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0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
  当然,这里所谓的爱,除了爱情之外当然也包括亲情。
  男女相恋时海誓山盟,爱到至深至切时甚至可以为对方牺牲生命。我们一般认为的爱情定义就是希望对方能快乐,奇怪的是:当其中一人另有新欢时,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诚心献上祝福,而是不计一切代价想拆散对方挽回颓势。如果为了爱一个人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不要时,当对方找到另一个可以给他更多快乐的人,我们为什么要生气、愤怒,甚至不惜两败俱伤呢?这样说并不是要给负心的人借口,而是希望大家能真切反省自己口口声声说的“爱”是什么?
  热恋中的男女总希望两人能永远不分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对方绑在身边,只要一分开就感到痛苦,会用尽各种方法追踪对方的行动。虽然嘴上说是关心,其实不过是为满足自己的占有欲望,当贪念愈来愈多、多到无法满足时,我们就会因为达不到而产生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爱一个人愈深,痛苦也愈深的道理。
  贪着就像是一种迷幻药,常有美丽的外表作装饰,当我们被以爱做掩护的贪着缠上时,就堕入五里雾中无法看清事实。热恋中的人很难用理智去分析眼前的这个人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眼里看到的尽是对方优点,因为分不清爱和贪着的界限,一心一意只想让对方完全属于自己,而结婚似乎就是满足这个念头的唯一方法。婚后占有对方的贪念减少、激情慢慢消失,这时才会用理智看待生活,婚前对方的优点在此时完全消失不见,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抱怨对方与婚前判若两人。其实眼前的人并没改变,只不过当初并没有静下心来用理智判断而已。当生活中充斥着不满与抱怨,当初爱得你死我活的两人,最后可能落到对簿公堂终至分道扬镳的结局。
  我自己是个出家人,不曾品尝过爱情,但我也曾检视自己是否真正了解爱和贪着之间的差别。记得到印度求学不久,我至亲的外婆过世。外婆以高寿往生,遗容安详,就佛法的观点,我应该为外婆的重生而感到开心。因为从许多迹象来看,外婆应该会转生到一个好的来世。在生前年迈的外婆不能自由行走,耳不聪目不明,身体就像穿了八十多年的旧衣,在生活上带给她极大的不便。而今她终于可以换上新衣,而我不但没有给她祝福却伤心不已。
  后来我冷静下来看外婆的辞世,才发现我伤心是因为我再也不能享有外婆的关爱,我的痛苦完全是出于贪着那份关爱而产生,失去和外婆相处的种种,让我感到难过。当我分清楚自己伤心的原因时,我的悲痛很快地释放了。
  我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爱情,不需要有爱的对象。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爱的对象,因为这是支持我们生存的力量,但我们应视“爱”为一种尊重。也就是与某人相处时,所带来的种种美好回忆是来自于两人和谐的结果,所以快乐的一半功劳应归功于对方,加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快乐,所以尊重他人的立场是非常合理的。
  与任何人相处时,如果对方脸上充满了愤恨或内心闷闷不乐,我们也无法自在地享受欢乐,他方与自方的安乐是一体两面的,所谓的“爱”或是“希望他人快乐”的理念,实在是具体的理由,况且获得最大利益的是自己。
  内心充满真爱的人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以我而言,我爱的对象是这世上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以外的每一个人,因为要让别人得到快乐,我必须更努力,这个对象是支持我生存和努力的方向。
  如果希望伴侣成为支持你的力量,理智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冷静地分辨爱和贪着之间的差异,观察对方是否真正值得信赖。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我们贪着的冲动超越理智,就无法看到对方的缺点,即使知道缺点,也可能因为过分执着而给予美丽的借口,这往往是未来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观察到对方的缺点,而这个缺点是可以接受的,这种透过了解而产生的关系,将是未来稳定生活的力量,日后就不会因贪着、无法满足而痛苦了。
其他文献
这次峨眉山金顶开光,是四川省政府办的一件大好事、善事,是宗教政策在四川峨眉山贯彻落实的充分体现,世界影响巨大。通过这次盛大的法会,我们国家再一次向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表明中国公民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与时俱进的。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佛教是正教,是慈悲之教,理性之教
期刊
