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无声告白》中詹姆斯人物悲剧的原因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9816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声告白》是美国女性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首部文学作品,一经面世,好评如潮,成为2014年度亚马逊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作为二代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文学处女作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视角,因此崭露头角,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无声告白》是伍绮诗历经六年创作的首部作品,于2014年出版。作者基于华裔女性的独特视角,以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的离奇失踪为线索,将中美混血家庭看似和睦温馨氛围之下,实则成员矛盾冲突重重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以父亲詹姆斯的心路历程最曲折,其人生遭遇也最为心酸。本文将着重分析小说中父亲詹姆斯这一典型,从家庭、社会以及文化角度分析人物悲剧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很难用一个确切的词去定义詹姆斯·李这个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又非常偏执的典型亚裔美国人的缩影。在和玛丽莲组成的家庭中,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个严谨、可靠、自身极其优秀却又内敛、沉闷的形象。平日里,他不苟言笑,好像一台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回到家中,又树立起严肃的父亲形象,让孩子们不敢接近。工作和生活中的谦虚、平易近人是他的一贯形象。对于詹姆斯而言,融入到美国、融合到白人的交际圈子是他前半生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就这样,在挣扎与纠结之中,他慢慢地远离了挚爱的妻子和孩子,将自己包裹在恍若无人的孤岛。
  詹姆斯出生于美国,他的父母是迁徙到美国、没有户口的黑户。由于父母从事体力劳动,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好。詹姆斯小的时候,日子是十分艰难的。家境的贫寒、异于常人的外表,让年幼的詹姆斯心中种下了自卑的种子。尽管他出生于美国,也自诩美国人的身份,但除了他自己,很少有人会认同这一想法。于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这颗极度不自信的种子使他形成了敏感多疑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物悲剧的发生。他拼命学习,在入学考试中取得了很高的分數,但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得到他想要的那种群体归属感。每当他走进班级,其他的同学会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有时也会好奇地问:“你的眼睛和头发为什么是黑色的?”每每这时,他的脸会一下子红透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在没有得到想要的群体归属感之后,年幼的詹姆斯会将这一切的“不合群”归结到父母身上。在对抗无果的前提下,詹姆斯开始厌恶自己的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他开始厌恶父母,甚至在公共场合躲避父母。从此,他身上一切和血脉相关的因素都成了他憎恨的存在,甚至于他自己。在家中,他变得沉默寡言,不与父母沟通,甚至拒绝使用汉语,以这样的方式来对抗来自整个白人群体的排斥。而詹姆斯的父母由于疲于生活的奔波,只是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了詹姆斯的学习上,而忽略了他内心的感受,导致詹姆斯心中这颗自卑的种子肆意生长,最后詹姆斯成为一个白人至上主义的牺牲品。
  成长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詹姆斯在性格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严重偏差的重要原因。自卑、逃避使得他在人生的选择上出现了一次次违心之举,也间接性地造成了整个家庭的悲剧。
  二、社会原因
  上个世纪的美国,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的事件层出不穷。黄皮肤、黑皮肤是社会敏感人群,这意味着肤色歧视、白人至上主义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其他人群的正常社交活动。一旦受到了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排斥,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抗或者对自我产生怀疑、极度不自信。在这个不友善且不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像詹姆斯这样的亚裔美国人会认为自己就是美国人,但是对于美国社会来说,黄皮肤、黑皮肤的人不属于他们的主流群体。
  詹姆斯沉默少语,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生活的社交之中,这不仅有他个人的原因,而且周围的大环境具有强大的排他性。这是大部分在美国或者是异国生活过的人可以体会到的一点。在日常的社交生活中,詹姆斯总是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白人。二女儿莉迪亚失踪多日,他打电话向警方求助,但是面对警察冷淡态度,他没有选择据理力争,而是以一种过分谦虚的态度,几乎恳求的语气与白人进行沟通、交流。而对待在年轻时期主动向他表明心意的妻子,詹姆斯则有一种侥幸心理。对他来说,接受一个优秀的白人女孩的表白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好像他拥有的一切都是偷来的、不是真实存在的,也许在某一天,他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消失不见。这也就导致后来玛丽莲不辞而别时,詹姆斯表现出了看似冷漠、实则绝望的情绪。与他而言,妻子的离开是一件预料之内的事情,好像这是一份本就不属于他的感情。对待妻子的不辞而别,他甚至都不敢求救于警察,生怕自己的窘境被外人知晓,从而破坏他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除了一遍遍地与妻子进行电话沟通,他选择了自我封闭,完全忽略了作为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孩子放任不管,使得孩子受到了恶劣的影响。大儿子内斯自此逃避和父亲的沟通,二女儿莉迪亚选择用自己的人生作为筹码,以换取父亲和母亲的和谐以及对自己的关爱,一家人的相处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家庭的悲剧。
  三、文化原因
