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常用意象及情感类别归纳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t83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古代诗歌,是一个浏览的过程,也是一个剖析的过程,既要从上到下一丝不漏,也要由外到内,层层深入。
  
  一、要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通过把握作者风格,把握作家所处时代,准确把握诗歌的总体思想情感
  
  古代诗人春兰秋菊,各有风骚。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写实;李清照、柳永的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王维、孟浩然、淘渊明等人的山水田园,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因此,熟悉了作者的风格,也能较快地把握住诗歌语言的脉搏。但这也并不绝对,因为如杜甫写实也不失豪迈,李白浪漫也不缺温柔,因此,作者的文风只是一个参考,而非判词。
  
  二、熟悉古典诗歌中的常规意象及其含义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诗歌的常用意象及其含义表
  


  


  
  三、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类别
  
  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般可分为六大类:
  1. 送别诗:表达诗人离愁别绪,或是送友人,或是送恋人,或是临别赠言,或是友人遭贬后而自己触景生情,通常与“柳”、“兰舟”等等联系在一起。
  【例1】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是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借用君平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2. 战争诗:以战争为背景,或描写忠心报国,豪情壮志,或描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或描写征夫思乡、思亲,孤独凄凉之感。
   【例2】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这首诗表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
  3. 怀古诗:通过对古迹或史事的回忆,以昔日之盛反衬今日之衰,讽古伤今,以刺时事。
  【例3】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而今衰败,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写今日之衰,实际上是缅怀昔日之盛,盛衰对比鲜明,让人感叹万千。
  4. 咏物诗:托物言志,把诗人自己的境际遭遇,理想抱负,品行节操,通过一个与之吻合的具象表达出来,全诗表象只是状物,但字里行间通篇却抒人情。
  【例4】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觉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诗人感叹时人眼光短浅,不把小松看成栋梁之材,实则是对自己出身寒微,才华毕露,但由于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的人生际遇的感慨。
  5. 山水田园诗:寄情于山水间,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例5】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基调明朗健康,表达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6. 闺怨诗:以闺中女子,思妇为对象,抒写相思之情。
  【例6】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首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用“瑶瑟”写出女子的孤寂,怨思,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面。
  
  五、关注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等等,有助于披文入情。其他的如“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仗”等手法,也亦是在把握之列。
  诗歌鉴赏是一个再现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因此,除以上方法外,拓宽阅读,提高文学品味,变小美为大美,变外景为内悟,才能真正解破诗歌的千姿百味。
  【作者单位:武汉市关山中学】
  责任编辑:周俊
其他文献
成语,主要指习用的古语、俗谚以及能独立表意的词组、短语。大都约定俗成,结构固定。成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前代故事等,二是历代流通度大、影響甚广的经典著作。正是由于成语的这两个来源,决定了成语含有前代语言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集中体现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因此,利用好这一部分的成语,以此作为桥梁,有助于提高我们学习文言的效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
期刊
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不同的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感受自然千差万别。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和杜牧的《初冬夜饮》这两首小诗就借雪夜饮酒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悟。前者是这样写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后者是这样写的:“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白诗似熊熊炉火,照亮眼睛,温暖人心;杜诗如暗淡烛光,拉长身影,投下凄凉。何以见得?
期刊
在現代汉语中,含“如”字的成语不仅“量大”——各类工具书中收录的有190余条,而且“面广”——因其形象的表意功能被人们广泛使用。“如”字成语也出现了媒体使用出错率高、命题考查点击率高的“双高”现象。所以有人戏言:“都是‘如’字惹的祸。”为帮助广大师生走出“如”字成语的使用误区,现对其错因作如下剖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经典回放]    游庐山记  [清]恽敬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①,泊左蠡。庚辰,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②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③,横五老峰之麓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编者语:实战演练是把知识内化,举一反三的重要途径。本期“题型讲练”立足湖北,兼顾全国,前呼“专题讲座”,后应模拟试题,精讲精练,点拨切中要害。    泉的怀想  胡昭穆    我爱做梦,做泉的梦。因世界上除生物而外,它最有灵性与活力。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智慧与快乐,就因其流动、畅达、喜融合而富变化,不像山岳般滞固和凝重。泉又是水中最秀美、活脱、明澈的一族。它拔地而
期刊
编者语:文言实词义项繁多,除了平时积累牢记外,对试卷中常见设误角度了然于胸,并掌握相应应对策略,能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每年高考的重点考查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各地高考题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对文言实词显性与隐性的考查均在5-8分,有些省市(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事实上已占到了10分左右。因此,加强文言实词考点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文言实词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
期刊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多音字的掌握是高三学生的一个难点,如何区别并有效的记忆多音字是一个不容忽视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音字的掌握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多音字规律,进行记忆:    一、了解常见读音,准确掌握特殊读音    如:1. 角:常见读音为jiǎo,如“一角钱”;意为“角色、角逐、古代五音之一、姓氏、古代酒器”时读为jué。  2. 劲:常见读音为jìn,如“有劲”
期刊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题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对这类题的解答,务必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写景的有“青苔”与“红树”,抒情的有“寥落”和“愁”。很明显,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便生成一种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
期刊
如果说我们是鱼,那么灵魂就是供我们充满生机的水。  如果说我们是树,那么灵魂就是供我们勃然生长的土壤。  如果说我们是鹰,那么灵魂就是供我们展翅翱翔的蓝天。  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时说:“人是以灵魂为生,而不是以肉体为生。如果人们知道这一点,并且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和希望完全寄托在肉体上,而是寄托在灵魂上,那么,无论出现何种不幸、苦难和病痛,他们的生活都不可能成为其它样子,而只能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幸福。
期刊
刘寄奴灭寇立功   杜刚    会稽复陷。牢之①闻之,星夜来救,与贼战于城下,大破之,贼始退走。乃以大军屯上虞,使刘裕戍句章。句章城墙卑下,战士不盈数百,为贼出入要路,屡被攻围,守城者朝不保夕。裕至,率众固守。贼来犯,辄败之。恩②知城不可拔,乃舍之北去,由海盐进兵,裕尾而追之,筑城于海盐故治。贼将姚盛来攻,裕开城出战,谓盛曰:“汝识我乎?敢来送死耶?”盛见裕,心已怯,强斗数合,手足慌乱,裕大喝一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