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退学问题俨然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严肃课题。学业成绩不理想、缺乏专业兴趣与各种心理问题、“高投低产”,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预防学生退学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转变办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咨询,加大帮扶力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退学;转变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容,学校数、学校规模、招生数、毛入学率年年攀升,高职院校吸纳了绝大部分高等教育扩大的生源,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然而,大发展的同时,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如生源和师资质量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个性化需求增长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出学生入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跟不上、不适应高职学校生活等问题,使得学生申请退学现象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退学现象也呈上升趋势,这一问题也慢慢的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对大学生休、退学问题的调查报告、案例研究与论文时有所见。其中大部分文章是从医疗卫生、经济角度调查与分析。这些文章着重剖析了大学生保健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加强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和扶困助学工作的相应对策。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对于高校退学问题人们的视线已经慢慢转入学校教学、个体心理的角度。因为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人们拥有受教育和不受教育的权利。这就使得高职院校退学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去深思问题的本质。
学生退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不仅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学业发展,而且也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有鉴于此,正视高职院校学生退学现实,分析其退学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乃是目前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有研究表明:浙江省近五年来几所高校学生退学的情况,发现年平均退学率约为1.64‰,其中因病退学率逐年减少,而非病退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非病因素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断学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职业技术学院退学的情况则更加严重。如某职业技术学院2003~2007 年我院学生退学率平均为 2.69%, 其中因病退学率为 0.04%, 非病因素退学率为 2.65%。2007~2012年我院学生退学率平均为2.37%,对学生退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学生退学的原因分析
1.学业不理想是学生退学的首要原因
不少高职院校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自我的松懈出现旷课、逃课现象,导致考试成绩不合格,或未修满规定学分而被退学。学生退学主要集中大一、大二阶段,不少新生刚刚经历过紧张的高考冲刺来到全新的大学校园,由于没有课时比较少在自我安排的时间中产生了喘口气、歇一歇的想法,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满然无知,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而充足的课余时间也让学生慢慢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热衷于各种娱乐文体活动;一些学生课堂不专心,看小说、杂志,课后更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多门功课亮起红灯,从而被学校劝退。
部分新生一开始学习欲望也很高,但由于学校未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学生对于大学教学方法的高度理论性、概括性和教学内容的大容量性一时难以适应,加之自身又未掌握适用于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善于自学,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和方法,思想上颇有压力,学习效果不佳,最终因失败感累积而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从而萌生退学之意。
2.缺乏专业兴趣与自卑心理并存是学生退学的个体原因
近年来,在退学的学生群体中,选择回流复读的现象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与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及自卑心理有关。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全部由家长一手包办,而学生对于家长选择的专业却全然不知,踏入学校学习时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完全没兴趣,试图通过转业改变人生但又没成功,几经犹豫不得不通过复读从考做二次选择;有的学生虽然转业是自己选择的,但入学后发觉专业前景不理想,也是通过复读来进行二次选择。
同时,读高职的自卑心理在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中普遍存在。在不少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只有考上本科重点院校才能出人头地,读高职实属“无奈之举”。在这种妄自菲薄的思想下,他们的意志日渐消沉,虚耗时光更加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激烈的就业竞争也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许多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总期望到大城市、大公司去做“白领”,很少有人愿意去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做“灰领” ;且与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工资、奖金、住房、福利待遇比较低。这些现实都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失落和自我轻视。这种自卑心理造成学生对高职教育丧失兴趣,以致于从失望到绝望,从而最终放弃学业。
3.“高投低产”是学生退学的家庭原因
随着高校助学贷款体系的不断完善,真正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退学的学生不多,“高投低产”才是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学生退学的最直接的经济原因。地方性高职院校往往集中了大量的农村生源,他们都背负着整个家庭“教育脱贫”的期望。长期以来,城乡差异使得农村地区的人们向往城市生活,而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跳过“农门”,是改变子女命运的最直接现实的手段。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不少农民家庭宁愿全家节衣缩食,也要送孩子去上大学。但近年来,大学期间的教育成本日益增加,收费年年增长,而毕业后又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而对于部分即使能够升入大学的农村学生而言,大学已成为一种不堪其累且无意义的事情。而且父辈们看着周边部分人群虽然学业不佳却能过着小康生活甚至致富有方者也不乏其人。混淆了学生的视野,读书无用的思想也日益加重。因此部分家长会建议孩子终止学业早点挣钱,把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转向对家庭的生产投入。
4.心理问题的逐渐增多是另一客观原因
近几年来,因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退学的学生明显增多。当学生遇到父母亡故、家庭经济出现重大问题、失恋、与同学之间出现情感危机、突患重病等情况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引发心理疾病,轻者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疾病。 二、预防高职院校学生退学的对策
1.改善办学条件,转变办学理念,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
(1)改善办学条件。
