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质疑意识 弘扬人文精神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ng198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转变教学理念,培养人文素养的学生,是每一位有良知的教师的职责。如何改变现状?尊重个性化的阅读,提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生活、人生,把静态的知识储备转化为动态的体验、感悟、思辨、表达、参与是一条正确之路。对此,我认为通过教学主渠道,培育质疑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选择。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意识;人文精神
  面对着一位中美研究学者“我们培养的仍是考生而非学生”的坦言,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再漠视教学中的这种严重缺失。把我们的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的学习模式中解放,使之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与自信的心理与情感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共识。为此,如何转换教学固有思维便成首要的任务。对此,我认为把考生转化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呼唤,质疑精神的培养,最显迫切,也最具长远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重视“问题意识”的树立是一致的。
  先让我们来看两个镜头:
  镜头一:某日,在一公开课上,主题为 “厄运使人坚强”。整节课按照预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师生的配合默契自然,课堂的气氛让人肃然起敬,一切看来是如此完美统一。
  镜头二:某课堂,在进行《断臂维纳斯》的教学。随着老师讲解的深入,学生就提出了清冈卓行是在人为地强化残缺美,意味着和谐完美的整体美难道不是更美吗?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对破镜我们不是祈求它们重圆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一时议论纷纷,赞同的,反对的,不屑的,处处闪烁出他们对何谓是“美”的理解。课堂环节就此打住,流程陷入停滞状态。
  对于这两个镜头,按照传统的课堂评价原则,前者在课堂流程上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心与匠心,在课堂上体现了驾驭者娴熟的课堂技巧和了然于心的知识背景,一切足以用“完美统一”来评价;而后者,则可看成是由于设计者的某种失误——知识储备的不完善,导致了课堂流程的中断,对于它的评价将是课堂内容不完整。
  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就会得出另一种答案。前者的统一与完美掩盖了我们孩子的个性化或是更人文化的思考,我们完全有理由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所有的孩子都相信厄运一定会使所有人都坚强吗?难道我们的孩子不会对生活中产生的那么多的悲剧表示疑义吗?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课堂设计是遵循了教学理论,但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后一节课,正是以这种不完美换取了孩子们自由思考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位教师显示了更高超的课堂应变技巧,传达出迥异的课堂新理念。正如《走进新课程》一书中说的:“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科学……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知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要从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入手。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盲从,敢于对观点提出质疑,敢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既成的东西,大胆诘问;而设疑,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疑”是培养学生创性能力的良好开端。带着疑问,学生才有可能去探索,去研究,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一、学生首先要充分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容,因为这是思维发散的依据
  如果不去理解、把握文本的实质,发散思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失街亭》,可以从批评诸葛亮的角度来评,可以从批评马谡的角度来评,可以通过比较综合来评。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失街亭》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失街亭》,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还要指出的是,这种质疑,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一篇课文时抓住一些可比的东西,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比如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让学生比较“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与“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中的“忽然想起”和“到底惦着”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措辞呢?联系背景,联系先生的为人,我们才能明白,先生真正向往的不是美妙的景物,而是美好的生活,所以,他“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那时,那里的生活民风纯朴、自由快乐,没有“血腥大屠杀”,没有“那里走”的彷徨,有的只是天明、地净、水碧、荷香、歌艳、人美……先生就用“到底”一词来表达他真正的愿望在那里,所以,先生对日日走过的荷塘只是“忽然想起”,而对“江南”却是“到底惦着”。通过对比,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朱先生婉曲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了解这篇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所在。《荷塘月色》如此,《道士塔》如此,《泪珠与珍珠》如此,《灯下漫笔》如此,只有以这种质疑的精神,通过比较思考,才能培养学生向纵深处思考问题的习惯,才能在思考中让他们拥有人文的内涵。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新教材的编者力求求把同中有异的课文及其各项内容组成为一个个有机的小综合体,这为引导学生质疑提供了平台。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由《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和《勾践灭吴》组成。它们在题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人臣劝说君主,君主采纳臣子的建议,兴利除弊。在塑造人物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邹忌、触龙、烛之武三人,都有一片忠心,且能抓住上级的心理,还有高超的讲话技巧,最终达到了劝说的目的。但三个人又各自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说服技巧。为此,我认为教师利用这种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在单元之后通过比较达到质疑的做法是必要的,它不仅是在复习单元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考总结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正如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三、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
  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再如: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一先生之说,“僧敲月下门”,“敲”的应是自家寺庙之门。这时让学生细读原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可见诗人眼前之门乃隐士李凝之家门,而非僧人之寺门,僧人能否随便“推”?如果用“推”,则悄无声息,诗人又怎能看到月夜里“鸟宿池边树”?
