用这些设备对学生们的音乐活动进行记录,让学生站在观看者的角度评价自己的活动。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教师简单、方便,对于学生更是深受欢迎。
2 音像记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
2.1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在歌唱教学中记录改善歌声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作为演唱“当局者”对自我的声音认识会与旁人有所不同,若是做“旁观者”,与教师评价立场一致,便可以明确自身实践与教师要求两者间的差别。因此,学生只有对歌唱技能的掌握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调整,才能达到改善歌声促进技能发展的目的。
案例1:
一次借班上课,学生喊唱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在教学中我用不断渗透轻声高位的演唱方法,但还是有喊唱的现象存在。我拍摄了学生的一次演唱,并在电脑中进行播放,让学生听到自己的歌声。
学生们做出了如下评价:
“有的声音是说话式的声音,不是唱歌的声音。”
“有人是喊着唱的。”
“老师,这个赶紧删掉,再录一次。”
第二次录音时,我们听到这节课中最和谐的一次歌声展示。学生听完这次演唱,再次评价自己的歌声时,个个赞叹自己的进步。
分析:
面对全班的演唱,没有录音的评价反馈,导致一部分学生始终都不知道自己的声音多么有“个性”,对老师所教授的歌唱方法也自以为已经掌握。学生们认真聆听自己的歌声,并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交流,从而对自己的演唱做出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自评、互评,全情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第二次的音像记录以及评价反馈,学生们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2.2 让学生关注成长的历程—— 在器乐教学中促进技能掌握
新理念音乐课堂提倡器乐教学。笔者有三个班级开展葫芦丝教学,随着指法变化增多,上课常见个别学生呈“倦怠状”,究其根源,看不清楚老师的示范,对葫芦丝无从下手。葫芦丝本身是小乐器,上课时要面对四五十个学生做指法示范,教学效果实在差强人意。我一直思索怎么把这个葫芦丝“变大”,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让我的器乐课堂教学更有效。
案例2:
葫芦丝课上,我正卖力地穿梭在学生之间示范指法。怎么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我的示范?为一个吹奏得不错的学生录了像,立刻进行播放,学生们对这位同学羡慕不已。接下来的练习,大家就跟着屏幕上的示范来进行,看得真切,学得起劲,指法掌握比之前快很多。更惊喜的是,之后不断有学生来吹奏给我听,希望也能在屏幕上当回“主角”。
分析:
音像记录在学生器乐学习中很好地解决了技术示范这个难题,使学生对演奏的技能技巧掌握得更好、更快。同时对被记录的同学所得到的赞许和羡慕,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想要成为被记录的对象。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增强学习乐器的兴趣。此种评价方式同样适用于其它小乐器,如:口琴、竖笛、口风琴、陶笛等。
2.3 让学生彰显学习的个性—— 在音乐表演中提升肢体表现
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常见教师会比较多的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新课标关于表演的指导思想是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他们的表演,不苛求其艺术水平如何。因而在表演这方面的评价也就侧重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激励他们在表演中尽量发挥表演潜能。
案例3:
在二年级的歌曲《哈里罗》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的动作做起来太随意,看起来都是随随便便、松松垮垮。此时,我把学生的表演用手机记录下来,回放给他们看时,学生们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表现。我请学生们说说谁的表演比较好?为什么?学生们说出别人优点的同时,也在对照自己的动作进行整改。再次表演时大部分的孩子就有模有样了。
分析:
看到屏幕上出现自己和伙伴的身影,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孩子们的表现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无疑。对于眼见的事实,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把无形的尺子去评价。在交流评价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榜样的评价对象清晰化,对需要整改的评价对象模糊化。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体现了尊重与爱护,又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整改的策略,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3 音像记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效果
3.1 评价方式的趣味性
学生们很乐意听到自己的歌声被播放出来,兴奋于自己的身影在屏幕上出现,音像记录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对自己在音像记录中的表现有所期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在音乐学习状态上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3.2 评价主体的开放性
音像记录打破了评价的时空,不局限在学生课堂上的评价,而是延伸到社会与家庭。笔者选择一部分音像记录作品上传至网络,家长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听到自己学生班级的音乐课上歌唱的表现。在这样的开放评价中,教师与家长互相配合、互相督促,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得到更多关注。
3.3 评价效果的有效性
音像记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学生不至于对自己的音乐技能表现稀里糊涂,清楚自己在音乐技能上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表演能力,就如同舞蹈室里总是要设立大面积的镜子一样,别人说得再多,效果也不如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的表现要好。
利用音像记录来进行评价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音乐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改进的目的。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朱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像记录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5-01
