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灯火亮今朝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li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委在线
  立意独特,经济基础决定精神世界
  在“重构精神世界”的之下,有两类文章比较受人瞩目:一是“是什么”,即就“精神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鞭辟入里,条分缕析,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解析;二是“怎么办”,即就如何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展开论述,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属于后者,且立意角度独特,从精神世界何处寻,经济基础要先行的角度来立意。文章提出的“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两条实践观,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走在时代前列,创新能力稳步推进,精神世界的重构问题自然有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自然包蕴精神世界。作者从实际的发展角度出发.把脉时代病症,搜求疗愈之法,有青年人的担当意识,如此情怀,让人感佩。
  (清风)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之丰富岂可以用一言以蔽之耶!
  中国素冠以“礼仪之邦”之美名,赤县九州之民亦有“风流雅土”“谦谦君子、窈窕淑女”之美誉。忆往昔战国,狼烟浩浩卷神州大地,血溅沙场葬万千魂灵,哀鸿哭号战马嘶鸣中仍有圣人孔丘,携门徒七十游列国以传道,执笔为戈击时弊倡仁政,草木为墨书《礼记》陈礼制微末。由是观之,纵处乱世,国人亦不弃思想之滋润,腹中可一日无粮米,手中不可一日无经书;皮囊可瘦骨嶙峋,精神不可不膏腴。
  皆源于此,中国方有百家争鸣之春秋,四方学士汇聚一堂,法、儒、道、墨争放异彩;皆源于此,中国方有诗词绝艳之唐宋,墨客骚人舞文弄墨,李、杜、白、苏皓首穷经;皆源于此,中国之精神、中国人之精神世界方得以丰富多彩、瑰丽夺目!而历史车辙辘辘压过千载岁月,昔日之东方巨龙似已露憔悴面色,爪不再利,鳞不再坚。纵有郑和七下西洋,扬国威于四海,惠民众于八方,也难掩衰微之势。及明末至晚清,社稷飘摇如风吹败絮,山河沦陷几丧于夷人之手,中国精神陡然坍塌废墟一片,何哉?
  是器物不如人乎?非也。洋务派奉“师夷长技”为纲,广购坚船利炮于番邦,尤败于黄海,未能救亡图存于乱世。
  是制度不如人乎?不尽如此。康、梁聚公车以上书求变法,稍逾百日即败于帘后妇人之手。
  溯本求源,乃思想之落后以致国家之落后也!明有八股缚人思想,清有文字狱锢人文章。更兼有“闭关锁国”之令,蹈旧事之覆辙,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囹圄,知创业之难而不晓守成难之百倍。自矜地大物博,自居“天朝上国”,拒潮流于门外,拒世界哲思于千里,耽溺于繁华幻境长醉不醒。至于西方诸国,无不变法革命,图钱粮、图器物,库中金银粮米甚己十倍。
  故予谓之曰,中国之落后只在于思想!
  中国人精神世界之丰富毋庸置疑,若使中国人奉“天道观”,则永无呐喊曦月更换天地之气力;使中国人笃信神赐福祉,则永居渊底、髹漆双目不见“塞因士”之万丈光芒;使中国人醉心“天朝迷梦”,则永缚于茧中不得化蝶……
  “舰旗猎猎,铁骨铮铮,享太平盛世乐逍遥。是宏图,赖中华儿女,齐力打造。”
  泱泱华夏,地大物博,其博于物更博于文华,博于中國人之精神世界。敬慕先贤潇洒之风,五千载之思想精华断不可弃若敝屣,全盘西化争染阿芙蓉癖;亦不可崇古复古以古为尊,故步自封,决断与世界之联系。视民族、世界之冲突,中国人应以打通中西任督二脉,兼收并蓄为重。不做一叶障目之孱头;不做历史虚无之昏蛋;不做全盘西化之废物,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践行“拿来主义”:见鱼翅则啖;见鸦片则供以治病;见烟灯烟枪则销毁,付之一炬……“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取其长以弥己短,择优而借。尝有四古国共分八荒之地,比至今日,独留中国阅尽沧海桑田傲立于世。此皆归于思想之功也。
  故视传统、现代之冲突,吾辈更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拾玲珑纤巧贝壳于沙海,捡饱满玉润珍珠于鱼目,挑光彩夺目水玉于玻璃;培根筑魂,树立文化自信;今日少年当以史为鉴,常思十疏;自信文化,时念古训,以振兴民族为肩头重任。今中国之青年应不负韶光流年,饱读经书,赋旧时代思想以新时代精神,千锤百炼、熔铸锻造新中国之精神世界,延盛世之花期使其永绽不谢,化星汉中灿烂晨星,光热不散。
  “巨龙腾飞有日,立世界民族领风骚。”
  中国人精神世界之丰富非寥寥数语可囊括,而重建后之精神世界定如恢宏庙宇、堂皇楼阁,长立于世,经久不衰;如不熄之火、人鱼膏烛,长明于世,经久不灭。
  老师推荐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文化空前发展繁荣,中国人之精神世界不可谓不丰富。然近代,中国被坚船利炮叩开,社稷飘摇,山河沦陷,精神世界亦陡然坍塌,何也?“是器物不如人乎?非也。”“是制度不如人乎?不尽如此。”溯本求源,中国之落后只在于思想。之后,作者又将“重建”归结到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上,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同时,活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否定“孱头”“昏蛋”和“废物”式的错误态度,要“占有、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通篇以文言化的笔墨写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古文素养!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有力,层次脉络清晰。短短篇幅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以一个高中生的阅历能有如此思考和探索,实属不易。
  (指导老师:徐梅)
其他文献
