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三想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ING0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有教学经历的教师来说,备课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但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备课,不是简单的怎么教怎么学,而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素质的过程。我以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应该做到三“读”三“想”。
  一、熟读课标,准确定位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路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地研读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前,我们的教学视野总是局限在单位最小的课时目标上,学期目标、学段目标经常被我们忽略。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在新学期伊始,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放在自己教学视野的前面,然后根据具体的教材特点、单元要求、年段标准等因素来确定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另外,教学目标还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来设计。我们可以把知识和能力看做保底目标,一定要全面,不能停留在脱离语境的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上,必须认真、全面解读文本的语言因素。我们可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看做开放性目标,一定要准确,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二、熟读教材,与编者沟通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每拿到一册教材,我都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然后对照年段目标,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因为编者是以课标为指针、文本为载体的, 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并不是纯粹的读,是带着一定目的进行的,所以我们要以“依标靠本”为资源,准确定位,明确教学方向,落实教学目标。此外,课文前的导读、预习提示,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编者的意图,教师备课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熟读的一部分。
  三、解读文本,与作者对话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每备一篇课文,我都是从读开始,从与作者对话开始:了解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文学特色及其相关作品等。例如,解读《生命 生命》时,我先把课文熟读几遍,感知课文内容,探讨写作思路,了解写作背景,查询杏林子的生平简介及写作特色,阅读相关作品,走近作者,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意,明其理,充分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言外之意,品出内在意蕴——虽然这些隐藏得很深的“意”和“蕴”不一定能全部传递给学生,但教师一定要充实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做到胸中有书。
  四、进入教师角色,想教法
  当我们弄清作者的意图、思路和感情,掌握课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特色后,我们又要进入一个角色——教师。作为一个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我必须思考:这篇教材的教学价值何在,文本是用来做例读还是引读,如果是引读,那么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通过拓展来深化;如果是例读,课文中的精美语言,我们如何点拨、引导,是否要把自己解读文本当中获得的信息一股脑儿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了这些思考后,就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两码事,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调整、加工和提炼的结果。确定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需要,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特别是融合听说读写,有思维容量和思维深度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做到手中有法。
  五、进入学生角色,想学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进行,所以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这样就会发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途径。鉴于此,我每次备课时都要考虑学生如何学,考虑学生知识停靠点,学习兴奋点,兴趣的热点,认识的盲点、难点,考虑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改变方向;哪些疑难可以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六、预设课堂,想情景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各个板块的内容后,我开始整理教案。为避免丢三落四、挂一漏万,我愿意写详案,常常是一篇教材,备课要备七八张教案纸。教案撰写完了,我们可以凭借以往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联想授课时的情景,这样有利于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预知课堂情况,组织教学的语言……这是教学前的头脑“热身操”,联想预设的课堂,会删去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摒弃累赘的语言,让课堂更开放,教师的语言更精练;联想预设的课堂,会发现教学的盲点,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联想预设的课堂,自然而然地考虑了学生的活动,让教师在现实教学中更机智,更有利于动态课堂生成。
  备课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伴随教师一生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积淀,不断创新,课才会常备常新,才会富有生命力。
其他文献
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反思过去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大多充当“看客”和“坐客”而已,没有什么收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激活所有教师参与教研的激情和主体意识,万安县实验小学2010年上半年,创造性地开展了“全员动态”校本教研活动。这个活动是一种激发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且全程角色不确定的“动态”校本教研新模式,该模式极大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
死亡,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对它要么闭口不提,要么心存不安,一方面惧怕它、逃避它,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它。只有对“死”有了明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的意义。  一、前阅读:认知死亡教育的差异  死亡教育是帮助人们获取有关死亡知识、理解死亡本质、认识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意义,赋予生命以更大价值的教育。教师提前阅读、了解死亡教育的差异,寻找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开设一门课程的必修功课
记者:高校长,您是苏州市教育名家、江苏省特级教师,更是个办学、治教、育人“三打响”的校长。作为校长,您想得、做得最多的是什么?其中感受最深的又是什么?  高本大:本人接任苏苑实验小学校长已过15年。所想、所做中最深切的感受是:要办好学校,要办出学校的名分和名声,校长就得选择“沉潜”、追求“丰厚”,用心尽力将肩头工作当成自己人生中的踏实事、快乐事来做。  为做到、做好这一点,本人着重拿捏住了以下四条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多种多样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虽然并不需要学生掌握,但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图画语言。小学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他们热情单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但他们的思维能力低下,对于生硬的文字语言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插图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阐释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插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黑色网纱上衣、黑色网纱裙、黑色腰封均为Alaia;黑色骑行裤MICHAEL Michael Kors;白色筒靴Dawei  “长腿”是许安琪记忆最深刻的对手。  法国人名字拗口,中国击剑队队员们经常给其他国家的选手起代号。“长腿”的实力并不是很强,许安琪压根没想到能折在她手上。那次奥运会赛场上,许安琪在世界排名里位列第一,“输给谁也不应该输给她”。  回到家里,许安琪花了很长时间复盘这场比赛。“以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对象的、富于感情、用有韵律的、分行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饱满的儿童情感、儿童式的丰富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和天真而精粹的语言。优美的诗歌旋律能使学生们愉快、热烈的情绪持久不衰。  从目前通行的教材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课文的70%以上。但我们的现状是多数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储备不多,儿童文学素养不深。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靠什么有效地组织学生
近几年,各种层级的名师工作室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呼声中应运而生。这种由特级教师、名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人,一些有专业成长发展愿望的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育松散型组织,以其特有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引领着一定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深度发展。  2011年9月,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组建了27个名师工作室,我有幸成为有20名全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参与的“小学数学港城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2013年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内容与方式的有机组成,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恰当的形式进行。”随着多媒体覆盖课堂教学,教师施教有了更多选择。多媒体能够将相关图片、动画、视频、文字、视频、表格、操作过程演示等信息展示出来,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创造契机,通过与学生生活认知接轨,启动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乐园,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儿童的成长与进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评价是给所有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并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如何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评价,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我逐渐感觉到品德与生活课上需要的评价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
立体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特点所限,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概念十分模糊,空间想象能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巧用多媒体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一、巧用多媒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必须注意直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