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可依旧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世滔滔中,苏城于历史风雨中飘摇千年,时光的流逝,洗涤了一砖一瓦留下的旧迹。
  粉墙黛瓦可安在?是的,它们在岁月斑驳的印迹中仍存游丝之气。江米纸的窗棂破碎,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它的灵魂,孤独地在风雨中飘荡。江南旧舍在细碎的春雨中露出脆弱,院中的几树桃粉,“巧笑倩兮”,映着不合时宜的墨灰砖墙。细瓦之上,有茸茸的绿,似瓦的眉睫。愁云叠着愁云,雨雾叠着雨雾。苏州的古城区,于鳞次栉比中格格不入,像一个擅自闯入的外人。
  我踏人七里山塘的石板小路,无尽的喧嚣扰乱一池清净。它在风雨中飘摇浮沉,日日夜夜。虽已精心呵护,守其躯干在历史长河中安然久存,可它的破败不堪,仍诉说着由心而生的苦痛。它的格格不入,它的破碎惨淡,随着周遭声形狼藉,纤细可见。它原先宁静祥和的精神世界正摇摇欲坠,只好在拔地而起的钢铁森林中苦苦支持。
  它在哀鸣——屋檐下每串晶莹的雨滴,都是它细碎的泪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它的精神世界、文化底蕴,都在过往行人眼中荡然无存,那再完整的躯干又有何用?不过走马观花的玩赏之物,这岂能说,不是败了?
  江南烟雨中的亭台楼阁,不过历史遗物中的沧海一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又有多少楼台败于烟雨之中?我想,这是隐隐预示着文化的衰微。文化,逐渐也只剩了卑微的淡漠。
  驻步于此,遥想当年之景。月台花榭,琐窗朱户中,仿佛有着文人墨客或翩飞或娟秀的笔迹,它们有着壮志难酬的悲愤,有着前程似锦的骄傲,不偏不倚,岿然不动。这镂花小窗的缝隙中,留有的,是亘古不变的精神瑰宝,它所代表的,是那个已渐远去的承太平盛世。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曲终人不见,江山数青峰”,诸如此类的古典之韵,含蓄之美,是否都已化作烟雨,飘散入滚滚红尘去?
  或许简单明了的话语,更符合当下,可它又岂能登上大雅之堂,岂能肩负起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古代的诗词歌赋,婉转温润,其韵味流连于唇舌之间,经久不散。然则随着时代更迭,我们该如何守护那曾被孔孟李杜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壮美诗篇?该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不断冲击中,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或许,我们应在单调贫乏的生活中,留心古人所骄傲的瑰宝,瞻仰它们的精神世界,欣赏它于光怪陆离之世仍存的星点之辉,从中汲取养分,亦不抱残守缺,披沙拣金,去芜存菁,方得长远。
  粉墙黛瓦可依旧?我想是的,它灰黄的墙面前,有着鹅黄柳绿的春;它黛色的瓦缝之间,有着生机盎然的绿意。我驻足于山塘街口的古屋前,那勃勃生机,大抵是从它精神世界中进发的萤火之辉吧,它仿佛因我的理解,更浓一分;它的温婉之韵,也将因每个人的驻足品赏更胜一分!这一分纵使微弱,却可点亮万家灯火……
  愁云雨雾,飘摇千年,纵使有些许格格不入,可它依旧处之泰然,不慌不乱。但凭几抹残念,便可屹立不倒,岿然不动!
