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温暖和丰茂景象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小说家,生于清教徒家庭。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特别以《红字》闻名于世。还有长篇小说《七个尖角的房子》、《玉石雕像》和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雷影》等。他的作品擅长心理描写,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作品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因此,他的小说很受读者的欢迎。
  读霍桑的《秋天》,从“遍地推满了枯叶,它们在脚下沙沙作响”,“沙沙地响”的“没有什么比这声音更能象征秋天”中窥见了夏天的存在:“这天下午散步时我看到两株橡树仍然保持着夏天的翠绿”,“树干紧抓着崎岖的岩表”;它们扎根岩下,高耸入云,用一片新绿荫覆着灰色的巉岩。“在河岸的斜坡上和隐蔽的地方,却是一番特殊的温暖和丰茂的景象,……有一种舒适的暖人心房的感觉。这是只有在夏天才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秋天中夏天的存在,一反“萧萧秋杀人”(《古诗十九首》),“玉露凋伤枫树树”(杜甫《秋兴》)之常态,印证秋天是美丽的,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者在秋天仍体会到夏天给人“有一种舒适的暖人心房的感觉”。
  如何绘景?一方面要逼真如画,写山像山,写水像水。即所谓“写景需曲有此景”(施补华《岘慵说诗》),霍桑对“林间小径漫步”举目见到的描写“移步换形,中有真意”。(许印芳《诗法萃编》卷六下)“黝黑和黄色叶子”——“去年脱下的衣裳”;长满“新鲜的青草”,“雪松组成的栅栏”,“灌木丛”伸出枝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作者的工笔手法,展示了秋的魅力。但是,在写到他在树林中发现的两种生命物时,他的感觉却比普通人更敏感,更有温情。如他对蚊子的“心慈手软”。这种慈悲也许只有作家才能具有。
  艺术创作必须重视意境的创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要做到“动中有静,寂中有音,冷处有神”。(吴雷发《说诗管蒯》)霍桑的《秋天》就很重视意境的创造,做到了将生命与自然合为一体。即使写景,也在动中显示出静来。如“带着青壳的胡桃正从树上落下,落下的还有板栗”。这种动景更好地渲染出秋天树林的宁静。
  霍桑的《秋天》,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中夏天的存在,歌颂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附原文:
  秋天
  (美国)霍桑
  这是十一月一个连绵不断的阴霾日子,秋天在加速凋零的进程。山坡上或山谷里现在已很难找到一小块绿色的草地,就是罕见的绿洲上也撒满枯黄的落叶——衬托得周围这些短的鲜草分外嫩绿。除掉柏树林外,遍地堆满了枯叶。它们在脚下沙沙作响,没有什么比这声音更能象征秋天了。然而在这天下午散步时我看到两株橡树仍然保持着夏天的翠绿。它们生长在巨大的岩石附近,树干紧抓着崎岖的岩表;它们扎根岩下,高耸入云,用一片新绿荫覆着灰色的境岩。遍布各处的其它橡树,零星点缀着几片绿叶和几根翠枝,它们滋生在坎坷的偏僻处。沙沙地响。
  一个暗淡阴沉的日子,树林中是一片惨淡,然而在河岸的斜坡上和隐蔽的地方,却是一番特殊的温暖和丰茂景象,明亮的阳光照射到这里。使得棕色的橡树呈现着欢快。有一种舒适的暖人心房的感觉,这是只有在夏天才能体会到的。
  这天下午我沿着林间小径漫步,路蜿蜒曲折。举目能见到的甚少,在一座小山爬上爬下,时而钻入时而钻出浓荫。一部分路上铺满白松的黝黑和黄色叶子——这是它去年脱下的衣裳:一部分路上长满剪短的非常新鲜的青草。有时树林横跨它而过:有时它长在路边。靠近一排古老与满身绿苔的雪松组成的栅栏,树下长着灌木丛。在草上伸出它们的枝条;有时它又挨着一道古旧的石墙。墙身比它围着的树木还古老。一道石墙,当它周围长满灌木丛,它们的根所入墙下,就成为一件令人快慰并引起遐想的物体。它是很久以前造成的,很明显不为人类所有,似乎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昨天我在林间发现两个蘑菇,可能是前夜才长出来的。我还看见一只冻僵的蚊子。本来我想因它的同类在夏天所给我的伤害进行报复。看到它那可怜巴巴。就不再折磨这个孤单的幸存者了。
  带着青壳的胡桃正从树上落下,落下的还有板栗。
  今天我发现了一片枫叶。它全部是黄色。只有在最顶端。是耀眼的鲜红。好像是一滴血悬挂在它上面。树叶第一步变成鲜红,第二步变成黄色,然后它枯萎,凋谢,脱落,像它们大多数过去所经历的一样。(申奥译)
  
  (选自《中学生课外阅读与欣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其他文献
草原小路   (一个老邮递员手记)  我早就熟悉草原的小路,  清脆的驼铃拨开早晨的迷雾,  骆驼昂着头一上一下默默地举步,  把我驮向沙漠的深处。    我看过多少年前黑暗的帐幕,  戴镣铐的手打好锁链交给牧主,  铁匠妻子低下眼,两片结冰的湖,  我不愿说话,从早晨坐到中午。    我把骆驼拴在集市旁边,  铁匠和妻子早日不见,  也许生活在繁华新城的居民点,  小路也已蜿蜒在高压线铁塔下面。
期刊
