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插图,让语文更有色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多种多样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虽然并不需要学生掌握,但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图画语言。小学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他们热情单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但他们的思维能力低下,对于生硬的文字语言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插图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阐释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插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一、插图导入,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在讲解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导入新课。导入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让学生在深入课文前,对文章内容形成初步印象,导入得当,便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书中配有插图,插图内容与本课紧密相连,教师以插图导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引发学生思考:“这块石头长相奇特,是如何形成的?”根据课文题目“滴水穿石”引发想象:“水滴真的能将石头滴穿吗?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学生在进行思考的同时,产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迫不及待地等待教师讲解,以此形成一种期待,接下来文章内容的讲解自然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能够不依赖教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学会自己创作,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
  如《伊索寓言》中关于“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喜欢撒谎的牧童在多次骗过村民之后,无人相信他,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来帮忙。教师经过充分的讲解之后,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仔细观察插图,想象狼来时牧童的内心活动。教师设疑:“同学们,假如你是这个牧童,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能把这种心中的想法写下来吗?”根据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写出来,使学生明白语言中的深刻寓意,激发学生独立创作的热情。
  三、妙用插图,感染学生纯净的心灵
  小学生的心灵是纯净的,就如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上什么色彩,他就是什么色彩,没有大人世界的乌烟瘴气,是一个纯粹的有着洁净空气的世界。语文教师在讲解励志文章时,要着重渲染那种纯粹的心灵斗志,让学生拥有一颗纯净美好的心,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课的中心主旨,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教师可以提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图中瘦骨嶙峋的恩科西的情况。教师继续问:“还能看到其他的东西吗?”有学生灵机一动:“看到了恩科西面对病魔的坚强勇气。”“从他的微笑中看到了恩科西与病魔斗争的顽强斗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体会到关爱他人以及勇敢面对困难的美好品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读写欲望,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插图情境,读写结合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插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读”与“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读”不仅是文字的阅读,读图也是十分重要的,读懂文字和图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写”是在“读”的基础上的独立创作,是对“读”后感想的文字总结,二者相互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例如,在写作文时可以给出插图,让学生根据对插图的理解,进行写作。又如在教学古诗时,可让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进行联想,为诗词写续,《游园不值》的插图是十分典型的适合联想写作的图画,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色美景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写这首诗的续,在读的同时,锻炼学生写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看到教材中插图的不足,不恰当的插图会使学生形成固有思维,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选取典型的不恰当的插图加以纠正,避免产生低级教学错误。作为教师,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利用插图,注重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引导学生独立使用插图,加强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图展示给学生,拓展学生视野,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江西吉水县金滩小学 李中平  江西吉水县阜田小学 孔晓锋]   高效课改开展以来,教育一线的各位教师不管是通过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培训,还是自我的强化学习,都是在努力尝试、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开拓出新的局面。要改革必然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但同时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社会是语文实践的大课堂。面对本次语文综合实践的主题—带领学生游览本地一个旅游景点写一篇游览日记,我陷入了沉思:怎样才能组织好这次特别的课堂之旅,避免学生为任务而游历,游览后被动写作的尴尬局面,抵达一种真实而有意义的境界呢?我决定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出发,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大课堂的备课,带着学生走进独特的学习之旅。  一、做足景点功课,心中有“景”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历史人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语文写作内容从看图写话转变为习作,很多学生往往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对习作产生了畏难心理。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我认为,随文小练笔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它能让学生学习一些写作方法,随时发现素材并及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一、激情渲染,激发练笔兴趣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
一、农村薄弱学校开展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   受客观原因的制约,农村薄弱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效果不容乐观,分析其主要原因为:  1.农村完小的规模太小,教师的精力有限  农村薄弱学校规模小、班额少、师资紧,教师们的工作量是满负荷或超负荷的。上课时,办公室空荡荡,下课则疲于批改、辅导,几乎没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因缺少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导致教科研能力缺乏、萎缩 ,又进一步影响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恶性
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文章中美的因素,把审美教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以《搭石》一课为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美,品味文中的美。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一篇以“真情”为主题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村民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平凡
小学英语教学对project板块的处理往往是用复习归纳的形式,对所学的前几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其实,project板块的内容比较丰富,是英语活动课堂组织的具体实施,属于实践课的范畴。苏教版英语教材每四个单元之后便设置一个project单元,在project板块中,虽然需要学习的新单词不多,但是这个板块突出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学校申报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新办学校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开题。课题研究开展近两年来,全校教师就新办学校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笔者作为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和参与者,经历了从“要我合作”向“我要合作”的转变。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驱动与引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要我合作”的状态  1.启航之旅:集团办学“要
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反思过去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大多充当“看客”和“坐客”而已,没有什么收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激活所有教师参与教研的激情和主体意识,万安县实验小学2010年上半年,创造性地开展了“全员动态”校本教研活动。这个活动是一种激发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且全程角色不确定的“动态”校本教研新模式,该模式极大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
死亡,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对它要么闭口不提,要么心存不安,一方面惧怕它、逃避它,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它。只有对“死”有了明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的意义。  一、前阅读:认知死亡教育的差异  死亡教育是帮助人们获取有关死亡知识、理解死亡本质、认识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意义,赋予生命以更大价值的教育。教师提前阅读、了解死亡教育的差异,寻找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开设一门课程的必修功课
记者:高校长,您是苏州市教育名家、江苏省特级教师,更是个办学、治教、育人“三打响”的校长。作为校长,您想得、做得最多的是什么?其中感受最深的又是什么?  高本大:本人接任苏苑实验小学校长已过15年。所想、所做中最深切的感受是:要办好学校,要办出学校的名分和名声,校长就得选择“沉潜”、追求“丰厚”,用心尽力将肩头工作当成自己人生中的踏实事、快乐事来做。  为做到、做好这一点,本人着重拿捏住了以下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