  老师推荐
  本文语言绮丽,文辞华美,灿若云月。风格清新明丽,自有一股鲜艳妩媚,袅娜风流!读罢。仍唇齿留香,不肯散去。
  文章以苏州古城建筑为切口,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撞中阐释文化的衰落,进而回扣“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一主题。要“汲取养分,亦不抱残守缺,披沙拣金,去芜存菁,方得长远”,结尾处以“但凭几抹残念,便可屹立不倒,巋然不动”收束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旨。通篇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力和写作智慧,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指导老师:徐梅)
其他文献
本应是草长莺飞、群芳吐蕊的早春时节,却已接连下了许久的雨。不是那种痛快淋漓的雨,而是三点两点,毫不停歇地将浅草花苞抹上不真切的雾色,也将人守望着春和景明的心浇得湿透。  多次提笔不得,索性搁下。不必看窗外,定是阴霾重重,只有室内灯火通明,像隔绝了外界。我的思绪忽而无限邈远:从古至今,天地间有过多少次这般风雨,又阻断了多少行人呢?在历史长河的不舍昼夜间,华夏也不过是只风雨飘摇的舟吧!  最初的雨,是
期刊
皇皇畴昔难顾,浅潭暂栖真龙,莫叹神不负,且从雄关迈步.自渡,自渡,终将腾云驾雾。  ——题记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之英雄,少有韧性之反抗,少有敢于单身鏖战之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之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似今之国人者,以“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粉饰懦弱,以“今朝有酒今朝醉”掩饰贪图已成常态。意即理想信念不坚定,明哲保身怕担当。  此乃精神懈怠——曾被列为党的四大
期刊
国人有三问。梁启超之问,引发国人的自我反思;李约瑟之问,共弹国人不解之曲;黄炎培之问,激燃国人振兴之火。  中国人,缺的不是热血与智慧,而是一种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精神。  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发生着新旧事物的更替,周而复始,永生不息。旧的事物逝去,我们为它而伤心,并会为它的逝去而深思;新的事物出现,我们会为之欣喜,并会为之带来的新时代而感到好奇
期刊
一种情怀一生流淌,一种素养一世修炼。重建精神世界需要厚植文化根基,树立自信与持守的定力,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奋力前行。  然而,精神世界的重建并非易事。几个世纪以来,历史上的中国在剧烈的变迁更迭中,有过太多的颠簸与适应、抉择与再造。作为近代思想家、史学家的梁启超,有感于所处时代对文化束缚的痛责,发出“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喟叹。“一向以文明古国享誉世界的中国,却并未诞生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期刊
常言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航路开辟后相继而来的工业革命曙光,让各大洲如涓涓细流齐汇汪洋大海,让社会像水一般潮起潮落,让新旧元素時刻重塑人们的精神世界。若只怀随波逐流的心态,就会湮灭在翻涌的时代波澜中。只有构造恰到好处的精神世界,才可凭一定的原则和本我有一方立足之地,不至于在社会浪潮中销声匿迹。  而当世界随进步而不停变化,这种始终如一的精神世界也愈发难能可贵了。  中国古人崇尚小农经济,靠得
期刊
中国衰弱,衰弱却自负。但我们,并不永远都是一个无法强大的民族,华夏,并不是注定要失敗,我们也曾成为世界的领头羊。我们骨子里的那种精神,不屈不挠的传统文化习性,曾使我们屹立于世界的巅峰,我们怎么能让西方的文化完全取代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呢?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为了中华的崛起,我们不能再自负,更不能自卑,我们要有自信的态度,守护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的文化。用一代替一,终究是一,用—加上一,便
期刊
9月18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沉痛的一天。  下午14时30分许,警报长鸣,刺破长空,同学们都好奇地望向窗外,议论纷纷。老师见我们无心听课,便也不再讲课,放下粉笔说道:“你们应该知道郑和下西洋吧?那请问大家,为什么郑和之后,再也没有第二个郑和?其实这是先人早已种下的恶果!也是文化的一大败笔,也正是我们曾饱受欺凌的原因啊!”他指了指窗外,深深地叹了口气。  顿时,教室里安静了  这可是平日课堂上
期刊
我听见远方传来古老而又铿锵的歌谣。  翻开一页页泛黄折旧的画卷,看火树银花,红墙绿瓦;看莘莘学子追名逐利,顾影自怜;看将士驰骋沙场,抛头颅洒热血。古人都是感性的,他们仿佛拥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归属感,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现于风烟暮霭雪飘飘,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在不急不忙地娓娓诉说,沉浸在自己清高自傲的精神世界。而现在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在那时却成了天方夜谭,奇技淫巧。真正的“匠人”,只能被历史的黄沙埋没。那
期刊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在孔子看来,钻研农术的樊迟是愚蠢的。上位者只需“好义、好礼、好信”,四方之民便“襁負其子而至”,何必重视市井小民的农术、工艺呢?  樊迟问稼的故事,显露着国学中令人心惊的自视甚高与浅薄。后人不断批评思想的僵化时,是否留心到,儒学的起始,便已经带有盛气凌人的故步自封?  儒学自先师孔子开始,就有这样的缺陷。他们不屑于掌握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基础技术,却硬将其归结进一套道德仁义的
期刊
麦家,小说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品有《暗算》《解密》《风声》等。  小时候,大概是读初一的时候,有一天我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本《林海雪原》,我读得真是废寝忘食,还用毛笔认真地抄写。那应该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记忆之深,对我影响之大,要超过我的初恋。  若干年前,我也是一样的年轻稚嫩,一样在为自己的年轻而苦恼(那时我渴望自己一夜间长大),一样在为朦胧的前程苦读寒窗。内心充满向往和忧虑,千方百计想逃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