夕阳西下,海滩上的小男孩依旧在寻找,寻找最美丽、最稀罕的贝壳,正如我们也在寻找,寻找我们心中最美的贝壳,那贝壳中充满了理想的芬芳。  【感悟材料,理解了故事的含义,贝壳比喻人生追求的最美好的事物,是“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那是潜埋在心灵深处的贝壳,它是人们企盼的理想,它有着永恒的火焰与不变的光辉。世界的存在,便是以它为养料。  【点出了贝壳的比喻义——是人们企盼的理想。】  大爱无言,友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深深地被她浓厚的教学激情所感染,为她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其中,她巧妙地把数学教学中的“算”融进了语文课堂,“算”出了成效,“算”出了精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算”出圆明园面积之“大”  【片段一】  窦:同学们,看看我们上课的大礼堂,大不大?  生(异口同声):大——  窦:据老师了解,圆
期刊
人生世间,纵有百年光阴,在天地面前,只不过是俯仰之间;人的力量在天地眼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因此,在命运面前,大部分人只能被动的接受。毕竟人与天争,其结果可想而知,但尽管如此,生活中,总有那些天纵奇才、英雄杰出之士。他们或为理想而拼搏、信念而现身,或不甘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放手一搏,不管最后结局怎样,他们的这份豪气与不屈的抗争精神却令我们感动与铭记。  《士兵突击》从独特的角度塑造了一个让人
期刊
一、解读本真,问题才能成为问题,对话才能回归真实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下面这个案例。《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表面的故事学生看得懂,也有很多教参认为本文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基于这样的解读,教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的内容就确定在批判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的主题上,也正是基于教学内容这样的确定,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它的归宿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到"我"父母对于勒态度
期刊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期刊
文学追求真善美,真是基础;没有真,善与美则无从谈起。酸梅能止渴生津,这是真实的。曹操说前面树林里有梅子。曹操虽然说了假话,但基于梅子能止渴却是真实,于是渴极了的士兵争相疾进。  《骨瓷碗》写两个刚刚毕业的穷学生来到那个城市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处境;可以想象他们是一对恋人,住简陋的出租屋。男方因找不到工作越来越急躁,女方挂一块牌子站在菜场里自荐做家庭教师,景况尴尬得令人辛酸。女方终于做了两个孩子周末的家
期刊
《读兴趣》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它与一般议论性文章的议论不同。作者饱含激情,不用论据。更不用论证。而是用一个论断或结论,这种议论往往在记叙或描写的进行中插入。该文作者通过“看小孩堆积木”“往往堆上千百回。也不觉得疲倦”的兴致、趣味。说明有了兴趣就有热情,就有信心、勇气和毅力,才能全神贯注,努力以赴;说明“做一件事少不得兴趣”,“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打个比喻,可以这样说,在智慧的大海上航行,
期刊
第48届国际笔会于1986年在纽约召开,陆文夫与王蒙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那次,王蒙顺便应邀到联合国秘书处去作过一次演讲。一位先生提出,听说中国的一切出版物都是要经过政府的审查才能与公众见面的。王蒙笑着回答说:“你知道中国有多大,有多少出版物吗?每年六七千种杂志,十几万到几十万种新书,如果一切靠政府审查,那太好了,中国的外交部、国防部、财政部、公安部、民政部……人人都在忙于夜以继日地读书……中华人民共
期刊
花,是自然界中的一道绚丽风景,正因为有了花的点缀,我们的世界才显得如此色彩纷呈,如此摇曳多姿。古往今来,多情善感的诗人,不仅用花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花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同“花”是最有缘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快乐的,那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流露出了她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写出了自己活泼而富有生趣的童年。然而封建时代的妇女总被束缚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