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e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一书,形而上之宇宙论——“道”论历来为人所称誉。我则以为“道论”并不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其“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才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所以老子书中才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批判性和现实关切。庄子虽然也有关于社会政治的讨论,但往往表现的是逃离政治、不为天下所累的倾向。庄子的突出贡献,主要在于将老子的“道”进一步内在化发展为以“人生境界”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从而“道”成了可体、可求、可得的精神境界,而不仅仅是神秘而不可言状的宇宙总根源总原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内容。
  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改造绝不是偶然的,在庄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人性”问题已经成为各个学派所反复讨论的共同主题,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改造既有道家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应对时势的理论需要。庄子的“境界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世所谓“儒道互补”的基础也主要在此一方面,可以说从“人生境界”来把握庄子思想是一个方便法门。庄子哲学是一门生命的学问,庄子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因而庄子哲学也具有很强的美学意味。叶朗先生也曾指出:“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1]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已为众多学者所肯认,然而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却是人言言殊、莫衷一是。庄子哲学的境界与审美究竟是何种关系,在今天仍有梳理发掘的必要。
  一、不累于俗,无拘无束
  在庄子看来,名利、地位、权势、情感、生死等欲求执着都是人生的一种拘限,这些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人应当超越这些“有待”以达到“无待的逍遥之境”。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2]这一观念也为庄子所继承,过分的欲求会带来人心的异化,最终导致“丧己于物”。《庄子》中曾說:“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3]庄子并不是简单地反对人的生活欲求,而是对欲壑难填带来的人生痛苦有着切实的体察和反思。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恬淡朴素”的,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庄子对当时人们过分追逐名利地位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4]庄子认为名利地位都是人生的束缚,只有摆脱名利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5]这则故事充分体现了庄子轻视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一有欲求便生俗情,得则欢喜,失则伤悲,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牵累。庄子说:“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6]庄子并不是简单地反对人们的情感,而是要从俗情里超脱出来,去做“恬淡朴素”的真人。
  名利、地位、权势到底是外在的东西,身体却是自己的,于身而言便有生死,对于生死的执着也成为一种人生束缚。在《庄子》里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7]这则故事或出自庄子后学的手笔,然而却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在庄子看来人如同天地间的一位旅客,生死都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人从造化中产生,最终又返归于造化。当生死成为一种执着,好生恶死,常处在一种“紧张状态”,这也会给人带来无尽的困扰。
  人若不能从名利、地位、权势、情感、生死等欲求执着中超脱出来,便会异化为这些欲求的“工具”,“心为形役”、“心为物役”便不得自由。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8]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逍遥的真人,这种超越功利、计较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审美境界”。[9]庄子虽未直接从审美立说,但他的超越功利的境界学无疑具有着充分的美学价值。
  二、技进于道,游心于艺
  在《庄子》一书中有很多“工匠”的故事,他们具有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在创造的过程中充分享受了“创造的自由”,他们也是庄子所肯定的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故事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最为人熟知、最为典型。《庄子》书中是这样描绘的:“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10]庖丁通过高超的技艺,将解牛的工作“艺术化”,他在这一艺术化过程中享受着创造的自由。“游刃有余”我们现在还在用,这正是“创造的无限自由”的体现。解牛之后的“踌躇满志”,正是这种审美创造之后的愉悦和满足。庖丁自言“所好者道,进乎技矣”,“道”是对“技”的升华,正因为如此庖丁才进入了审美的境界,实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在《庄子》一书中,除了“庖丁解牛”,还有“梓庆削木为鐻”、“佝偻丈人承蜩”、“津人操舟若神”、“吕梁丈夫蹈水”等故事。这些故事中的特异之士,通过高超的技艺,将工作和生活充分的艺术化,从而进入一种审美的体验中。工作和生活如同“游戏”一般,他们在其中尽情地玩乐和享受。