1 音像记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可行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过去了就无法回头。怎样在音乐课中留住这转瞬即逝的音乐,让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至于有雾里看花的无奈?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手机、录音笔、卡片式相机等电子设备,均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们能真实、全面地对音乐课堂活动进行记录、反馈。利用这些设备对学生们的音乐活动进行记录,让学生站在观看者的角度评价自己的活动。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教师简单、方便,对于学生更是深受欢迎。
2 音像记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
2.1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在歌唱教学中记录改善歌声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作为演唱“当局者”对自我的声音认识会与旁人有所不同,若是做“旁观者”,与教师评价立场一致,便可以明确自身实践与教师要求两者间的差别。因此,学生只有对歌唱技能的掌握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调整,才能达到改善歌声促进技能发展的目的。
案例1:
一次借班上课,学生喊唱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在教学中我用不断渗透轻声高位的演唱方法,但还是有喊唱的现象存在。我拍摄了学生的一次演唱,并在电脑中进行播放,让学生听到自己的歌声。
学生们做出了如下评价:
“有的声音是说话式的声音,不是唱歌的声音。”
“有人是喊着唱的。”
“老师,这个赶紧删掉,再录一次。”
第二次录音时,我们听到这节课中最和谐的一次歌声展示。学生听完这次演唱,再次评价自己的歌声时,个个赞叹自己的进步。
分析:
面对全班的演唱,没有录音的评价反馈,导致一部分学生始终都不知道自己的声音多么有“个性”,对老师所教授的歌唱方法也自以为已经掌握。学生们认真聆听自己的歌声,并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交流,从而对自己的演唱做出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自评、互评,全情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第二次的音像记录以及评价反馈,学生们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2.2 让学生关注成长的历程—— 在器乐教学中促进技能掌握
新理念音乐课堂提倡器乐教学。笔者有三个班级开展葫芦丝教学,随着指法变化增多,上课常见个别学生呈“倦怠状”,究其根源,看不清楚老师的示范,对葫芦丝无从下手。葫芦丝本身是小乐器,上课时要面对四五十个学生做指法示范,教学效果实在差强人意。我一直思索怎么把这个葫芦丝“变大”,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让我的器乐课堂教学更有效。
案例2:
葫芦丝课上,我正卖力地穿梭在学生之间示范指法。怎么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我的示范?为一个吹奏得不错的学生录了像,立刻进行播放,学生们对这位同学羡慕不已。接下来的练习,大家就跟着屏幕上的示范来进行,看得真切,学得起劲,指法掌握比之前快很多。更惊喜的是,之后不断有学生来吹奏给我听,希望也能在屏幕上当回“主角”。
分析:
音像记录在学生器乐学习中很好地解决了技术示范这个难题,使学生对演奏的技能技巧掌握得更好、更快。同时对被记录的同学所得到的赞许和羡慕,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想要成为被记录的对象。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增强学习乐器的兴趣。此种评价方式同样适用于其它小乐器,如:口琴、竖笛、口风琴、陶笛等。
2.3 让学生彰显学习的个性—— 在音乐表演中提升肢体表现
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常见教师会比较多的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新课标关于表演的指导思想是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他们的表演,不苛求其艺术水平如何。因而在表演这方面的评价也就侧重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激励他们在表演中尽量发挥表演潜能。
案例3:
在二年级的歌曲《哈里罗》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的动作做起来太随意,看起来都是随随便便、松松垮垮。此时,我把学生的表演用手机记录下来,回放给他们看时,学生们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表现。我请学生们说说谁的表演比较好?为什么?学生们说出别人优点的同时,也在对照自己的动作进行整改。再次表演时大部分的孩子就有模有样了。
分析:
看到屏幕上出现自己和伙伴的身影,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孩子们的表现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无疑。对于眼见的事实,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把无形的尺子去评价。在交流评价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榜样的评价对象清晰化,对需要整改的评价对象模糊化。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体现了尊重与爱护,又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整改的策略,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3 音像记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效果
3.1 评价方式的趣味性
学生们很乐意听到自己的歌声被播放出来,兴奋于自己的身影在屏幕上出现,音像记录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对自己在音像记录中的表现有所期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在音乐学习状态上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3.2 评价主体的开放性
音像记录打破了评价的时空,不局限在学生课堂上的评价,而是延伸到社会与家庭。笔者选择一部分音像记录作品上传至网络,家长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听到自己学生班级的音乐课上歌唱的表现。在这样的开放评价中,教师与家长互相配合、互相督促,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得到更多关注。
3.3 评价效果的有效性
音像记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学生不至于对自己的音乐技能表现稀里糊涂,清楚自己在音乐技能上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表演能力,就如同舞蹈室里总是要设立大面积的镜子一样,别人说得再多,效果也不如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的表现要好。
利用音像记录来进行评价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音乐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改进的目的。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朱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