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的模糊语义和话语标记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eedt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那个”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并颇具特色的词,很多前辈与学者对其用法都做过精彩的分析。如赵元任指出,“这位先生有点‘那个’”中的“那个”是为了避免说出不好听的字眼。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那个”的用法归纳为:一、指代比较远的人和事物;二、口语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夸张;三、代替名词,称事物,情况,原因等。并特别指出,“那个”作谓语,代替某种不愿意说出的形容词。曾毅平专门从讳饰的角度来讨论,陈小英和蒋华从三个平面和贬义四个方面试图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无疑使得我们对“那个”有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认识,但仍不完全,下面我们将对“那个”做更深入的分析。
  
  一、“那个”的语义模糊性
  
  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语义的模糊性,石安石总结为,模糊的特点在于边界的不清,如果词语A所标示的对象与非A所标示的对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就说A是模糊的。语义的模糊性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内涵的模糊、外延的模糊、抽象的模糊、具体的模糊、质的模糊﹑量的模糊、上限的模糊和下限的模糊[7]。本文只着重讨论“那个”作谓语和状语时的模糊性。
  (一)作谓语,通常处在“程度副词(有点、太、很)+那个”和 “就+那个”的结构中,这里的“那个”具有明显的指称功能,所指称的词语的感情色彩绝大多数都是贬义的。由于表指称的“那个”在语义上能指和所指的关系非常松散,因此所指的对象难以确定:前者的“那个”指称的是形容词(A),后者指称的是具体的动作行为(v),这是此用法第一层次上的模糊表现——外延的模糊性,特点是“那个”的所指在语境中基本能够明确化。由于外延中的A部分不是指称具体的事物,而是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状态,所以A部分中除那些意义上无程度区别的词,如“方”“圆”“横”“竖”等表义明晰之外,其它词的意义都不易明确规定,具有较强的模糊性,所以前者的“那个”一般表现为抽象或质的模糊,特点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无法消除其语义的模糊性;后者的“那个”表现为具体的模糊,特点是在具体语境中能够消除其语义的模糊性:这是“那个”的第二层模糊表现,例如:
  ⑴他这人做事真有点那个(残忍)。
  ⑵你的脾气也太那个(火爆)了。
  ⑶我—我—我那天喝多了,晕晕忽忽地就那个(与某某发生了性关系)了。
  通过以上例子,就第一层模糊表现来看,若没有具体的语境,“那个”所指就是未知数甚至是变数X ,这是由它指代比较远的人和事物的内涵与外延的模糊性决定的。就第二层模糊表现来看,前两例中“残忍”“火爆”都是语义模糊的形容词,这里的模糊是指在界定这些词的意义时所持标准在程度界限上的模糊不清,其语义的中心地带是明确的。例⑶中 “与某某发生了性关系”不存在边界不清的情况,语义十分明确。由于这些词的语义本身有模糊与明确的区分,“那个”在此的称代也就存在着模糊度的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使得同样是在具体语境中,不同的听者或读者在听到或看到前两个“那个”时对它所称代的内容会有同质但不同程度的(即模糊的)理解而后者则不会。“那个”称代的模糊性用法不仅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也符合交际策略中的礼貌原则,起到婉曲的表达效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虽然“那个”前的限制词有强化(太、很)和弱化(有点)的模糊程度之分,使用者若考虑到礼貌与合作的需要,往往会使用弱化的模糊程度限制表达实际上要强化的贬义感情色彩。
  (二)作状语,通常处在“那个+形容词/动词”的结构中。《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那个”的这一用法作过说明,口语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夸张,可以说这是从修辞效果上所作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语义的模糊性来分析,“那个”在这里已作为一个强化的模糊程度限制词稳定下来,表现为程度(量)的模糊。例如:
  ⑷他干得那个欢啊,就甭提了。
  ⑸老王回想道:“记得刚有‘的确良’那会儿,我们那个忙,简直是没白没黑。”
