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荆轲刺秦王》是一篇传统名文,每次阅读都能发现很多新问题,引人深思,本文就从新角度、新视野对此文进行解读。文章中使用大量笔墨叙述荆轲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工作,此部分内容更加侧重描写荆轲的智慧、果敢和谋略,而描述刺秦过程的内容则非常之少。其实这是因为荆轲并不是武艺精湛的刺客,与其说其具有侠士风度,不如说其更具谋士风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荆轲身份倒错,依旧一诺千金去完成本应由刺客去做的事情,虽然行刺失败,却也能载入史册。
关键词: 荆轲;侠士;谋士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194-01
在《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荆轲必然是核心人物,他的行动目的是刺杀秦王,按此来讲本文应当对刺秦事件的前期准备、刺杀过程及刺杀结果进行描写,且刺杀经过应当是文章的重中之重。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在《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大量内容都是在叙述荆轲在刺杀秦王之前的准备工作,对刺秦过程则是轻描淡写。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是荆轲的实际身份倒错所决定的。
1 荆轲更具谋士之风
1.1 洞察太子丹的真实想法,提出刺秦计划。
本文第一段描述了刺秦之前的紧急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子丹慌乱之中邀请荆轲前来并催促其尽快启程去完成刺秦任务。太子丹对荆轲讲到“秦兵旦暮渡易水,虽欲常侍足下,岂可得哉?”虽然话语简单,但却合情合理,十分耐人寻味,太子丹的此言目的是想告诉荆轲必须展开行动。在《战国策·燕策》前段的文章中太子丹与荆轲已经就刺秦之事达成了协议,荆轲已经知道刺秦之行动终将是要进行的。但是,荆轲想要面見秦王,并展开刺秦行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很难完成。因此,荆轲想出计策,提出向秦王献上樊於期的首级和燕督亢的地图,以此来换取面见秦王的机会,从而开展行刺计划。对于此提议太子丹其实是默许的态度,从太子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可以看出太子丹的态度。太子丹认为荆轲的计划的确很好,只不过他不忍心因自己的私利而伤害樊将军,所以提出让荆轲再考虑一下自己的计划。
1.2 智取樊於期项上人头。
从太子丹的话语中,荆轲其实已经知道太子丹对自己提出的计划是默许的,自己要根据此计划展开行动。此时,荆轲面临的问题就是采取何种方法让樊於期献上人头。荆轲向樊於期分析秦王的阴险刻薄,加深他对秦王的憎恨,并对其进行试探,暗自观察他的反应,在激起樊於期的情绪时,才向他讲述自己的计划解除他的疑惑,并征求意见。而樊於期想到自己父母丧命于秦国迫害,自己蒙受太子丹的恩惠,为了报仇并向太子丹报恩,于是答应将自己的首级献于荆轲。荆轲能够仅凭几句话就得到樊於期的头颅,可谓相当厉害。
为了做好刺秦准备,在得到人头以后,太子丹又将天下之利匕首赠与荆轲,并让勇士秦舞阳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在各项工作都充足以后,荆轲便可以出发去秦国了。然而此时荆轲却要等待自己的一位朋友共同前去。这一举动让我们不得其解,也引起太子丹的不满,于是太子丹便用“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舞阳”的话语来激怒荆轲。尽管此时荆轲并不自信,但是面对太子丹的讽刺,一怒之下便启程前去秦国。
1.3 贿赂权贵得以面见秦王。
到达秦国之后,荆轲深知先要面见秦王并非易事,于是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荆轲选择了贿赂蒙嘉先,让其向秦王传达自己的来意以及能够给秦王带来的好处。采取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秦王对自己的戒备之心,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面见秦王赢得机会,不得不说尽显机智。
其实刺秦前期准备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荆轲的智慧与谋略:从谈话中洞察太子丹的真实想法,并分析现状提出行刺秦王的计划;而后又为太子丹说服樊於期得到其项上人头;到达秦国之后,更是使出贿赂权要的计谋,从而获得面见秦王的机会。文章到此,从行文中处处可见荆轲的智勇谋略,然而却从没有体现出其武艺如何精湛。如果荆轲果真是刺客身份,那么他的武功应当十分了得,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2 荆轲并非刺客,刺秦失败