  三、物我两忘,道通为一
  人并不是“原子式”地存在于世界之中,人是与万物共在的一种存在状态。庄子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去往“彼岸世界”,他的人生理想始终不离天地万物,他的世界观纯然是一个“有情的世界观”。他的人生理想是“物我两忘,无往而不逍遥”的境界,从而领略生命和大道的无限生机、无限意义。
  我们且看著名的“濠梁之辩,游鱼之乐”的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可以说是两种根本的看待事物的方式的冲突,庄子是一种审美的把握方式,而惠子是一种“认识论”的把握方式。庄子何以谓“鱼之乐”呢?我以为,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是庄子一贯主张的体现。“适性”故“自然”,“自然”故“自由”,“自由”故“快乐”。在《庄子·天运》篇中有“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望于江湖!”[11]庄子很喜欢举鱼的例子,干枯的河里的鱼脱离了基本的生存状态便“不适其性”,这从反面也见出了庄子的根本主张。其次,应当来说庄子确乎是进入了“审美情境”中。他看到了鱼没有受到干扰、自在游动的状态,便生发了“审美感兴”,仿若自己也和鱼一起“游动”一般。庄子超越了“主客对立”的关系,他和鱼如同朋友一般地互动交融、优游快乐,正是这种体验让他不假思索地说出“鱼乐”的话。这正如《文心雕龙》里面说的“情往似赠,兴来如答”[12]。
  審美的发生一定是要超出“主客对立”的关系,只有当我们处在与世界万物不在对立紧张的关系中,我们才能以一种审美态度来欣赏世界的生机,庄子的“道通为一”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庄子》书中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是这样描绘的“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3]庄子在清醒的状态中是分得很清楚的,庄周自庄周,蝴蝶自蝴蝶。然而这却不是一种“美”的体验,只有在梦中“栩栩然蝴蝶”的“物化”才是符合庄子的志求的。因为在梦中的短暂状态,庄子实现了他与物融合无间的状态,也即“道通为一”,这是一种自由的审美体验。
  我们在对象性的认识、占有、征服的过程中,实质上我们自己也“异化”了,我们把自己给孤立起来,进而丧失了本有的家园而无处栖身。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4],正体现了其“天人合一”的智慧。
  四、企望无限,游心太玄
  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状态,然而人却有着超越有限的自然倾向,这是人的最重要特性之一。庄子的理想也是要超脱人的有限存在状态,来收获无限的意义。而这意义并不在世界之外的“彼岸天国”,而就在我们所存在的“生活世界”之中。然而却并不是人人都能轻易把握到世界的无限意义,境界越高才能领略到越多。人生活在“大道”之中却浑然不觉,只有对大道有根本的领悟才能拥抱无限的意义、感受无限的生机,成为“与道同游”的真人,这就是“得道”。
  《庄子》中像这样的话还有很多,要言之,都是形容“游心太玄”的状态。在对大道的领悟之下,感到无限的意义和无限的自由,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张世英先生曾说:“人在一般的审美想象中可以因意识到非离在场的自由而感到愉悦,感到美的享受,在幻想中则由于这种更大程度的自由意识而感到更大的愉悦、更多美的享受。”[15]张世英所谓“飞离在场”的感觉和“自由意识”,颇可与庄子“超越有限,游心太玄”的境界相通。
  五、结语
  本文虽分“不累于俗,无拘无束”、“技进于道,游心于艺”、“物我两忘,道通为一”、“企望无限,游心太玄”四部分来分析庄子的境界美学,然而在庄子那里却是统一的,都是他的境界学说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和必要环节。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16]这段话可以说揭示了他的境界美学的根本,庄子的学说具有充分的美学特性。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3。
  [4]张世英:文集第7卷·《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张世英:文集第9卷·《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9]王志彬:译注·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106页。
  [2]老子:《老子·十二章》,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第104页。
  [3]庄子:《庄子·天地》,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第359页。本文所引《庄子》原文皆出于此,下文引用只注篇名。
  [4]《庄子·骈拇》
  [5]《庄子·秋水》
  [6]《庄子·刻意》
  [7]《庄子·至乐》
  [8]《庄子·逍遥游》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116页。
  [10]《庄子·养生主》
  [11]《庄子·天运》
  [12]《文心雕龙·物色》
  [13]《庄子·齐物论》
  [14]《庄子·齐物论》
  [15]张世英:文集第7卷·《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序言第28页。
  [16]《庄子·知北游》
