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自负,扬自信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dlcp0503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衰弱,衰弱却自负。但我们,并不永远都是一个无法强大的民族,华夏,并不是注定要失敗,我们也曾成为世界的领头羊。我们骨子里的那种精神,不屈不挠的传统文化习性,曾使我们屹立于世界的巅峰,我们怎么能让西方的文化完全取代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呢?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为了中华的崛起,我们不能再自负,更不能自卑,我们要有自信的态度,守护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的文化。用一代替一,终究是一,用—加上一,便成了二。坚持本心,加强学习,走独特而又正确的道路,重建一个盛极一时的中国。
  (指导老师:潘敏仕)
其他文献
很多年后的今天,林觉民的故事还在被人称道。在童安格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诀别》中有这样一段词:“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言难启,诀别吾妻。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林觉民烈士弃小家,为国家,用一千三百字的不舍,成就了如今十三億人的幸福。其精神之崇高,非常人之所能及。  【指导老师:唐思佳)
期刊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  民国冬,日本。  初晨微煦,将褪未褪的黯淡中信僮一家家地从门缝中插入一叶白净,房内的聂耳早已清醒,脸上是抹不去的愁绪。他来这里已是二月有余,半年前仍在上海制片厂时,他还在和田汉兴致勃勃地商讨着最新一部电影《风云儿女》的策划。当他目睹到麻木不仁的国人时,这部电影就此萌芽。可制作未央,投资商突然没了音信,紧跟着的是闻讯而来的警察。为避风头,田汉带着
期刊
此夜,冷月空悬,皎洁的月光让故事的结尾都变得苍白,寒鸦的叫声似乎把凄冷都填进人的骨子里。帐中挑灯,一幅地图摊在我面前:绵竹,就像一道脆弱却又固执的藩篱,把成都无言地守护在身后。我伸手入怀,掏出一张犹带着体温的帛书,颤抖着展开,半尺绢素,八分汉隶,潮湿了我的眼角。  这是一封家书,是除了世袭的官职爵位之外,父亲留给我的唯一一样东西。  我的父亲,是蜀汉的忠武侯,诸葛亮,是末世里最温暖的光。他燃尽了自
期刊
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或是遗世独立,或是只言片语,或是千言万语将字里行间“以天下人为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的精神如宇宙大爆炸般迸发出来。跨越数万次星辰一览无余,穿过数万次车水马龙。给从前的我们,以后的你们,无数和我一起作为祖国新兴力量的中国青年,世界的青年人,传递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促发源源不断人生前进的动力。这般景象勝过世间一切风景,胜过冰岛的极光,胜过佛罗伦萨的涂鸦,胜过西西里的风情。素白纸片
期刊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扶摇直上,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了,日子好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是碧瓦朱甍的建筑,人们似乎已经远离了密飧不继的泥淖。然而,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一个“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的国家,其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蜕变,要想浓缩在短时间内完成,恐怕比GDP的增长更为困难,“跨越式发展
期刊
本应是草长莺飞、群芳吐蕊的早春时节,却已接连下了许久的雨。不是那种痛快淋漓的雨,而是三点两点,毫不停歇地将浅草花苞抹上不真切的雾色,也将人守望着春和景明的心浇得湿透。  多次提笔不得,索性搁下。不必看窗外,定是阴霾重重,只有室内灯火通明,像隔绝了外界。我的思绪忽而无限邈远:从古至今,天地间有过多少次这般风雨,又阻断了多少行人呢?在历史长河的不舍昼夜间,华夏也不过是只风雨飘摇的舟吧!  最初的雨,是
期刊
皇皇畴昔难顾,浅潭暂栖真龙,莫叹神不负,且从雄关迈步.自渡,自渡,终将腾云驾雾。  ——题记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之英雄,少有韧性之反抗,少有敢于单身鏖战之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之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似今之国人者,以“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粉饰懦弱,以“今朝有酒今朝醉”掩饰贪图已成常态。意即理想信念不坚定,明哲保身怕担当。  此乃精神懈怠——曾被列为党的四大
期刊
国人有三问。梁启超之问,引发国人的自我反思;李约瑟之问,共弹国人不解之曲;黄炎培之问,激燃国人振兴之火。  中国人,缺的不是热血与智慧,而是一种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精神。  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发生着新旧事物的更替,周而复始,永生不息。旧的事物逝去,我们为它而伤心,并会为它的逝去而深思;新的事物出现,我们会为之欣喜,并会为之带来的新时代而感到好奇
期刊
一种情怀一生流淌,一种素养一世修炼。重建精神世界需要厚植文化根基,树立自信与持守的定力,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奋力前行。  然而,精神世界的重建并非易事。几个世纪以来,历史上的中国在剧烈的变迁更迭中,有过太多的颠簸与适应、抉择与再造。作为近代思想家、史学家的梁启超,有感于所处时代对文化束缚的痛责,发出“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喟叹。“一向以文明古国享誉世界的中国,却并未诞生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期刊
常言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航路开辟后相继而来的工业革命曙光,让各大洲如涓涓细流齐汇汪洋大海,让社会像水一般潮起潮落,让新旧元素時刻重塑人们的精神世界。若只怀随波逐流的心态,就会湮灭在翻涌的时代波澜中。只有构造恰到好处的精神世界,才可凭一定的原则和本我有一方立足之地,不至于在社会浪潮中销声匿迹。  而当世界随进步而不停变化,这种始终如一的精神世界也愈发难能可贵了。  中国古人崇尚小农经济,靠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