  ⑹我当时的那个高兴劲一上来,管他高血压不高血压的,先喝二两再说。
  ⑺瞧你那个嚷嚷,屋顶都要塌了。
  以上四句中的“欢”“忙”“高兴”“嚷嚷”基本都是表性状的词语,“那个”作为一个强化的模糊程度限制词放在它们前面,使得整个短语成为两者的交集性联合,即使得中心语“欢”“忙”“高兴”“嚷嚷”的性状趋于强化。虽然强化的模糊程度限制词有不同等级[8],每个等级的程度以及等级之间的程度差别都是模糊的,但由于人们使用“那个”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性状,所以即使 “那个”所表示的强化程度在量上是模糊的却并不影响使用者突出强调的表达需要。甚至这样的模糊用法有更强的言语表现力,起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也能引起不同听/读者不同量的强化程度的联想反应,使理解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正所谓是“耐人寻味,恰到好处”。
  
  二、“那个”的话语标记性
  
  关于话语标记语,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对话语标记语的范围和作用的意见也不一。但有一点越来越趋于认同,即其功能主要是语用的,而不是句法的或语义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它们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而是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的程序性意义。Fuller对确认话语标记语提出的两个标准(第一,如果标记语被从话语中移去,它所关联的语义成分仍具有原来的语义关系。第二,移去标记语后的话语仍合乎语法。)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我们认为“那个”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具备了作为一种话语标记语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话语标记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依据Jucker对话语标记语的功能概括,对我们所收集的口语材料进行分析,得出 “那个”的标记功能如下:
  (一)作为话语缓延的标记
  ⑻甲: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
  乙:孙思邈?好像是那个::唐朝的。稍等,我查查。”
  (二)作为话语迟疑的标记
  ⑼下面是相声中的一段,大家都在看电影,小伙子(A)旁边的老头(B)看着看着从椅子上往下出溜,一会又起来又出溜,摸摸这个的腿,摸摸那个的腿。把小伙子摸得害怕了 。
  A:怎么了?老大爷,你干吗呢你?……(省略)
  B:掉……掉东西了。
  A:掉东西等灯亮了再找。
  B:灯亮了,人多给我踩坏了。
  A:你掉什么啦?
  B:那个=那个糖掉了 。
  A:一个糖就别要了。
  B:那个=牙在那个上沾着呢。
  ⑻中“那个”的使用为回复问话人争取到了考虑的时间,使得答话连贯自然。结合语境可以想象出⑼中“那个”的使用再现了老大爷由于不好意思而产生的尴尬﹑迟疑的心理。“那个”的以上用法起到了帮助发话者组织话语,引导听话者理解话语的作用。
  (三)作为话语接续的标记
  ⑽下面一段对话,A在问B关于C的一些情况。
  A:不是,他那个,那个什么,那个记者,他方便出来吗?
  B:方便出来。
  A:方便。奥……
  B:我还问他了,我说你方便出来吗?他说方便出来。
  A:他是不是刚刚做(记者)?
  B:那个什么我没问他,我就想当面问他吧。他说这两天主要,我还问了我说你方便吗?然后他说那个=方便啊,他说有什么不方便的,然后说那个这两天的主要任务就是陪你。
  这一用法的“那个”都出现在“那个+什么”或“说那个”的结构中。前者中的“什么”的功能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疑问功能,而是替代说话人想说但一时又找不到准确措辞的内容,“那个”作为指示词使“什么”焦点化,暗示话语未完,具有引起人注意,增加显著度的作用[11]。后一结构中的“那个”替代作用突出,使得听话者继续关注说话者的后续话语。当然,去掉“那个”,单单一个“说”也能引起听话者的注意,这正好又从反面体现了“那个”的话语标记性。
  (四)作为新话题的提示标记
  ⑾在下面一段对话中,A和B先是在讨论C出国的事,后来又转到C奇怪的想法。
  A:我觉得如果出国的话,就是去哪也比去韩国要好。
  B:我觉得没多大意思〈X〉,…(N)她说那个=回来之后,五一回来之后,我天天买那个=西瓜吃,他说那个=吃饭我就一天,她不大去上课,五一回来我就不去上课了,然后我这一天那个把全天的饭都买回来,买西瓜吃,我就一直在宿舍呆着。她这样说。
  A:〈@你这个同学干嘛呀?@〉
  这段对话中的第一个“那个”出现在“说”的后面同样引起听者注意,与上一功能不同的是“那个”在这里是一种新话题的提示标记,表明后面要提到新内容,对听话者起到引导作用。
  (五)作为态度标记语,表示说话者在特定语境中的态度、语气和情绪。
  ⑿A:你叔叔在济南,离泰安不远,经常回来吧?
