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善于运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 历史 金钥匙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现在我就如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1.要善于运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1 挖掘教材的深度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如:我在讲述“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唐朝灭亡。”这一史实时,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因而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1.2 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
中学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点、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2.2 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此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未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将是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并会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 历史 金钥匙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现在我就如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1.要善于运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1 挖掘教材的深度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如:我在讲述“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唐朝灭亡。”这一史实时,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因而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1.2 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
中学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点、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2.2 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此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未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将是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并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