皇皇畴昔难顾,浅潭暂栖真龙,莫叹神不负,且从雄关迈步.自渡,自渡,终将腾云驾雾。  ——题记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之英雄,少有韧性之反抗,少有敢于单身鏖战之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之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似今之国人者,以“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粉饰懦弱,以“今朝有酒今朝醉”掩饰贪图已成常态。意即理想信念不坚定,明哲保身怕担当。  此乃精神懈怠——曾被列为党的四大
期刊
国人有三问。梁启超之问,引发国人的自我反思;李约瑟之问,共弹国人不解之曲;黄炎培之问,激燃国人振兴之火。  中国人,缺的不是热血与智慧,而是一种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精神。  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发生着新旧事物的更替,周而复始,永生不息。旧的事物逝去,我们为它而伤心,并会为它的逝去而深思;新的事物出现,我们会为之欣喜,并会为之带来的新时代而感到好奇
期刊
一种情怀一生流淌,一种素养一世修炼。重建精神世界需要厚植文化根基,树立自信与持守的定力,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奋力前行。  然而,精神世界的重建并非易事。几个世纪以来,历史上的中国在剧烈的变迁更迭中,有过太多的颠簸与适应、抉择与再造。作为近代思想家、史学家的梁启超,有感于所处时代对文化束缚的痛责,发出“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喟叹。“一向以文明古国享誉世界的中国,却并未诞生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期刊
常言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航路开辟后相继而来的工业革命曙光,让各大洲如涓涓细流齐汇汪洋大海,让社会像水一般潮起潮落,让新旧元素時刻重塑人们的精神世界。若只怀随波逐流的心态,就会湮灭在翻涌的时代波澜中。只有构造恰到好处的精神世界,才可凭一定的原则和本我有一方立足之地,不至于在社会浪潮中销声匿迹。  而当世界随进步而不停变化,这种始终如一的精神世界也愈发难能可贵了。  中国古人崇尚小农经济,靠得
期刊
中国衰弱,衰弱却自负。但我们,并不永远都是一个无法强大的民族,华夏,并不是注定要失敗,我们也曾成为世界的领头羊。我们骨子里的那种精神,不屈不挠的传统文化习性,曾使我们屹立于世界的巅峰,我们怎么能让西方的文化完全取代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呢?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为了中华的崛起,我们不能再自负,更不能自卑,我们要有自信的态度,守护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的文化。用一代替一,终究是一,用—加上一,便
期刊
9月18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沉痛的一天。  下午14时30分许,警报长鸣,刺破长空,同学们都好奇地望向窗外,议论纷纷。老师见我们无心听课,便也不再讲课,放下粉笔说道:“你们应该知道郑和下西洋吧?那请问大家,为什么郑和之后,再也没有第二个郑和?其实这是先人早已种下的恶果!也是文化的一大败笔,也正是我们曾饱受欺凌的原因啊!”他指了指窗外,深深地叹了口气。  顿时,教室里安静了  这可是平日课堂上
期刊
我听见远方传来古老而又铿锵的歌谣。  翻开一页页泛黄折旧的画卷,看火树银花,红墙绿瓦;看莘莘学子追名逐利,顾影自怜;看将士驰骋沙场,抛头颅洒热血。古人都是感性的,他们仿佛拥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归属感,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现于风烟暮霭雪飘飘,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在不急不忙地娓娓诉说,沉浸在自己清高自傲的精神世界。而现在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在那时却成了天方夜谭,奇技淫巧。真正的“匠人”,只能被历史的黄沙埋没。那
期刊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在孔子看来,钻研农术的樊迟是愚蠢的。上位者只需“好义、好礼、好信”,四方之民便“襁負其子而至”,何必重视市井小民的农术、工艺呢?  樊迟问稼的故事,显露着国学中令人心惊的自视甚高与浅薄。后人不断批评思想的僵化时,是否留心到,儒学的起始,便已经带有盛气凌人的故步自封?  儒学自先师孔子开始,就有这样的缺陷。他们不屑于掌握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基础技术,却硬将其归结进一套道德仁义的
期刊
麦家,小说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品有《暗算》《解密》《风声》等。  小时候,大概是读初一的时候,有一天我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本《林海雪原》,我读得真是废寝忘食,还用毛笔认真地抄写。那应该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记忆之深,对我影响之大,要超过我的初恋。  若干年前,我也是一样的年轻稚嫩,一样在为自己的年轻而苦恼(那时我渴望自己一夜间长大),一样在为朦胧的前程苦读寒窗。内心充满向往和忧虑,千方百计想逃避。
期刊
举世滔滔中,苏城于历史风雨中飘摇千年,时光的流逝,洗涤了一砖一瓦留下的旧迹。  粉墙黛瓦可安在?是的,它们在岁月斑驳的印迹中仍存游丝之气。江米纸的窗棂破碎,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它的灵魂,孤独地在风雨中飘荡。江南旧舍在细碎的春雨中露出脆弱,院中的几树桃粉,“巧笑倩兮”,映着不合时宜的墨灰砖墙。细瓦之上,有茸茸的绿,似瓦的眉睫。愁云叠着愁云,雨雾叠着雨雾。苏州的古城区,于鳞次栉比中格格不入,像一个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