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物,言为心声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ly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从《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到话题型作文“青春朽与不朽”“智慧”“话长话短与个性创新”“车与时代变迁”,都在思考我们的生活。而从日常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学生的作文常常言之无物、情感虚假,症结就在于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这样的现状不仅使作文成为教师批改的包袱,而且违背高考作文的出题初衷,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此,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积累和运用素材,成为学生作文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将“诗言志”作为作诗为文的首要信条,可见其重要地位。明代公安派突破陈规,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的理论,更强调独特的生命体验。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首要的是有真情实感和思想底蕴,以此为基准的素材才能生发出生机和灵动,文章才能具有生命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因而各自的生活世界也是千姿百态,作文就要取其精华,将他们独特的生活体验提炼、加工、创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高中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陶行知更是把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即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两者相互联系,达到终极目标“人”的教育。
  基于作文的理论原则和教育的现实要求,笔者尝试结合高考优秀作文,利用教学活动,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生活场域,指导学生积累并运用生活素材,努力突破作文内容空泛肤浅、言之无物这个瓶颈,达到言之有物、言为心声的目标。
  第一,观察、体验——积累和巧用鲜活的家庭生活素材。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氛围会培养出不同个性的学生。保持这种独特的个性,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积累一些人和事及对此的思考,有了这些独特的素材,作文体验才更真切。
  2010年高考作文《绿色生活》直指考生的生活体验及感悟,考生要么泛泛而侃绿色生活的意义,要么讲述琐碎的日常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这时候,如果积累一些自己独有的家庭生活素材,运用好这些素材,作文也许就能脱颖而出。一考生善于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以奶奶的一段往事为素材,真实地再现了三叔破坏绿色生活的悔恨及对家人亲情包容的感激。文中写到:“三叔一声不吭,沉重的双膝已诠释了一切。那一片绿色的草坪温柔地布满了圩子,就像一枚枚大大的印章,刻满了生者对亡者深深的怀念,和对绿色生活的真诚的期许。”这个素材的巧妙运用,让文章有血有肉,读者为之动容,并引发深思。
  2017年高考作文题同样是关注社会生活,有考生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感悟到深沉的父爱:“我累了,很累。于是很随意地把头靠在他背上闭目养神。一会儿就觉得不舒服,因为头怎么也靠不住,一抖一抖地撞着他的背。这才发现爸爸的身体正在一前一后猛烈地摇动。暮色渐浓,我像小时候一样无助地抓住车后把,呆呆地心里一片茫然。”这类高考作文的优秀之处就得益于平时对自己熟悉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要达到最后的灵活运用,除了善于观察和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线性的日常素材通过日记、随笔的方式及时保存下来。母亲节、父亲节等节假日与亲人度过的美好时光,或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之事,都具有独特性,及时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保持素材的原始情感和思考,考试时才能信手拈来。
  第二,阅读、活动——积累和巧用多彩的校园生活素材。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在这个场域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接受教育。因此,校园生活也就成为作文素材重要的来源。
  面对2008年的作文题《好奇心》,考生的“好奇心”贫乏,很多考生无从下手。想要出其不意,这时候就要巧用素材,巧构思。一考生就地取材:“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她(他)是因为害怕吗?”从教室缺考的空位发散出种种猜测,引发对教育的思考。
  而面对2015年话题“智慧”,一考生借用选修课本《葡萄月令》作为写作素材,令人耳目一新。“农之月令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从课文素材生发出写作灵感,借用汪老作品结构和文笔,书写农人智慧,既有生活味道,又有文化意蕴。
  从以上优秀作文举隅可见,校园生活中的现实人事素材和读书素材也能妙笔生花。那么教学中,教师如何加以引导呢?
