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树立区域认知、地理实践意识、人地协调观,指导学生加强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自觉掌握地理知识,积极培养综合素养,注重地图学习,提升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便于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以地理知识为例,首先介绍初中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研究背景,然后介绍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有效方法,注重教学方式创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学科 研究背景 综合素养 地图学习 问题探讨 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2-0115-02
引言
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自然和文化的空间格局,发挥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地理综合素养。以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丰富学生的学科内容,针对学科内容,有计划的开展探讨活动,了解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地理教学方案,将地理事物的各个部分有效连接起来,给予学生及时指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一、初中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出背景
新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文章,对地理教学任务进行统一安排,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地理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探讨,结合学科课程,制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地理素质培育结合起来,关键是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图学习习惯。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教学内容制定与完善,高效的开展初中地理综合素养培养活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意识的培养,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地理实践内容的正确认识,在此环节,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由此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二、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综合思维的基本内涵是能将地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成整体,包括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分析地理成因等。
三、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
1.地图知识学习,以地图为载体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注重课前预热:开展地理教学之前,教师指导学生主动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有关的地图知识,便于在课前大致掌握教学内容。根据课本的指导,及时找到自己需要的地图,初步感知地图内容,利用教材插图、地图册等来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概况,以及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从地图中了解山脉、河流、盆地等的分布概况,明确区域划分界限,便于清楚的了解气候类型、资源分布状况,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对人类生产生活布局的影响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在读图、析图过程中养成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合作:学习地图的环节,教师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相差不多,便于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合理分组,通过小组互助,借助小组团队的力量开展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地图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探讨中,促进学生对地图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地图教学思维,创新地图呈现方式,加强课堂内容的创新设计,充分利用地图材料增强学生的整体认知。比如讲解地球公转这一知识时,利用动漫演示地球公转,演示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过程,让地图知识的教学更为形象化、生动化。自行制作地球仪、地形图模型、地图、地形沙盘,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形成地理空间意识,学生养成良好的地图学习习惯。组织识图、填图、拼图等大赛,师生板图比赛,构建了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营造优良的地图学习氛围。教室内部布置地图,在合适位置悬挂地形图,便于让学生沉浸于地形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理核心素养。
2.巧妙设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的一部分,关系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地理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依据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将回答问题作为学习任务来完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的设置问题,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地理问题,进一步发散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环节能够主动一点,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将知识点进行有效归纳,同时掌握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吸收情况。注重地理问题探讨,帮助学生及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将地理思维融入地理问题中,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中掌握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的意识,利用已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内容吸收,完善知识体系,便于提高对地理问题的认知能力。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时,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国地形图,探讨问题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地势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国降水地区分布图,探讨问题二: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观察中国降水季节分布图,探讨问题三:我国降水的季節分布有什么特点?观察中国主要水系图,探讨问题四:长江水系呈什么形状?探究问题五:综上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哪个季节?探究问题六:哪些原因造成洪涝频繁,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安全?解决前五个问题时,主要考验的是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河流、地形、降水等分布图,直接读图分析,可以请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回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感,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积极性。问题六难度较大,需要对以上问题整合思考,并结合所学的其他地理知识才能解决:存在两方面的原因,分别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例如地形特征、水系特征、气候特点等都会影响河流灾害,另外人为原因,如:植被破坏、河流污染、围湖造田等行为直接影响河流功能的正常发挥。河流支流较多,含沙量大、水流过快、气候干旱、洪水泛滥等,这些气候特征会引起洪水灾害事件出现。
【关键词】地理学科 研究背景 综合素养 地图学习 问题探讨 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2-0115-02
引言
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自然和文化的空间格局,发挥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地理综合素养。以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丰富学生的学科内容,针对学科内容,有计划的开展探讨活动,了解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地理教学方案,将地理事物的各个部分有效连接起来,给予学生及时指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一、初中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出背景
新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文章,对地理教学任务进行统一安排,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地理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探讨,结合学科课程,制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地理素质培育结合起来,关键是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图学习习惯。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教学内容制定与完善,高效的开展初中地理综合素养培养活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意识的培养,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地理实践内容的正确认识,在此环节,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由此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二、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综合思维的基本内涵是能将地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成整体,包括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分析地理成因等。
三、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
1.地图知识学习,以地图为载体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注重课前预热:开展地理教学之前,教师指导学生主动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有关的地图知识,便于在课前大致掌握教学内容。根据课本的指导,及时找到自己需要的地图,初步感知地图内容,利用教材插图、地图册等来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概况,以及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从地图中了解山脉、河流、盆地等的分布概况,明确区域划分界限,便于清楚的了解气候类型、资源分布状况,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对人类生产生活布局的影响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在读图、析图过程中养成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合作:学习地图的环节,教师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相差不多,便于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合理分组,通过小组互助,借助小组团队的力量开展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地图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探讨中,促进学生对地图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地图教学思维,创新地图呈现方式,加强课堂内容的创新设计,充分利用地图材料增强学生的整体认知。比如讲解地球公转这一知识时,利用动漫演示地球公转,演示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过程,让地图知识的教学更为形象化、生动化。自行制作地球仪、地形图模型、地图、地形沙盘,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形成地理空间意识,学生养成良好的地图学习习惯。组织识图、填图、拼图等大赛,师生板图比赛,构建了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营造优良的地图学习氛围。教室内部布置地图,在合适位置悬挂地形图,便于让学生沉浸于地形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理核心素养。
2.巧妙设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的一部分,关系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地理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依据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将回答问题作为学习任务来完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的设置问题,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地理问题,进一步发散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环节能够主动一点,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将知识点进行有效归纳,同时掌握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吸收情况。注重地理问题探讨,帮助学生及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将地理思维融入地理问题中,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中掌握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的意识,利用已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内容吸收,完善知识体系,便于提高对地理问题的认知能力。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时,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国地形图,探讨问题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地势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国降水地区分布图,探讨问题二: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观察中国降水季节分布图,探讨问题三:我国降水的季節分布有什么特点?观察中国主要水系图,探讨问题四:长江水系呈什么形状?探究问题五:综上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哪个季节?探究问题六:哪些原因造成洪涝频繁,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安全?解决前五个问题时,主要考验的是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河流、地形、降水等分布图,直接读图分析,可以请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回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感,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积极性。问题六难度较大,需要对以上问题整合思考,并结合所学的其他地理知识才能解决:存在两方面的原因,分别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例如地形特征、水系特征、气候特点等都会影响河流灾害,另外人为原因,如:植被破坏、河流污染、围湖造田等行为直接影响河流功能的正常发挥。河流支流较多,含沙量大、水流过快、气候干旱、洪水泛滥等,这些气候特征会引起洪水灾害事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