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一条路,通向大海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Wi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从实质上来讲,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未尝不是件好事,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为学生准备一桶“水”
   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做好铺路搭桥的工作。抓住知识的新旧联系,准备好旧知识的铺垫,为学生设“疑”打好基础。
   其次,教师要科学地设计习题,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题目难度要把握好:太难,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易,则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应让学生有方向性的思考,学后有所收获。还可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各抒己见。
   再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有把“钥匙”,有个“鱼钩”,方能“打开门”,“钓到鱼”。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老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都将激励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无限潜能。
   二、启发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提问题开始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走进文章,让学生反复地读,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或问题提出来。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促使其他学生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时,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并解决,都将大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主动学习,就可能会发出最耀眼的智慧之光。教师也可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舞台,启发学生用心去读文章,用心去理解文章,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学贵有疑”的基础,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延伸。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其他文献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深邃,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整个中国词坛上,李煜是个不容忽略的存在。其词哀婉深切,震撼人心,远远超越文字本身。如泣如诉的“亡国之音”在他的小词中倾泻,仿佛一幅泼墨写意将人生之悲渲染得酣畅淋漓。“深哀浅貌,短流长情”,他的仇恨在长短不齐的词句间奔突流走,词,在此时成为他抒发感情的最佳方式。悲哀是词的底色,凄凉是他词的基调。词,已渗入到他的血液,幻化成他的生命,悲
期刊
高考作文的写作,看似八九百字,但往往给人一种“心中波澜千丈,下笔实无一言”的感觉。把作文写好其实不易,它需要作者心中有丰富的情感与生命体验,更需要高妙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两周或四周一次的作文训练,就达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化整为零,优化程序,步步攻坚,完成整合。   一、激活体验,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如果能在学生时代写上几本日记,作文水平
期刊
自己亲自到田里体会过劳动的艰辛的人,会真正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其实大家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然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和“听”出来的。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他们才能真正的悟出:语文内容无比丰富,它负载着人类文化、民族精神,涉及到政治、军事、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每一个领域。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
期刊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灵活多样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思维的发散性与逆向性,都体现了思维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于这些方面的培养。   一、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从小养成能独立、批判性地看问题的习惯。譬如说,这里有一个
期刊
小说以方鸿渐始,以方鸿渐终,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叙述有始有终。茫茫大海里驶来一艘航船,客轮载来了小说的主人公,其始也;这位主人公消融在茫茫的幽冥之中,其终也。“所有乘客的票都是终点的,但每站都必须有一些乘客要下去,给新上来的乘客腾出地方。”下去的乘客也许一去不复还,但也或许会在此站盘桓些时日,再上来去另一个站——这就是真实的人生旅程:并在多为歧出,生离可判死别。   人在婚姻、职业、乃至人生中,万事
期刊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而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最重要的教学过程之一。“新课改”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这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入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借助“新课改”的契机,改革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多措并举,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授课效率,并
期刊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也就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它是借助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就缺少了灵性;如果离开美,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它本身所独具的魅力。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致使学生倦怠,教师厌烦,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学习效率不高。那么,如
期刊
目前,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少素材,内容空洞干瘪,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论点摆出后,缺少富有说服力的论据,论证干瘪无力,论点就得不到充分的论证。不少学生感慨甚至发牢骚: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到哪去弄写作素材?殊不知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库,只是学生没有有意识地去发掘罢了。一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课文作者和他的生平事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课文中出现的思想观点,等等,都可以是写作的好材
期刊
应该承认,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考”的需要,作为阅读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语文教学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现状,与语文教学所追求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目标相比,无异于南辕北辙。   “生活与教
期刊
昨天家里停电,到网吧翻些资料,天正热,街上少见行人,网吧门前积车如山。好不容易等一空位,坐下,转头一看,都是学生。再看,都在玩游戏,聊天。找了一会儿,茫然无绪,学生的啸声此起彼伏,如疾风骤雨,如山呼海啸,声音里充满兴奋和快乐。   他们真的快乐么?他们真的快乐——游戏以其姿彩炫目,网络以其情景牵心。终于到了暑假,紧张的时间和心情得以放松,终于可以暂时逃出书山题海,为什么不快乐?   题海的确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