当荆轲和秦舞阳有机会进入咸阳宫时,刺秦计划已然达到高潮。但是作者却在描写刺秦行动之前,刻画了一个细节。见到秦王以后,秦舞阳色变振恐,有失礼仪,此时荆轲却机智、沉勇地讲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古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面对危机四伏的场景,荆轲能够镇定自若,不仅向秦王和众臣做了解释,解除了他们的疑惑,还缓解了秦舞阳的紧张情绪,同时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献图的大事上来,让自己的刺秦计划能够顺利开展。
而后荆轲献图,按计划展开刺秦行动,但是荆轲作为刺客出现在秦王面前,手持天下之利匕首却不能制服秦王,而是让秦王断袖逃脱。此时,大殿之上除了秦王没有人手持兵器可以与荆轲相抗衡。但是,荆轲不但未能擒获秦王,反而被侍医用药囊击中,让秦王有机会拔出长剑进行反击。文章到此我们不得不对荆轲的刺客身份有所怀疑,身为刺客武艺竟会如此不堪。
其实从《战国策》和《史记》相关记载中我们可知,荆轲并不擅长剑术也不喜好武艺,而更具有文人的形象,其实荆轲对刺秦并不自信,接受任务除了是因为形势危急为了国家大义,更因为受到田光和太子丹的逼迫,自己根本没有退路可言,只能接受任务。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之前为什么荆轲要等自己的朋友一起刺秦,也许此位朋友能够弥补荆轲武艺上的不足。但是,受到太子丹的逼迫只能匆匆启程,为刺秦失败埋下伏笔。
纵观全文,作者重点描写刺秦准备从而体现荆轲的才智谋略,而并没有详细描写其武艺的精湛,可见作者更加认可荆轲谋士的身份。当国家面临畏难,荆轲面临太子丹等人的逼迫,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刺秦的不归路,然而荆轲并非刺客,尽管准备充足,最终依旧以刺秦失败而告终。
3 总结
当我们从新角度来解读《荆轲刺秦王》,我们不难发现,荆轲并非武艺高强的武士,更像是一名智谋双全的谋士,他的智谋在刺秦行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充分展示出来。尽管荆轲充满智慧,果敢、机智,但其在武艺上的缺陷致使其最终刺秦失败。但是荆轲深受胁迫,为了国家大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勇士精神令人敬佩。
参考文献
[1] 丁红艳.幸运的悲剧——谈《刺客列传》中荆轲形象的塑造[J].科教导刊,2017,(6):170-171.
[2] 岳国忠.补白中深化文本解读——《荆轲刺秦王》“隐性人物”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7,(19):51-52.
[3] 李功连.论《荆轲刺秦王》的对比艺术[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7,(7):48-50.
关键词: 荆轲;侠士;谋士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194-01
在《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荆轲必然是核心人物,他的行动目的是刺杀秦王,按此来讲本文应当对刺秦事件的前期准备、刺杀过程及刺杀结果进行描写,且刺杀经过应当是文章的重中之重。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在《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大量内容都是在叙述荆轲在刺杀秦王之前的准备工作,对刺秦过程则是轻描淡写。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是荆轲的实际身份倒错所决定的。
1 荆轲更具谋士之风
1.1 洞察太子丹的真实想法,提出刺秦计划。
本文第一段描述了刺秦之前的紧急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子丹慌乱之中邀请荆轲前来并催促其尽快启程去完成刺秦任务。太子丹对荆轲讲到“秦兵旦暮渡易水,虽欲常侍足下,岂可得哉?”虽然话语简单,但却合情合理,十分耐人寻味,太子丹的此言目的是想告诉荆轲必须展开行动。在《战国策·燕策》前段的文章中太子丹与荆轲已经就刺秦之事达成了协议,荆轲已经知道刺秦之行动终将是要进行的。但是,荆轲想要面見秦王,并展开刺秦行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很难完成。因此,荆轲想出计策,提出向秦王献上樊於期的首级和燕督亢的地图,以此来换取面见秦王的机会,从而开展行刺计划。对于此提议太子丹其实是默许的态度,从太子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可以看出太子丹的态度。太子丹认为荆轲的计划的确很好,只不过他不忍心因自己的私利而伤害樊将军,所以提出让荆轲再考虑一下自己的计划。
1.2 智取樊於期项上人头。