其他文献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无论是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还是教育领域的专项改革,都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这一年的教育专项改革“马力十足”,各项新政不断出台,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再到基础义务教育、学前教育,2014年注定会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4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到了“中国教育之梦”,即营造公平的素质教育之梦,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
期刊
摘 要:对确定性问题的追寻贯穿整个西方文化以及西方哲学的发展当中。近代科学技术与工具理性的发展使得近代哲学格外重视对确定性的追寻,从笛卡尔到康德,莫不如此。黑格尔则通过对精神发展的第一环节感性中感性确定性的分析和辨析以消解其看似确定不移的特性。他通过对感性能力本身的分析,阐明了感性的真理即感性对“这一个”的追求单停留在感性层面是不可能达到的,感性所言说的对象永远都是共相,其对“这一个”的追求只能是
期刊
《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这意味着国家同意并支持贵州省根据该方案进行教育综合改革。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贵州省教改方案成为继上海市后获国家批准备案的第二家省级方案。  据悉,自2014年初以来,省教育厅在深入调研、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认为贵州省《方案》坚
期刊
记者1月17日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促进我省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要按照国家和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管理相关规定制定实施意见,明确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相关要求,2015年12月底前,城镇小区要按国家和省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同时
期刊
Abstract: As one of the visual elements, col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phic design. It is not only an artistic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information. It can serve as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期刊
摘 要:扬州市政府目前已公布了10个特色小镇名单和15个尚在培育中的特色小镇名单。当前扬州市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产业多元化、建设空间集约、政府大力扶持等特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特色不够明显、产业功能叠加不足、资金投入不足、面向市场不足。因此,在“田园城市”这一理念的启示下,寻求特色小镇中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优化整体布局、集中资金投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期更好地建设特色小镇。  关键词:田园城
期刊
摘 要:在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之前,“神思”这一概念便已被多人提及,但至刘勰时,“神思”才作为一个成熟的范畴而被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括,并首先将其引入了艺术理论之中。对于刘勰的“神思”内涵历来有不少学者作出解释,本文认为神思是一种在创作阶段产生的艺术思维,并针对这种艺术思维的特点,结合学者历来对“神思”的研究作出几点思考,一是“神思”是否只是单纯的主体性思维,主体的思维对象为何;二是就“神思”的
期刊
摘 要:古希腊的正义观念由来已久,据《荷马史诗》记载,正义是人间和神界的最高准则,宙斯是普遍正义的监护者。任何个人,如果要过多索取,或用强力和狡诈手段破坏正常秩序,不规规矩矩地接受神所分配的工作,或不按照神的分配取得正当利益等,都会受到宙斯的惩罚。后来,宙斯的女儿狄刻承袭了他的这一职责,被奉为正义女神。希腊语中,“正义”一词就是来源于狄刻的名字。而因为当时的希腊还没有成文法,所以习惯法就变成了正义
期刊
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近期陆续放假,省教育厅昨日出台《全面加强今冬明春学校安全工作》相关规定,其中指出,要深刻汲取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惨痛教训,加强防范踩踏事故的安全教育管理。  据教育厅要求,学校要完善各类安全设施、设备、标识标牌,及时清理各类影响师生应急疏散的杂物或障碍物,确保各类安全设施、设备、器材完好管用。要加强师生防范踩踏事故应急知识教育,增强师生防范踩踏事故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逃生能力。  教育
期刊
摘 要: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与儒家思想一直相互吸收、互相影响。在生死观的问题上,佛教更加关注死后的问题,因此产生了因果轮回说并相信灵魂不灭。与之相反,儒家更注重一个人精神生命的不朽。张载对于佛教轮回说的批判,可以看出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与对生死态度的洒脱,同时也是儒家对于社会伦理和社会精神的维护。  关键词:佛教;张载;因果轮回;存顺莫宁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以其超越性的智慧和高深的义理,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