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关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各种关系处理好了,语文教学工作就会如剥茧抽丝,有条不紊,轻松自如,而且富有诗意和美感,让人陶醉,也让人羡慕,我认为其中要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
  1、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说,教材只不过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范本,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并且延伸开来,让学生感受和学习更丰富、更深刻的语文。既然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种资源,而非金科玉律,所以我们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既要活用教材,又要用活教材,做教材的主人,不做教材的奴隶。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学要走出教材,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停留于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等辅导书对教材的理解,要在全面、客观真实地把握教材原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阅读经验及生活感受,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多方面的解读,使教材变得细腻、丰富、深刻,为学生提供生动的、鲜活的文本。当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发表对教材的特独看法时,只要这看法与教材的原意不相冲突,不背道而驰,教师就应当支持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看法,培养他们创新思维。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以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站在高高的位置上,俨然是一位管制的家长,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今天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作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就应该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老师不但要身体走下讲台,更要心灵也要走下来,与学生平等,并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世界,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方法等方面去把握好教学内容,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既要关注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和方法运用,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作为引导着,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激励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走好积极向上的人生路。
  3、教与学的关系
  过去的语文教学,是老师“讲得多,问得多,表演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积累少”。这“三多三少”导致了语文教学处在了“少、慢、差、费”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把“三多三少”倒过来,这就要解决好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首先,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古语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因此,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去学语文,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次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教”变成“引导”,让“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学。三是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中可以看到,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就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该学时就会自觉主动去学,并且会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语文的力量。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当学语文的好习惯成为一种学习本能时,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学不好语文了。四是设计一个完整的课堂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这样:问题情境——自主读练——反馈交流。“问题情境”主要由老师创设,学生参与,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的具体要求,这样目标明确,内容集中,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自主读练”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形成整个阅读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要给学生时间,一节课中不少于15到20分钟。“反馈交流”是学生读练后的延伸检查和小结,师生共同参与。一次次经历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后,让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肯定会提升。
  4、批判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批判与创新,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有批判意识,敢于批判,才会有所创新,人类文化就是在批判中不断地创新超越的,语文是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学科,也应当在批判中不断地创新与传承。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但不要迷信教材,而且要敢于批判教材,批判书本知识。当发现书本有什么疑问时,要大胆地提出来,并且敢于批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指出教师观点的不足之处,教师不是圣人,对书本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一家之言,那么教师就不要以权威身份在学生面前发表自己对课文解读的见解或言论,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发表对教师观点的看法,与教师争出个所以然,这利于学生思维的加宽。还有是对同学之间的看法也要敢于批判,不同人,对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看法,就如别人说的“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给雷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构建“探索—转化—创造”的新思路,特别要鼓励那些能够发表与众不同观点的学生,这有利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靠在课内学是没有办法完成学学语文的任务的,课内与课外的功效比,应该是课外远大于课内。因此,语文教学在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抓好课内学习的同时,千万要下功夫抓好课外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新课标也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生活体验利于阅读理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极大的关系,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内容,才会提升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同时各种图书、报刊、杂志具有经典性、思想性、基础性、批判性,符合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从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知识精粹,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丰富知识,活跃思维,正如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指导课外学习时注意三点:一要教会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之花。二要提供阅读的平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包括报刊杂志,图书并且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勤于抄录,做好信息资料的积累储存,并同时写读书心得,既提高写作能力,又培养创新精神;要求注重多背,将文中的优美文段篇章,名言警句等牢记心中,胸中有成竹,写作时随手拈来。三是抓好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写日记和周记。
  6、兴趣与语文的关系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兴趣是使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是构成语文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时,便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有了动力,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提高语文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压着学生学,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愿学”变成“乐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首先要学生明白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是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心灵浸染墨韵之香,激起学习的欲望和热情,破除畏难情绪,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三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差异和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读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游戏中学,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重视与多学科的渗透和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五是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成功,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语文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评价要公平公正,要全面客观,方法方式要多样,不能只通过书面测试去评价。对于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即使是一点点进步,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让他们感受到成功,这样学生会更努力学习语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要注意学生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他们有独特的角度或思路清晰时,我们也要即时充分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他们会更自觉地运用多种方法对语文进行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即使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老师也应该尊重鼓励,然后慢慢引导,我们要知道: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
  语文教学牵涉的内容多、范围广,我只是选取了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还有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一步一个脚步走下去,新的教学成果定会是捷报频传,让语文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退学问题俨然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严肃课题。学业成绩不理想、缺乏专业兴趣与各种心理问题、“高投低产”,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预防学生退学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转变办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咨询,加大帮扶力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退学;转变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容,学校数、学校规模、招生数、毛入学率年年
期刊
[摘 要]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具有重大意义。以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育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期刊
摘 要: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了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一项综合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成功,更有不少老师在作文技法训练方面有了许多收获。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感情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 ”《新课程标准》也
期刊
摘要: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下学习写作。降低作文的难度,消除对写作的畏惧,更多一些童真和想象,让学生愉快地作文。创造一个能激发表达欲望的写作话题,让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抚摸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冲动。将唤起并积累学生对写作对象的细腻体验和独特感受作为写作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情感的感受能力,丰富学生的体验,扩大生活视野,积累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期刊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做了多年的班主任,让我感觉到班主任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位班主任用心去把握和体会,以感受班主任工作的魅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校是一所以人为本,走品牌道路的精品化学校。因此,我校提出了母爱精神的口号:爱心有常数,激励有变数,包容有函数,乐意为学生付出无数。是啊,没有爱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究性学习把目标指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掌握。探究性学习强调“
期刊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 ,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 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 “ 现实意义 ” 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 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
期刊
国家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它为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如何致力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切实的落实和体现教学理念,语文材料的阅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的最好的途径,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在阅读教学及课外阅读方面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阅读教学,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期刊
摘要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学生书本的知识和生存的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构建纯净的心灵世界,帮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真谛。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恰恰具备这一力量,它足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学生广泛展开阅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阅读 生命意识 人文思考 生命教育  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一个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而当代教育中也理应关注生命的价值取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