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对话”撬动传记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1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也是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逐步落实“由教到不教”的目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尤为关键。
  【学习目标】
  1.解决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引领学生诵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3.感受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常识,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教学设想】
  让学生寻找劝说艺术的资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精神层次,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张飞长板坡一声喊吓退百万曹军。两千年前,只身前往敌帐,凭三寸不烂之舌,退却强敌进犯,保全自己的国家,此人谓谁?春秋郑国:烛之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2.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教学设想:给高中生要讲清道理。
  三、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要求: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讲一讲秦晋围赵的故事(越细越好)
  生1叙述,生2补充,生3质疑……
  问题探讨:秦晋攻郑的原因。
  质疑:贰,从属二主。
  补充材料: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助楚。后来,郑感形式不妙,又派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这也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鄙、封。
  总结方法:从字形演变理解词义。解释清楚词类活用。
  3.通假字
  共、厌
  补充通假字知识:“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近字代替,而书者没有使用本字。通假字本质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正常的文言现象。
  4.古今异义
  东道主、行李。
  补充古今异义:实词,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词义扩大、转移。
  5.特殊句式
  焉用亡郑以陪邻?(反问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前)
  文化常识:
  吾不能早用子:我、你。
  补充:古人的称呼体现的是社会交往的文明程度。如“家大舍小令外人”。
  6.虚词
  唯君图之,乃还,吾其还也
  强调:虚词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抓住四组君臣对话生成课堂教学
  一、感受辞令魅力,赏析人物形象(合作、探究)
  1.在文中画出四段君臣对话,分角色朗读;选择一组你喜欢的对话,品味辞令魅力,赏析人物形象。
  资料卡:读史的三个层次:一般的读者,作为臣僚的读者,作为君主的读者。
  对话(1):佚之狐“举荐”。
  “师必退”增强了郑伯的信心,使举荐成功。可见,向别人建议时时机和自信很重要。
  朗读训练:弱读“若”,重读“必”。
  对话(2):郑伯劝烛之武:烛之武的牢骚、郑伯的刚柔并济。
  ①先“辞”后“许之”。牢骚、假意推辞和高超的语言艺术使郑伯坚信其具有“师必退”的能力。
  ②“吾不能……子亦有不利焉”。作为领导者不回避问题。
  朗读训练:①要拖长声音读出太息;②要有恳求的语气。
  对话(3):烛之武说退秦军。
  ①示弱和动之以情。“……郑既知亡矣。”先稳住秦伯,使人听了可怜,又让秦伯有好奇。
  ②晓以利害。用郑亡对谁有利启发秦伯。
  ③以利往之。亡郑只有利于晋,而保留郑国“若舍郑……君亦无所害”。
  注意:“君亦无所害”应理解为: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使者提供缺少的东西,你也没有什么坏处,更别说其他了……且秦强郑弱,留郑对秦来说是百利无一害。秦伯自然心动。
  ④追溯历史,晋不足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抓住敌人的弱点,达到分化敌人的目的,让秦伯深思。
  ⑤积极推理,劝秦防晋。“夫晋……唯君图之。”晋亡郑后,定会与秦产生矛盾。秦伯更需警惕。
  朗读训练:抓住虚词,读出商量的语气。
  问题探讨:为何烛之武的一席话就能成功说服秦伯而分化秦晋联盟?
  补充:春秋无义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称霸。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也是看似强大的秦晋联军被分化的原因。文中“子犯请击之”就印证了这一点。
  对话(4):子犯请击之:侧重晋侯的体面善后。
  ①“子犯請击之。”无论从见识、个性还是当时的形势,子犯都不可能主张“击之”,可见子犯是为君主找台阶。
  ②晋侯“不可……吾其还也”。冷静、周全,当时局急转直下时君臣默契配合。
  (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生成教学)
  朗读训练:读好否定词。
  二、品味语言,鉴赏细节
  1.夜坠而出,见秦伯。此事属高度机密,已是兵临城下。
  “缒”,大门已无法再打开,担心敌人乘机攻城,渲染出大战前的紧张气氛。
  2.“许之”:生动、感人。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出使秦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可升华主题:爱国主义精神。)
  三、总结
  1.升华主旨。
  2.简介《左传》,推荐作品。如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830000)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悟名家名篇在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共同特质,并加以模仿,对于写作初学者来说这种“人格”训练是很有效的,只有借鉴,经过内化才有可能创新。但是作文教学如果陷入“模式化”的僵局,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严重背离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力求彰显个性、创意表达”的初衷。  一、套用模式,弄巧成拙  聚焦日常写作教学,作文模式化的现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期刊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亲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2017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也就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写作的空间。从考场作文来看,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看似有车,实则无车;低幼化严重,泛泛而谈,缺少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绝大部分记叙文构思单一,不是坐在爸妈爷奶车上,看到亲人的白发倍感
期刊
【设想背景】  由于对历史知识的匮乏,学生普遍被那些为迎合观众低俗心理而粗制滥造、肆意篡改史实的民间小说或电视剧迷乱了双眼。小说或电视剧的描述不仅与历史有相当差距,而且常有错误与故意虚构,因而在社会传统认知上造成不正确的印象。本堂课旨在培养学生读“史”的求真意识、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区别《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和《资治通鉴》中的鲁肃其
期刊
阅读是基础阶段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条路径。高中阶段学业繁重,加之泛读让阅读的收效大大降低。为此,高中语文阅读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将课内外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围绕课内教材、放眼关联的课外资源、整合反思、读写结合,才能在长期的积累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提升自身文学素养,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并形成写作直觉和能力。  《鸿门宴》是苏教版必修三“寻觅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新模式和新局面。但很多高中生仍习惯于台下听课,被动学语文,且绝大多数学生被其他学科的作业压得透不过气来,语文学习空间大受打压,语文学习效果较差。日常教学未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每次上语文课,学生犹如饭店聚餐,不必事前准备,只等服务员上菜,然后吃喝一顿,吃完走人。只顾课堂“享受”而不管前后“付出”,这样学语文太被动了,学生不应只享受“大餐”(听课
期刊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普遍陷入了一种困境,作文就好似堆积货物的“仓库”,素材简单堆积的现象很普遍,假话、空话、套话遍地,很难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堆砌素材的三种典型  1.堆砌历代“古人”  每次一出作文题,学生一下子想到的并不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却是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放到“古人”身上。某学生在习作《心灵的选择》的第一段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
期刊
情感教育不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而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就有很丰富的情感,因此,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就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很少想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
期刊
散文是情思的浓缩,每一篇散文,都浓缩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史铁生的《合欢树》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却在字里行间潜藏着深刻隽永的真情。如何在平淡的语言中发掘出刻骨深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紧扣文章语言的“矛盾处”,层层剖析,细细品味,发掘出深切的母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悲痛之情。课堂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性展示等形式,由学生主导课堂
期刊
柯灵的《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诗词和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细读这些引用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链条,对文本主旨的树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开首便引用王维的诗句,渲染了浓重的乡思情绪,文本展开后,由古诗开始串联,到现代名言、俗语的不断强化,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情感启迪。这些古诗和名言,不仅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也给读者带来了文学教育,提升了阅读品味。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围绕古诗和名言展开,以成功
期刊
孟子、荀子因生活的不同背景而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性善说与性恶说。然而这两种学说提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为统治者的治世提供理论根据。  说起先秦诸子中的儒家,人们自然会想到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个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孟子和荀子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者,但这两位继承者的很多观点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例如,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尽管具有相同点,都认可实现先王之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