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星·想辰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8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沉痛的一天。
  下午14时30分许,警报长鸣,刺破长空,同学们都好奇地望向窗外,议论纷纷。老师见我们无心听课,便也不再讲课,放下粉笔说道:“你们应该知道郑和下西洋吧?那请问大家,为什么郑和之后,再也没有第二个郑和?其实这是先人早已种下的恶果!也是文化的一大败笔,也正是我们曾饱受欺凌的原因啊!”他指了指窗外,深深地叹了口气。
  顿时,教室里安静了
  这可是平日课堂上从未听到过的言论,同学们都好奇地望着老师。而在此时,下课铃却不适时地响了,欲有所言的老师只好作罢。
  渐渐地,同学们归于平静,而我心中却泛起阵阵波澜:他的话,值得细细品味。
  已而夕日欲颓,云影散乱,辰星莹莹,好不绚丽。而此刻,仰望天空并不能给我答案,于是我低头沉思。
  文化的败笔?早已种下的恶果?看来前人留下的“不良遗产”还真不少。而这究竟是为何而生的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无可厚非。但深厚的底蕴也可能变为沉重的包袱,让我们局促于前人所建的条框之内,成为进步的一大阻力。论近代,日本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正是因其迅速抛弃了本国的落后文化而“轻装上阵”,向欧美学习。而那时候的中国呢?却继续在专制的昏庸领导下得过且过,暗无天日。虽有洋务、戊戌之变,力图振作,然,终颓矣。如此鲜明的对比,为何?五千年延续至今的一些恶习已根深蒂固。
  长城是什么?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它是华夏的勋章,民族的骄傲。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何尝不是一道永恒的伤疤?自春秋战国始,历代君王修筑长城,意在抵御外敌,巩固国防,也由此形成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沿用至今。多数帝王都认为高墙铁壁便能御敌,于是历朝历代都加固长城,然后在错误的安全感中做起自大的美梦,也使得君臣百姓上下麻木,不思进取。他们没有意识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也正因如此,中原两次陷入外族的铁蹄之下,昔日的辉煌一次又一次遭受消损,甚至有化为乌有之势头,华夏大地一次又一次生灵涂炭。如果帝王们能拿出一点勇气,越过长城,开边疆于万里,布国威于四方,凭借华夏先进的科技,中国恐怕早已成为世界的主宰者!
  或许在现代战争中,后发制人的思想仍有可取之处,但长城所展现的,正是民族文化精神中值得反思的一面。登长城,不应只欣赏它的壮观,还要深思先人的作为与不作为。长城,正是文化中故步自封、不求上进思想的体现!
  想到这里,思绪已如策马般腾飞。“那就让思绪再腾飞一会儿吧!”我自言自语道。
  曾读过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读他的书,我就如见到了一位鲁迅般的斗士。他在书中描绘到,宋代一位小宗入大宗的皇帝,宗法要求他称父亲为伯父,他当然不愿接受。而在群臣一片反对声中,他不得不接受。如此荒唐之事竟在明代又一次上演,在大臣们昏天黑地的哭喊声中,连金銮殿的砖瓦都为之一震。那位皇帝只好妥协。王安石变法期间,他要求给皇帝授课,期间皇帝站着,老师坐着,竟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都认为王安石不懂君臣之分,要求严惩这个“奸邪”。
  这世上确有奴性守旧如此之重的人,使我们叹气。而当中国人还被困在无聊和荒谬的种种悲剧与喜剧之中时,欧洲开始腾飞,中国也迅速落后。
  由此不难发现,像郑和那样的英雄人物的匿迹,也实属必然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不少,但大多都在高谈阔论,跳跃于文字上的远大抱负和社会理想,动身去实践的人寥寥无几。《岳阳楼记》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耳熟能详,体现了范仲淹崇高的政治理想。而当国家真正需要他时,当他小小的改革遇到挫折时,作为宰相的他却毫不犹豫地当了“缩头乌龟”,立刻辞职,一切复旧。如此伶俐之人,恐怕与古仁人相去甚远。理学圣人朱熹,任职时不断批评别人的过错,而自己却曾利用一位营妓而打击学术对手。也正是这高谈阔论的传统,导致很多中国人只注重理论而不去实践。这是可笑,还是可悲?
  看来先人所创的精神世界,早已是病入骨髓,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了。而即使努力以重建之,又谈何容易呢?
  鲁迅的文章,若在今日被写出,又将如何呢?可能有人会说他的文章空洞乏味,缺少文采,而且看不懂。再加上他犀利直白的作风,恐怕在一定领域已成为众矢之的。人们或许会认为,他的文章从每一个笔画到每一个标点,都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那么请问,这个时代的风向又是什么呢?是八卦追剧玩游戏,还是打牌喝酒交损友?非也,非也。
  既然如此“不堪”,那鲁迅的文章又為何能流传至今?因为那是拯救心灵的文字啊!多少有志之士,因他的文章而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又有多少伪善伶俐之人,在他的“痛骂”声中原形毕露,屈膝折服。他的功绩绝不会从历史的长卷中隐去,因为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啊!他的文章,永远也不会过时!
  今天,我们倡导“文化自信”,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文化。但文化的阴暗面必须摒弃,时代在变革,文化也须翻新。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将发展推向良性;只有不断改革,才能让文化焕发新生!重担在肩,又怎能退缩!
  夜已深了,那星辰似乎也疲惫地闭上了双眼。此刻,茫茫的夜幕上一片漆黑。
  “不得不说,我实在是一个容易想得太多的人。”我自言自语道。
  忽然,漆黑的夜幕有了些微妙的变化。在不起眼的一角,一颗璀璨之星正冉冉升起。
  那是明日的微光吗?