  B:哼,我那个叔叔啊,忙得很!
  ⒀下面是两个舍友的对话,
  A:你要回家,宿舍就只有我一个了。
  B:不会,到时那个C就回来了。
  邹韶华认为人们在要表达贬义,在“这个”和“那个”间进行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个”,笔者同意此看法。以上两段对话所谈论的对象叔叔和C显然都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知道的,没有必要再用“那个”特指或者说去掉“那个”仍合语义和语法要求。但用与不用在语用上就大相径庭了:用“那个”体现出说话者对说话对象有一种不好的态度和情绪,如果不用,则弱化或没有这种倾向。
  结语
  本文从模糊语义和话语标记两个角度对“那个”进行了分析。“那个”在前者的表现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性、礼貌性,有利于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形象性和丰富性,也进一步证明了模糊语言在表达与交际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话语标记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那个”在话语组织及话语理解上的功效。关于“那个”其实还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它的功能演变,从指示代词到话语标记很可能是一种语法化的过程,其中的演化机制,无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例中符号说明】
  拖音用“::”表示;
  话轮内短停用“=”表示;
  边笑边讲用“〈@@〉”表示;
  听不清用“〈X〉”表示
  新话题的开始用“…(N)”表示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曾毅平.“这个”“那个”话讳饰[J].修辞学习,2000,(5).
  [4]陈小英.试析“那个”[J].广西社会科学,2005,(3).
  [5]蒋华.说“那个”[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第16卷(2).
  [6]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8.
  [7][8]吴振国.汉语模糊语义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何自然 冉永平 .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10]王扬.话语标记的认知语用诠释[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1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12]邹少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曹媛媛,南京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襄樊方言存在大量“V+起个+N”格式的句子。如:1)他鞍起个拖鞋到处跑。2)她披起个头发在那儿疯玩儿。3)他马起个脸好像别人欠他五十斗陈大麦。
军校对外汉语短期强化教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起步晚、任务重、培训对象复杂、培训目的特殊。其目的是对汉语水平为零起点的外国学员进行一年的基础汉语强化培训,为其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级),最终具备进入中国高等院校理、工、农、西医类本科学习的汉语能力做准备。这就要求在继承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教法的同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有利于学员汉语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效果的最大实现
一、欧阳修《归田录》疑问句研究的意义  欧阳修的《归田录》作为一篇重要的笔记文,反映了宋代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选择《归田录》中的疑问句作为研究对象,对完善汉语语法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归田录》中疑问句的分类及其与现代汉语的比较  (一)是非问。例如:  (1)君乐之成,能使我长(大)乎?  (2)汝亦知射乎?  (3)吾射不亦精乎?  (4)是梅圣俞家
为了得到鸭胸肉盐溶蛋白提取的最佳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RsM)优化鸭肉盐溶蛋白的提取条件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溶液pH7.7,NaCl浓度0.5mol/L,固液比1:5.2(g/mL),浸提时
芜湖一中的历史从清乾隆年间的中江书院(1765年)算起,迄今己有二百五十二年。即使从皖江中学堂办新学算起,历经省立五中、省立七中、省立芜湖中学、省立芜湖高级中学、芜湖市
以薯莨乙醇提取物对小白鼠的止血作用进行研究,并初步鉴定了其化学成分类型,以期利用薯莨的乙醇提取物生产止血药物,提高薯莨的利用价值。本实验以80%的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提
本文通过对韩日留学生书面作文中“了”的使用偏误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他们的习得规律,以期对当前的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为了得到优良的发酵肠菌株,从国内外10种传统发酵肠中分离出76种菌,通过溶钙圈筛选、耐受性、抑茵实验和发酵特性实验,最后得到一株特性优良的菌株7—3。该菌株具有较高蛋白酶活
以提纯凹土作为益生菌载体,研究了不同吸附条件对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10mL菌体(菌悬液浓度为10^9CFU/mL)与3mL凹土(34.08mg/mL)混合,在pH6.5
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酒中苯甲酸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根据GB/T5009.29-2003《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的检测原理和方法,结合CNAS-GL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