学生退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相对较差。国外发达国家都拥有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实践,且教师的选拔和任用比较严格,待遇比较优厚。同类型国内的学校比较多地存在设备少、旧的现象,在校期间很少接触到先进设备,毕业踏入社会适应还需要一定时间,难以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造成学无所用的现象。因此,国家、各级政府应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支持,尤其是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彻底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剔除偏见,转变观念,让全社会都知道高职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担负着把高科技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
高职院校自身也必须努力开拓资金渠道,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以“协议合作、互惠互利”形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办学等。在师资水平上要更加严格,规范师资教学,以多种形式提升教师水平。对所有教师进行不定期抽查考核,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加教师培训机会,制订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等;针对课程调整所带来的教学困难,大力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实践教学丰富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抽调部分现有教师外出学习进修,从而打造一支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2)转变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要想做好做精必须进行改革创新,面向社会、市场的办学方向。在专业结构、课程形式及教材等选用上须以培养技能“灰领”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院所合作等开放式办学,通过“订单式”的教育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实行学业、就业、创业相贯通,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本领和质量。同时高职院校要主动接轨市场,及时掌握人才市场和人才交流中心的就业信息及毕业生反馈信息,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形成适应性强有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
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双证”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还是比较乐观的,因此存在差距的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推行“双证”制,从师资建设、设备配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达到国家要求、符合颁发国家相应劳动技能证书标准的培训中心,为学生取得相关劳动技能资格证书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积极与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联系,主动邀请这些部门到学校设立相关劳动技能资格考点,组织学生多参加这方面的培训与考试,取得相关的劳动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习指导
(1)注重职业生涯规划。
不客观的定位导致学生对于就业处于困惑、彷徨的状态,攀比、求高的思想导致就业时竞争失败遭受挫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信心,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择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因此只有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明确今后职业方向的定位和规划。才能在时刻变动的社会劳动市场岗位需求中找寻自己的位置,避免了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渗透就业指导,加强学生“求职应聘”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人才交流、招聘会等,增加学生求职应聘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评价自我。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
(2)加强学习指导。
相比其他高等院校的本科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败。这不仅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动力更使得他们产生了放弃或者逃避学习的倾向,形成了学习无能感。而学习失败的体验不断积累造成了退学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加强学习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失败心态,做好心理疏通。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此外,教师应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处处成功。并注意教育方法,及时而又恰当的鼓励,不断的获取成功和鼓励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加大帮扶力度,重视对农村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和就业援助
(1)加大特困生帮扶力度。
就目前高职院校退学学生中农村贫困生占有比例还相当大。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贫困生在计算大学教育投入与受益时,更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高额的学费及生活负担和就业前景的迷茫使得贫困生最终选择离开校园。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珠江加大资助力度,但相对于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无疑是杯水车薪,未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的许多问题。
同时我国资助结构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奖学金、助学贷款发放都与成绩挂钩,将成绩相对一般,家庭条件又很差的学生几乎排除在帮扶之外。因此,学校、政府、社会要及时调整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帮扶结构,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保障机制。
(2)完善就业援助制度。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往的“铁饭碗”已然不复存在,毕业后的双向选择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农村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的影响在拥堵的人才通道中缺少竞争力,在就业时更处于劣势,与此用时在周边人讲述的“读书无用论”中萌生了学生的退学行为。
农村学生的退学现象其实质就是农民对就业机制改革的沮丧反应,为此,相应的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农村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部门应将农村贫困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在政策上加强对农村学生的帮扶力度。如对就业困难的农村学生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设立农村学生的专项奖励基金,激励更多的农村学生参加服务活动。同时想方设法吸引慈善机构和民间团体资助贫困生的学习和就业。高职院校本身要对未及时就业的农村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援助,对部分实在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减免一定数额的学费。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得每一位学生能积极的参与社会就业,提升他们坚持完成学业的信心,这也是有效预防高职院校退学的有效措施。
4.注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专题班会等活动,经常性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确保在校学生心理健康安全。
高职院校的退学原因多种多样,只有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减少学生的顾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正真降低退学率。
【参考文献】
[1]巫宏星.我院1981—1994年学生休、退学和死亡情况调查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5,(2) .
