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前,语文教学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学堂。国家对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但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行动者”,是一个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应该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学习,找到一条途径,让学生真正做到个性的塑造和心灵的解放,从而让他们愉快地学习语文。
  一、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让他们快乐地读,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
  曾经有人以为,学习语文的经验似乎就是大量地熟读、背诵课文,倒也不错,只是忽视了课外阅读这一块。学生在课外很少读书,多数时间是根据课文内容做题,做了课后练习题,还要做课文同步检测题、单元训练题。在古代称有学问的人是“满腹经纶”,而当今的学生则是“满腹试题”。题倒是做了一大堆,但在这种题海搏击中,学生早就没了阅读的时间与兴趣,毫不留情地抛弃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到头来学生空空如也,何来兴趣而言。
  应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尤其是那些名著佳作。这些作者都是人类精神的大师、巨匠,学生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承的过程,能够从书中学到不少东西。可以学习名著中作者的遣词造句,有利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可以领略名著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他们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名人成名故事、处事成败经验中,学生可以受到启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等不同,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文本的选择。有些书虽然是名著但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去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可以向他们建议读哪些书。比如,很多教师都喜欢在每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一些读书清单让学生去选择性地阅读,这样避免了他们读书的盲目性。当然,在选择要阅读的书时,要注意学生的爱好,一定要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有阅读欲望的书籍,避免这种课外阅读又变相地成为一种学习负担。应该让学生真正爱读,并从中获得很多学习的乐趣。因为当书中有不懂的地方时,学生就会思考,就会主动地去查阅相关资料,甚至会想到请教教师,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也就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地问,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生的想象犹如五彩缤纷的花园,只有在惊奇的发问中才能释放心灵的涟漪。”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时候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总是围绕着课文作答,把学生的奇思妙想扼杀在摇篮中,不允许他们提与课文无关的问题。比如,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有多么离谱,多么奇怪,教师都应该认真应对,不能简单地说它错了,甚至严加指责,这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将使他们不敢再发问,也不愿再思考,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因,使他们迅速地走出误区,而不使学生丧失取得成功的信心。其实在教学中大家都会发现,有时候在课堂上某一个学生犯了错,但他这个错惹得全体学生哈哈大笑,如果利用好这个机会,就可以很巧妙地在给这个学生纠错的同时,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就使沉闷的课堂有了欢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爱提问了,说明他们在思考问题,他们在学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潜能在这个发问的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多少,让教师清楚他们主动学习的情况。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有创意地写,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限题”“限体”甚至“限旨”,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迁移,完全漠视了学生的主体特征。由于在最初写作的阶段学生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和自我创造的机会,走不出空话套空话的无奈,时间一长,他们自然就没了自主的意识,必然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写作训练的初期,尝试在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独立构思,也可以互相讨论;可一人多篇,也可多篇各有分工合作完成。一句话,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过程、方式尽可能不加干涉。教师要做的就是用民主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大胆地、尽量发挥想象力有创意地写。汉代大学者王符就曾说过“一犬吠影,百犬吠声”,之所以尊重关爱这只第一个站出来“吠影”之犬,因为它是原创的。在今天这个多变的时代,独立思考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鼓励并宽容学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写。当他们对写作有了兴趣、有了基础,就可以规范地进行写作训练,这时候写作对学生来说就不会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
  学习本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应该有自主的精神,学生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应该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学生只有自主地投入,才会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才可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合于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特点。当然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兴趣很容易,但这种兴趣是暂时的、表面的、肤浅的,随着学习的加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将会下降。毕竟学习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出现兴趣反弹是不奇怪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开发和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努力。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在学习必修课阶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特别是2013年高考后,全国各地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比如,北京等地,都在增加语文分值的比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养成等,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完成的。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考语文试卷的改革,而语
期刊
2001年秋季起,随着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三次改版,语文读本也相应呈现人教社的三个版本,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读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为称代方便,以下依次简称为试验版读本、大纲版读本、课标版读本。另外,2009年秋季,湖北省正式启动高中课改,语文读本配的是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读本,亦
期刊
一、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悟主旨,各抒己见显智慧”  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课文的行文思路、思想内涵的层次关系,又考虑学生思维的层次,设计一条“线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如登山,盘旋而上,一路领略风景,直至“一览众山小”。这堂课由三个环节组成,其实就是整体感知、局部研读、品味赏析,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悟主旨,各抒己见显智慧”。就是用“思考《醉翁亭记》主要写了什么
期刊
当阅读的预设性和非预设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主话题”课堂慢慢地犹如一枝清香的小荷浮出水面。在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常常是借助对话来实现的,预设好师生讨论的话题,才能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依据。所谓话题就是问题,但不等同于问题,它有这样几个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便于贯彻教师的思路;2.便于学生各抒己见,既具有开放性,又是有章可循的;3.以简要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教师不必挖空心思,处处留意引导;
期刊
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很多国家都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  《礼记》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还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就会没有教养、涵养。如果一个国家
期刊
成长是漫长而精彩的过程,教师都是收获着快乐和欣喜、经历着跌倒和挫折却始终前行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道路更是充满期待与感悟。  一、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同样教师也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是就知识而言,绝对听话的孩子却不一定能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突破,正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解释在学生看来就是标准答案,教师的评判在学生看来就是
期刊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著名画家郑板桥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强调以少胜多。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殿堂,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进而幸福地徜徉在语文的途中,而这正需要语文教师使语文课从繁杂走向简约。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有学生戏言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魏老师的学生说话幽默,但
期刊
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我觉得,这正体现了教育的力量。但在当下,功利主义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让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第一”。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领悟到:教育应该放慢脚步,应该时常反思,应该有所积淀。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阅读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从教还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我时常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每
期刊
诗歌鉴赏题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得分率很低。一是因为学生读不懂诗歌内容,二是读懂了却做不对题。为什么学生读不懂诗歌内容?为什么教师讲了那么多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依然得不到提升?本人在从教的过程中有一点自己的思考,把它写了出来。  如何更方便地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内容,有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要加强诗歌的古文意识  理解古诗词必须把它当做文言文来对待,学生对文言翻译的方法和要领掌握
期刊
李白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密切沟通,献给那个社会的主要的是“愤怒的诅咒和痛苦的悲歌”。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正是残酷的人生悲剧,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深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早期的无路之悲  李白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为诗人所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遭到无情的幻灭。李白的理想,原本是做个政治家,他追求精神的解放,探索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的超越价值。终其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