  老师推荐
  作者以“九一八”警报长鸣开头,引出了自己的无限思考。从近代中国的落后与长城的历史谈起,深刻反思中国文化中落后的部分;后又将古文与现代文做对比,不仅强调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还讽刺现代人的作风问题,由此提出摈弃文化的阴暗面,要扬长避短发扬中华文化。文章前后过渡自然,思考深入。
其他文献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  民国冬,日本。  初晨微煦,将褪未褪的黯淡中信僮一家家地从门缝中插入一叶白净,房内的聂耳早已清醒,脸上是抹不去的愁绪。他来这里已是二月有余,半年前仍在上海制片厂时,他还在和田汉兴致勃勃地商讨着最新一部电影《风云儿女》的策划。当他目睹到麻木不仁的国人时,这部电影就此萌芽。可制作未央,投资商突然没了音信,紧跟着的是闻讯而来的警察。为避风头,田汉带着
期刊
此夜,冷月空悬,皎洁的月光让故事的结尾都变得苍白,寒鸦的叫声似乎把凄冷都填进人的骨子里。帐中挑灯,一幅地图摊在我面前:绵竹,就像一道脆弱却又固执的藩篱,把成都无言地守护在身后。我伸手入怀,掏出一张犹带着体温的帛书,颤抖着展开,半尺绢素,八分汉隶,潮湿了我的眼角。  这是一封家书,是除了世袭的官职爵位之外,父亲留给我的唯一一样东西。  我的父亲,是蜀汉的忠武侯,诸葛亮,是末世里最温暖的光。他燃尽了自
期刊
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或是遗世独立,或是只言片语,或是千言万语将字里行间“以天下人为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的精神如宇宙大爆炸般迸发出来。跨越数万次星辰一览无余,穿过数万次车水马龙。给从前的我们,以后的你们,无数和我一起作为祖国新兴力量的中国青年,世界的青年人,传递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促发源源不断人生前进的动力。这般景象勝过世间一切风景,胜过冰岛的极光,胜过佛罗伦萨的涂鸦,胜过西西里的风情。素白纸片
期刊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扶摇直上,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了,日子好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是碧瓦朱甍的建筑,人们似乎已经远离了密飧不继的泥淖。然而,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一个“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的国家,其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蜕变,要想浓缩在短时间内完成,恐怕比GDP的增长更为困难,“跨越式发展
期刊
本应是草长莺飞、群芳吐蕊的早春时节,却已接连下了许久的雨。不是那种痛快淋漓的雨,而是三点两点,毫不停歇地将浅草花苞抹上不真切的雾色,也将人守望着春和景明的心浇得湿透。  多次提笔不得,索性搁下。不必看窗外,定是阴霾重重,只有室内灯火通明,像隔绝了外界。我的思绪忽而无限邈远:从古至今,天地间有过多少次这般风雨,又阻断了多少行人呢?在历史长河的不舍昼夜间,华夏也不过是只风雨飘摇的舟吧!  最初的雨,是
期刊
皇皇畴昔难顾,浅潭暂栖真龙,莫叹神不负,且从雄关迈步.自渡,自渡,终将腾云驾雾。  ——题记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之英雄,少有韧性之反抗,少有敢于单身鏖战之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之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似今之国人者,以“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粉饰懦弱,以“今朝有酒今朝醉”掩饰贪图已成常态。意即理想信念不坚定,明哲保身怕担当。  此乃精神懈怠——曾被列为党的四大
期刊
国人有三问。梁启超之问,引发国人的自我反思;李约瑟之问,共弹国人不解之曲;黄炎培之问,激燃国人振兴之火。  中国人,缺的不是热血与智慧,而是一种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精神。  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发生着新旧事物的更替,周而复始,永生不息。旧的事物逝去,我们为它而伤心,并会为它的逝去而深思;新的事物出现,我们会为之欣喜,并会为之带来的新时代而感到好奇
期刊
一种情怀一生流淌,一种素养一世修炼。重建精神世界需要厚植文化根基,树立自信与持守的定力,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奋力前行。  然而,精神世界的重建并非易事。几个世纪以来,历史上的中国在剧烈的变迁更迭中,有过太多的颠簸与适应、抉择与再造。作为近代思想家、史学家的梁启超,有感于所处时代对文化束缚的痛责,发出“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喟叹。“一向以文明古国享誉世界的中国,却并未诞生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期刊
常言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航路开辟后相继而来的工业革命曙光,让各大洲如涓涓细流齐汇汪洋大海,让社会像水一般潮起潮落,让新旧元素時刻重塑人们的精神世界。若只怀随波逐流的心态,就会湮灭在翻涌的时代波澜中。只有构造恰到好处的精神世界,才可凭一定的原则和本我有一方立足之地,不至于在社会浪潮中销声匿迹。  而当世界随进步而不停变化,这种始终如一的精神世界也愈发难能可贵了。  中国古人崇尚小农经济,靠得
期刊
中国衰弱,衰弱却自负。但我们,并不永远都是一个无法强大的民族,华夏,并不是注定要失敗,我们也曾成为世界的领头羊。我们骨子里的那种精神,不屈不挠的传统文化习性,曾使我们屹立于世界的巅峰,我们怎么能让西方的文化完全取代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呢?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为了中华的崛起,我们不能再自负,更不能自卑,我们要有自信的态度,守护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的文化。用一代替一,终究是一,用—加上一,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