[2]陈圣阳.对高校大学生退学现象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退学;转变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容,学校数、学校规模、招生数、毛入学率年年攀升,高职院校吸纳了绝大部分高等教育扩大的生源,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然而,大发展的同时,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如生源和师资质量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个性化需求增长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出学生入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跟不上、不适应高职学校生活等问题,使得学生申请退学现象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退学现象也呈上升趋势,这一问题也慢慢的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对大学生休、退学问题的调查报告、案例研究与论文时有所见。其中大部分文章是从医疗卫生、经济角度调查与分析。这些文章着重剖析了大学生保健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加强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和扶困助学工作的相应对策。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对于高校退学问题人们的视线已经慢慢转入学校教学、个体心理的角度。因为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人们拥有受教育和不受教育的权利。这就使得高职院校退学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去深思问题的本质。
学生退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不仅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学业发展,而且也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有鉴于此,正视高职院校学生退学现实,分析其退学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乃是目前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有研究表明:浙江省近五年来几所高校学生退学的情况,发现年平均退学率约为1.64‰,其中因病退学率逐年减少,而非病退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非病因素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断学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职业技术学院退学的情况则更加严重。如某职业技术学院2003~2007 年我院学生退学率平均为 2.69%, 其中因病退学率为 0.04%, 非病因素退学率为 2.65%。2007~2012年我院学生退学率平均为2.37%,对学生退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学生退学的原因分析
1.学业不理想是学生退学的首要原因
不少高职院校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自我的松懈出现旷课、逃课现象,导致考试成绩不合格,或未修满规定学分而被退学。学生退学主要集中大一、大二阶段,不少新生刚刚经历过紧张的高考冲刺来到全新的大学校园,由于没有课时比较少在自我安排的时间中产生了喘口气、歇一歇的想法,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满然无知,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而充足的课余时间也让学生慢慢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热衷于各种娱乐文体活动;一些学生课堂不专心,看小说、杂志,课后更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多门功课亮起红灯,从而被学校劝退。
部分新生一开始学习欲望也很高,但由于学校未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学生对于大学教学方法的高度理论性、概括性和教学内容的大容量性一时难以适应,加之自身又未掌握适用于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善于自学,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和方法,思想上颇有压力,学习效果不佳,最终因失败感累积而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从而萌生退学之意。
2.缺乏专业兴趣与自卑心理并存是学生退学的个体原因
近年来,在退学的学生群体中,选择回流复读的现象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与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及自卑心理有关。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全部由家长一手包办,而学生对于家长选择的专业却全然不知,踏入学校学习时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完全没兴趣,试图通过转业改变人生但又没成功,几经犹豫不得不通过复读从考做二次选择;有的学生虽然转业是自己选择的,但入学后发觉专业前景不理想,也是通过复读来进行二次选择。
同时,读高职的自卑心理在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中普遍存在。在不少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只有考上本科重点院校才能出人头地,读高职实属“无奈之举”。在这种妄自菲薄的思想下,他们的意志日渐消沉,虚耗时光更加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激烈的就业竞争也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许多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总期望到大城市、大公司去做“白领”,很少有人愿意去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做“灰领” ;且与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工资、奖金、住房、福利待遇比较低。这些现实都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失落和自我轻视。这种自卑心理造成学生对高职教育丧失兴趣,以致于从失望到绝望,从而最终放弃学业。
3.“高投低产”是学生退学的家庭原因
随着高校助学贷款体系的不断完善,真正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退学的学生不多,“高投低产”才是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学生退学的最直接的经济原因。地方性高职院校往往集中了大量的农村生源,他们都背负着整个家庭“教育脱贫”的期望。长期以来,城乡差异使得农村地区的人们向往城市生活,而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跳过“农门”,是改变子女命运的最直接现实的手段。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不少农民家庭宁愿全家节衣缩食,也要送孩子去上大学。但近年来,大学期间的教育成本日益增加,收费年年增长,而毕业后又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而对于部分即使能够升入大学的农村学生而言,大学已成为一种不堪其累且无意义的事情。而且父辈们看着周边部分人群虽然学业不佳却能过着小康生活甚至致富有方者也不乏其人。混淆了学生的视野,读书无用的思想也日益加重。因此部分家长会建议孩子终止学业早点挣钱,把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转向对家庭的生产投入。
4.心理问题的逐渐增多是另一客观原因
近几年来,因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退学的学生明显增多。当学生遇到父母亡故、家庭经济出现重大问题、失恋、与同学之间出现情感危机、突患重病等情况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引发心理疾病,轻者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疾病。 二、预防高职院校学生退学的对策
1.改善办学条件,转变办学理念,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
(1)改善办学条件。