作为佛门弟子,一定会知道四大菩萨之一——普贤菩萨。那坐在白象上、目光坚毅、发大愿行大行的尊者。而喜欢上《普贤菩萨行愿品》,则是因一位朋友从峨眉山上带来送我的本焕老和尚的血抄本。特别是读到“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也是我每天喜欢朗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一家人走进一家素食餐厅,在等待上菜的期间,看见桌上有一些《行愿》杂志,便随手翻阅起来。里面的内容是我以前不曾了解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个老人往生的事,以前听别人说过人死了还有来生,但不甚清楚,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肉体虽死亡了,灵魂还在,还能看能听,甚至在肉体上反应出来,我非常震惊。后面的文章也非常吸引我,以至于上菜时我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杂志。吃完饭,我对服务员说,把这本杂志借回
期刊
十年前人在他乡的我,没有专家、教授的头衔,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生活保障,没有资质,没有……只有一颗探求解救自闭症儿童之心!因为几个康复中心拒收的、目前全世界医学界还查不出病因、无药可治的、专家教授已经宣告没有治疗价值的、有着“精神癌症”之称的自闭症重症孩子,我辞去了广州市残联康复中心自闭症儿童训练部副部长的职务,把他们带回了“家”。为了探求打开自闭症孩子的心灵密码,我顾不上自己的年龄、尊严,每天
期刊
有句话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深信结缘《行愿》,走进《行愿》,成为一个行愿人,就是命运给我最好的安排,是佛菩萨恩赐给我的幸运。每次当我回想起,走进《行愿》的那天,心里都充满了感激,现在以感恩的心情写下与《行愿》的缘分。  2015年的夏天,我的闺蜜结识了《行愿》,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相同的爱好,还有共同的人生观,所以她认定我一定会像她一样喜欢《行愿》。于是2015年7月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她带着
期刊
第一次接触“行愿”时,当时正在寻找人生的方向。经我的一位姐姐介绍,说“行愿”可能正是我需要的,于是带着好奇与疑惑的心情,先加入了《行愿》网上的群,从此知道了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一个机构,还有这样一群特别的人。  那个时候其实习气重,分别心强,还好分辨,依仗着觉得自己聪明和善辩,常在群里引经论典,去驳斥师兄们的话而沾沾自喜,但实际是无知,是师兄们知道我的道,纸上谈兵、非真正实修之人,不与我分辨罢了。
期刊
冷泉的一涧溪水,环着古寺静谧,黛瓦黄墙外,小沙弥挥动的扫把分开展雾,卷动着山门石径上的落叶,不时口里呢喃着:“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池中有鱼钩不钓,笼中有乌常放生……”  香炉中大把大把的香燃得烟雾缭绕,慢慢升腾在寺院上空,又渐渐化散在充满水分的空气中。大殿里磬声悠扬,香客们虔诚礼拜,拜罢,便跪在蒲团上合十,念念有词。  亭边的茶炉上,铁壶里的水开了,滚着热气。老和尚冲了一杯茶给小和尚。
期刊
自记事起,便不断有愿产生,短愿长愿,物质的愿和精神的愿。平常里,想多吃顿肉。过年了,希望穿身新衣服。看见威武的军装,煞是羡慕,树立理想,要当解放军。感受老师的和蔼可亲、谆谆教导,立志将来要做人民教师。  如今,年近不惑,经历无数的得偿所愿,却发现,愿非所愿。吃肉为什么,挣钱花钱为什么,进城买房买车为什么?所以,只有找到叫做“信仰”的这个愿,其他的愿才有意义,才知取舍。然“信仰”这东西,要寻到,并笃
期刊
杨钊,太平绅士,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1991年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1993年中国纺织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2002年获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颁授“荣誉院士”,2004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2005年被中国企业创新人物表彰大会组委会授予“第四届中国企业创新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2006年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授予“2006全球华商百业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2006获中国国情研究会授予“
期刊
回想末学接触《行愿》杂志,应该是六、七年前吧,那时一位学佛的挚友推荐这是一本很棒的民间佛教杂志。本着对友人的信任与认同,也就加入了推广《行愿》的因缘。  其实很汗颜的是,在初期时,根本没有仔细地去看完过整本《行愿》杂志。想起那一年第一次在机场初见赵倩,看见外表纤纤弱质的一个小女子竟然荷担起整本杂志的采访、编辑、文字整理、印刷、寄送等一系列的运作,佩服之情从心中油然而升。所以也生起对这本杂志去好好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