  这样把学生引入一个自相矛盾的陷阱,他们不可能不去寻找答案,不可能不对现有观点进行分析、批判。
  四、质疑最终还应落实在对生活的观察、思考
  文本是经典的,但文本也是过去的;对文本的质疑,最终应该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人,新学生。
  来看看一些“出彩”的高考试题,它们已经传达出这种呼吁。
  A.(上海卷)2002年的第9题: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
  B.2004年的第6题: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请从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C.2005年: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你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稿。
  A题: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使用祖国文字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也是每一个公民的重要义务。但是,在生活中肆意篡改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此,你想到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这样的思考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切实地明白什么才是热爱祖国。从小细节入手,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就是在爱国,这是多么的真实阿!
  B题:充分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但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你如何地选择?这就是一个问题。而且,平时没看,必定会胡编乱造。能不能编,编了会不会露马脚,还面临着诚实与否的问题。
  而最后一题,学生们已经要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思考两个世纪以来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
  总之,这样的命题已经不是在单纯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即接受性的学习成果,而是在考查接受性、体验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既注意学生的今天、过去、明天,又追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这样的命题决不是接受性的学生所能解答的,只有勇于质疑生活,质疑文本的学生才能获得完美的答案。
  因此,质疑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活的情感,也使思维的脚步向深刻性、批评性纵深。善于深入的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体现了良好的思维品质。一个具有深刻思维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独到想法,有创造力的人。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在介绍正确思维过程的同时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误入歧途,若学生知错最好,若不知错,则教师反驳,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这样造成思维强烈的对比,有利于纠正学生思维的不严密、不善于联系生活等不良习惯,最终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
  比如在学了《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点后,要允许、提倡学生结合历朝历代因“贫富悬殊”引发农民起义暴动的史实进行思考。在质疑过程,学生可能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消灭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这就陷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这时教师就要把学生从陷阱中拉出来,教会他们用批判的观点对待历史问题。使他们明白孔子的观点在社会主义阶段可以休矣,计划经济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具备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那么长大后就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否则,我们培养的可能是一个个优秀的考试机器,毫无创造性可言,那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悲哀。所以思维培养要从小抓起。为此,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置疑,积极鼓励学生发问,肯定了学生的一次发问,也许就是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保护了一个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
  [4]《现代阅读教学论》,韦志成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版
  [5]《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调动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行为上的自我监控、对错误行为的自我矫正。教师的教育管理,是要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传授给学生,使其终身受益。  下面,本人浅谈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对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教师的身教作用  教师要能管理好学生,首先应让学生服你管,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威信。这不能靠强制措施,而是靠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和有感召力的自身素质建立起来
期刊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并以自己的崇高道德品质,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深受教育。那么如何做好班级思想工作呢?  一、用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  “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 面对越来越难管理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叫屈,而应用自
期刊
我所说的“美文”只不过是学生写的优秀作文。只要是学生亲手写的作文,无论长与短,只要写清楚了事情的经过,交代清楚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了事物的特性,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语句通顺流畅,我就把这样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诵读,还张贴在优秀作文展示栏,最后收集到班级的优秀作文集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让他们在体验成功中获取作文的动力。小学生作文的关键是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期刊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为宗旨。在他看来,爱是一种力量,“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有现代教育思想、新的管理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学生有一颗博爱的心。师爱是灵魂,师爱是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细节,将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让孩子们感知你的爱,享受你的爱,在你的爱中健康成长。  
期刊
在小学中,早晨在正课前都会设一节早读课。对于这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小学里的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而早读课的设立,其原意本是让学生来读、来说、来自学的,因此要利用好这个早读课,必须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  根据我的经验,我把早读课分成三步曲,这三步曲就是读、说、自学。以下我将逐一论述这三步曲:  一、读  读什么呢?我认为,这一步的读就是要读课文,
期刊
中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前提,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
期刊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意见:  一、自悟语感  教师可凭借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悟自得。  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能够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要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
期刊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信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将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的得力助手,计算机网络将面向每一个人。有人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计算机的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信息技术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世界教育
期刊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的诠释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阅读性质的定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纵观初中教材,记叙文在其课本中所占篇幅很大。那么,
期刊
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的交流离不开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播更离不开语言文字。小学阶段正是开发语言能力的最好时机。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五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是加强语言文字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