  首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尤其是间接经验的阅读素材。教师可以巧用书本,在讲授文本的同时引导学生积累,如诗词歌赋等古典文学的诵读积累,作文中巧用可以画龙点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本的专题阅读整理,先摘抄课本素材,然后引进课外阅读素材,最后化用这些素材进行写作。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班报或文学期刊的形式,将好的随笔按专题在班内展示,促进作文素材的交流和积累。学生个人备份优秀的随笔作为素材,并每月修改一篇,一学期积累3篇以上不同角度的优秀随笔,便于考试时巧用。
  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汲取思想养分。教师可以每学期列出书单,以个人或班级图书的形式流动阅读,以阅读促作文。同时,辅以读书笔记的写作,读书会的举办,介绍及评论一本书、一篇小说、一首诗歌等为主题的演讲,诸如此类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更在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教师可以在教学实际中,灵活创新运用课本,巧借阅读和活动搭建学生的素材库,学生作文时就能随取一瓢,作文的智慧浪花就能朵朵绽放。
  第三,研究、思辨——积累和巧用广博的社会生活素材。
  社会万千,精彩纷呈,也鱼龙混杂。学生大部分的时光在校园度过,对社会的接触也是有限的;另外,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心理还未真正成熟,缺乏对社会的辨别和适应能力。因此,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开启一扇门,从小孔窥觑大社会,从而去思考社会。除此之外,可以利用阅读,开拓社会视野,积累素材,生发智慧。
  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为《拒绝平庸》,这个题符合90后的个性心理,也符合当今社会心理。但如何从广博的社会生活中截取有效素材,确实让不少考生费尽心思。有考生从阅读中明晰道理:“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他没有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着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考生从周国平的一次演讲中生发思考:“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他无力拒绝。”更有考生从生活现象或生活细节引发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问为何?答:拒绝平庸。”另一考生从路边的小餐馆招牌“风沙渡”写到时下流行的“蚁族”,剖析社会心理,深刻而独到。
  社会生活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素材库,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课前三分钟演讲开始,讨论社会现象,如时下的食品安全、选秀节目等社会话题。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辩论低碳生活、自主招生、文理分科等问题。当然,还要引导学生从身边起关注社会,从实事中思考社会。有了素材的多样,有了思維的磨砺,最后的行文也会言而有理,并由此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开拓视野,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的来源是多面的,教师可以学生生活的这三个场域为例,考查高考优秀作文的素材来源及巧妙运用,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鲜活而丰富的作文“活水”,让学生的作文能言之有物,言为心声。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215600)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新模式和新局面。但很多高中生仍习惯于台下听课,被动学语文,且绝大多数学生被其他学科的作业压得透不过气来,语文学习空间大受打压,语文学习效果较差。日常教学未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每次上语文课,学生犹如饭店聚餐,不必事前准备,只等服务员上菜,然后吃喝一顿,吃完走人。只顾课堂“享受”而不管前后“付出”,这样学语文太被动了,学生不应只享受“大餐”(听课
期刊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普遍陷入了一种困境,作文就好似堆积货物的“仓库”,素材简单堆积的现象很普遍,假话、空话、套话遍地,很难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堆砌素材的三种典型  1.堆砌历代“古人”  每次一出作文题,学生一下子想到的并不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却是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放到“古人”身上。某学生在习作《心灵的选择》的第一段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
期刊
情感教育不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而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就有很丰富的情感,因此,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就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很少想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
期刊
散文是情思的浓缩,每一篇散文,都浓缩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史铁生的《合欢树》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却在字里行间潜藏着深刻隽永的真情。如何在平淡的语言中发掘出刻骨深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紧扣文章语言的“矛盾处”,层层剖析,细细品味,发掘出深切的母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悲痛之情。课堂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性展示等形式,由学生主导课堂
期刊
柯灵的《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诗词和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细读这些引用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链条,对文本主旨的树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开首便引用王维的诗句,渲染了浓重的乡思情绪,文本展开后,由古诗开始串联,到现代名言、俗语的不断强化,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情感启迪。这些古诗和名言,不仅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也给读者带来了文学教育,提升了阅读品味。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围绕古诗和名言展开,以成功
期刊
孟子、荀子因生活的不同背景而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性善说与性恶说。然而这两种学说提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为统治者的治世提供理论根据。  说起先秦诸子中的儒家,人们自然会想到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个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孟子和荀子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者,但这两位继承者的很多观点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例如,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尽管具有相同点,都认可实现先王之治是
期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1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也是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逐步落实“由教到不教”的目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尤为关键。  【学习目标】  1.解决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引领学生诵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3.感受人物的爱国
期刊
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艺术瑰宝。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开始,然后透过语言体验作者的情感,即“得意忘言”,对古诗词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古诗词意象解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炼出古诗词意象解读之道,从寻找古诗词意象开始,了解和领悟古诗词意蕴,到感知古诗词意象具体形象和诗人情感,品析古诗
期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感叹:“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而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曾说过:“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的无数次修改得来的。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精批细改,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没有很大的提高。这种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作文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课改,我觉得可以尝试改变作文评改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
期刊
說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途径,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说题包括学生说题和教师说题。教师说题是类似于说课的一种教育教研展示和讨论活动,是说课的延续和创新,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是高三阶段进行解题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下面笔者以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从能力考点、考纲要求、解题思路、思维障碍、应对策略五个角度谈谈如何进行说题活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