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9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引发兴趣 多元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个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实践表明: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相反,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禁锢实在太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研究的定义、性质、法则、概念等有层次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言的锤炼可达到思维的严密。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其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就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正确地引导学习过程,既当好学导者又当好导学者,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品质、增长智慧和才干。
  参考文献
  [1]刘雨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学习,山西出版集团,2013,2。
  [2]王正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教与学,湖南出版集团,2013,4。
其他文献
导学案是什么?有何用?怎样编制设计?怎样指导学生使用?笔者经过一个学年的探索与实践后认为:导学案是生本课堂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案。“导”就是引导、指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而是以学生为本位的自主而能动的学;“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的功能,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
期刊
摘 要: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文章从尊重学生人格、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等三方面对如何打造更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 课堂  一、引言  实施中学课程改革,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有关课程的实施,这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教学,尤其是开展有效教学,是进行课程实施的一项最为重要的途径。所以,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深入进行教学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以“分层次教学”有效教学模式进行实施,具体从“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入手,强化训练,按部就班,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理论实践 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期刊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的作业设计,会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因此,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性的探究,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的结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科学的、具有创新性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巩
期刊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
期刊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确立了我国初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教与学两方面的改革。就“教”的方面来讲,更强调师生的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学”的方面来讲,更强调通过体验式和探究式,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主动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学习方法指导,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获得
期刊
从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后“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始终。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始终扎实做好了把教材回
期刊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为此,我深深地
期刊
“触景生情”,是指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清赵翼在《瓯北诗话·白香山诗一》中说:“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正确运用“触情生情”的方法,可以使政治课堂摆脱枯燥说教,充满魅力。  一、“触景生情”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触景生情”,师生共同提高自身素质  《经济生活》中关于“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有三个要点
期刊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崭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有机构成,其设计和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这样,有利于完善学校教育职能,以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扩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增加实践的机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