从太子丹的话语中,荆轲其实已经知道太子丹对自己提出的计划是默许的,自己要根据此计划展开行动。此时,荆轲面临的问题就是采取何种方法让樊於期献上人头。荆轲向樊於期分析秦王的阴险刻薄,加深他对秦王的憎恨,并对其进行试探,暗自观察他的反应,在激起樊於期的情绪时,才向他讲述自己的计划解除他的疑惑,并征求意见。而樊於期想到自己父母丧命于秦国迫害,自己蒙受太子丹的恩惠,为了报仇并向太子丹报恩,于是答应将自己的首级献于荆轲。荆轲能够仅凭几句话就得到樊於期的头颅,可谓相当厉害。
为了做好刺秦准备,在得到人头以后,太子丹又将天下之利匕首赠与荆轲,并让勇士秦舞阳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在各项工作都充足以后,荆轲便可以出发去秦国了。然而此时荆轲却要等待自己的一位朋友共同前去。这一举动让我们不得其解,也引起太子丹的不满,于是太子丹便用“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舞阳”的话语来激怒荆轲。尽管此时荆轲并不自信,但是面对太子丹的讽刺,一怒之下便启程前去秦国。
1.3 贿赂权贵得以面见秦王。
到达秦国之后,荆轲深知先要面见秦王并非易事,于是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荆轲选择了贿赂蒙嘉先,让其向秦王传达自己的来意以及能够给秦王带来的好处。采取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秦王对自己的戒备之心,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面见秦王赢得机会,不得不说尽显机智。
其实刺秦前期准备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荆轲的智慧与谋略:从谈话中洞察太子丹的真实想法,并分析现状提出行刺秦王的计划;而后又为太子丹说服樊於期得到其项上人头;到达秦国之后,更是使出贿赂权要的计谋,从而获得面见秦王的机会。文章到此,从行文中处处可见荆轲的智勇谋略,然而却从没有体现出其武艺如何精湛。如果荆轲果真是刺客身份,那么他的武功应当十分了得,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2 荆轲并非刺客,刺秦失败
当荆轲和秦舞阳有机会进入咸阳宫时,刺秦计划已然达到高潮。但是作者却在描写刺秦行动之前,刻画了一个细节。见到秦王以后,秦舞阳色变振恐,有失礼仪,此时荆轲却机智、沉勇地讲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古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面对危机四伏的场景,荆轲能够镇定自若,不仅向秦王和众臣做了解释,解除了他们的疑惑,还缓解了秦舞阳的紧张情绪,同时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献图的大事上来,让自己的刺秦计划能够顺利开展。
而后荆轲献图,按计划展开刺秦行动,但是荆轲作为刺客出现在秦王面前,手持天下之利匕首却不能制服秦王,而是让秦王断袖逃脱。此时,大殿之上除了秦王没有人手持兵器可以与荆轲相抗衡。但是,荆轲不但未能擒获秦王,反而被侍医用药囊击中,让秦王有机会拔出长剑进行反击。文章到此我们不得不对荆轲的刺客身份有所怀疑,身为刺客武艺竟会如此不堪。
其实从《战国策》和《史记》相关记载中我们可知,荆轲并不擅长剑术也不喜好武艺,而更具有文人的形象,其实荆轲对刺秦并不自信,接受任务除了是因为形势危急为了国家大义,更因为受到田光和太子丹的逼迫,自己根本没有退路可言,只能接受任务。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之前为什么荆轲要等自己的朋友一起刺秦,也许此位朋友能够弥补荆轲武艺上的不足。但是,受到太子丹的逼迫只能匆匆启程,为刺秦失败埋下伏笔。
纵观全文,作者重点描写刺秦准备从而体现荆轲的才智谋略,而并没有详细描写其武艺的精湛,可见作者更加认可荆轲谋士的身份。当国家面临畏难,荆轲面临太子丹等人的逼迫,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刺秦的不归路,然而荆轲并非刺客,尽管准备充足,最终依旧以刺秦失败而告终。
3 总结
当我们从新角度来解读《荆轲刺秦王》,我们不难发现,荆轲并非武艺高强的武士,更像是一名智谋双全的谋士,他的智谋在刺秦行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充分展示出来。尽管荆轲充满智慧,果敢、机智,但其在武艺上的缺陷致使其最终刺秦失败。但是荆轲深受胁迫,为了国家大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勇士精神令人敬佩。
参考文献
[1] 丁红艳.幸运的悲剧——谈《刺客列传》中荆轲形象的塑造[J].科教导刊,2017,(6):170-171.
[2] 岳国忠.补白中深化文本解读——《荆轲刺秦王》“隐性人物”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7,(19):51-52.
[3] 李功连.论《荆轲刺秦王》的对比艺术[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7,(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