学生退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相对较差。国外发达国家都拥有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实践,且教师的选拔和任用比较严格,待遇比较优厚。同类型国内的学校比较多地存在设备少、旧的现象,在校期间很少接触到先进设备,毕业踏入社会适应还需要一定时间,难以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造成学无所用的现象。因此,国家、各级政府应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支持,尤其是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彻底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剔除偏见,转变观念,让全社会都知道高职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担负着把高科技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
高职院校自身也必须努力开拓资金渠道,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以“协议合作、互惠互利”形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办学等。在师资水平上要更加严格,规范师资教学,以多种形式提升教师水平。对所有教师进行不定期抽查考核,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加教师培训机会,制订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等;针对课程调整所带来的教学困难,大力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实践教学丰富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抽调部分现有教师外出学习进修,从而打造一支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2)转变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要想做好做精必须进行改革创新,面向社会、市场的办学方向。在专业结构、课程形式及教材等选用上须以培养技能“灰领”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院所合作等开放式办学,通过“订单式”的教育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实行学业、就业、创业相贯通,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本领和质量。同时高职院校要主动接轨市场,及时掌握人才市场和人才交流中心的就业信息及毕业生反馈信息,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形成适应性强有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
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双证”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还是比较乐观的,因此存在差距的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推行“双证”制,从师资建设、设备配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达到国家要求、符合颁发国家相应劳动技能证书标准的培训中心,为学生取得相关劳动技能资格证书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积极与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联系,主动邀请这些部门到学校设立相关劳动技能资格考点,组织学生多参加这方面的培训与考试,取得相关的劳动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习指导
(1)注重职业生涯规划。
不客观的定位导致学生对于就业处于困惑、彷徨的状态,攀比、求高的思想导致就业时竞争失败遭受挫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信心,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择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因此只有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明确今后职业方向的定位和规划。才能在时刻变动的社会劳动市场岗位需求中找寻自己的位置,避免了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渗透就业指导,加强学生“求职应聘”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人才交流、招聘会等,增加学生求职应聘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评价自我。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
(2)加强学习指导。
相比其他高等院校的本科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败。这不仅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动力更使得他们产生了放弃或者逃避学习的倾向,形成了学习无能感。而学习失败的体验不断积累造成了退学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加强学习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失败心态,做好心理疏通。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此外,教师应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处处成功。并注意教育方法,及时而又恰当的鼓励,不断的获取成功和鼓励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加大帮扶力度,重视对农村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和就业援助
(1)加大特困生帮扶力度。
就目前高职院校退学学生中农村贫困生占有比例还相当大。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贫困生在计算大学教育投入与受益时,更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高额的学费及生活负担和就业前景的迷茫使得贫困生最终选择离开校园。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珠江加大资助力度,但相对于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无疑是杯水车薪,未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的许多问题。
同时我国资助结构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奖学金、助学贷款发放都与成绩挂钩,将成绩相对一般,家庭条件又很差的学生几乎排除在帮扶之外。因此,学校、政府、社会要及时调整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帮扶结构,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保障机制。
(2)完善就业援助制度。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往的“铁饭碗”已然不复存在,毕业后的双向选择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农村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的影响在拥堵的人才通道中缺少竞争力,在就业时更处于劣势,与此用时在周边人讲述的“读书无用论”中萌生了学生的退学行为。
农村学生的退学现象其实质就是农民对就业机制改革的沮丧反应,为此,相应的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农村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部门应将农村贫困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在政策上加强对农村学生的帮扶力度。如对就业困难的农村学生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设立农村学生的专项奖励基金,激励更多的农村学生参加服务活动。同时想方设法吸引慈善机构和民间团体资助贫困生的学习和就业。高职院校本身要对未及时就业的农村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援助,对部分实在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减免一定数额的学费。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得每一位学生能积极的参与社会就业,提升他们坚持完成学业的信心,这也是有效预防高职院校退学的有效措施。
4.注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专题班会等活动,经常性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确保在校学生心理健康安全。
高职院校的退学原因多种多样,只有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减少学生的顾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正真降低退学率。
【参考文献】
[1]巫宏星.我院1981—1994年学生休、退学和死亡情况调查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5,(2) .
[2]陈圣阳.对高校大学生退学现象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