  文化冲突一直以来都是跨族裔家庭中存在的一个难以磨合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詹姆斯的家庭也不能逃脱这个问题。虽然詹姆斯出生在美国,也自诩自己是典型的美国人做派,但在内心深处,他不能否认东方血脉对他产生的影响。如果说对妻子玛丽莲的爱是詹姆斯基于对白人爱慕的回馈,那么对于亚裔助教老师的爱慕则是他发自内心的欣赏和慰藉。正如文中所说:“虽然很久没有刻意学习和使用中文,但是对于詹姆斯来说,汉语以及一切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存在,总是扎根于他的内心深处,在最脆弱的时候能够得以慰藉。”不管詹姆斯是否承认,白人至上主义并非他的心之所向,而只是一种用来进行伪装、借以更好地融入白人社会的一个筹码罢了,所以詹姆斯作为一个华裔,却选择在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西部历史。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沟通是一个良好的解决差异和矛盾的途径。不过,对于詹姆斯这样的亚裔来说,他的身份是矛盾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他讲着流利的英语,行为举止、思想观念完全西方化;对于西方人来说,詹姆斯具有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等这一系列东方人的特质,很难将其划分到白种人的范畴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家庭、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无声告白》中詹姆斯这一人物的悲剧结局。一个家庭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家庭成员的个人悲剧造成的。而一个悲剧人物绝不是凭空出现的,大多是在童年或是人生其他阶段经历了一些负面的事情。可以说,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
  (辽宁大学)
  作者简介:王好(1998-),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其他文献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自开播以来口碑便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家庭类型电视剧中具有“独特性”的代表作品。这部“低成本”制作的电视剧,其内容、结构等方面于“普遍中见特殊”,以和谐作为核心出发点,构建人物关系网络,推进故事发展,能够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到独特的和谐美。  2020年9月6日,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以“高收视率,多话题点,强讨论度”的成绩单于湖南卫视圆满收官。该剧也成为本年度第三部进入“国产爆款
期刊
《严密监视的列车》是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创作的一篇经典中篇小说,展示了捷克小镇平凡又奇特的生活,内涵极其丰厚。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既保存了小说的幽默风格,又将小说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演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是文学作品外在表现形式,又与文本存在互文关系,本文将主要从互文性角度阐述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包括电影与原著文本的互文,电影与社会政治的互文。  一、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概述  
期刊
伊朗新电影立足本土文化,追求真实与质朴,坚持人本精神,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国际影坛中拥有了一席之位。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角度探索伊朗新电影的美学特征,阐释伊朗新电影的创作风格。  一、伊朗电影的发展历程  电影最早出现在伊朗是20世纪初,早期的伊朗电影以神话改编为主。20世纪60年代,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伊朗青年学成归来,为伊朗电影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主张走入伊朗普通人的生活,制作具有强烈社会
期刊
建筑作为一种意象在电影中已经脱离实际功用意义,而成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本文以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主要建筑空间——乔家大院为例,从乔家大院布局结构的各个部分的介绍到电影中建筑意象多层次的表现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和审美意义来分析建筑意象在电影意境中的建构。  建筑作为传递民族精神和傳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电影中便成为叙事的语言符号和场景空间。建筑在电影叙事中不仅仅担任场景搭建,在镜头语言下
期刊
随着电影艺术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惊悚片受到人们的欢迎。惊悚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与艾德加·艾伦坡的短篇故事有相似也有不同。历来,人们习惯把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很少有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从叙事角度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对艾伦坡短篇故事和美国现代惊悚片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艾伦坡短篇故事和美国现代惊悚片的相似处与不同处,并分析了艾伦坡短篇故事和现代惊悚片
期刊
众所周知,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会影响该时期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从而形成不同时期特有的文化潮流与文学流派,产生许多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又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甚至推动了社会潮流和大众心理的变化。这种社会现实和文学作品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双向的,即积极的社会现实产生了积极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推动着社会的积极发展,反之亦然,所以我们
期刊
《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流传至今的著名文学作品,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也是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吉尔伽美什》讲述的是国王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事迹,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此外,吉尔伽美什的朋友恩启都之死对他的自然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基础,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阐释《吉尔伽美什》,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早
期刊
李斯特是19世紀浪漫主义时期极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和交响音乐,同时也创作出大量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本文以李斯特的歌曲《流浪者的夜歌》为研究对象,从旋律与伴奏、和声、曲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一、李斯特与艺术歌曲  (一)李斯特的艺术歌曲  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1811年,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
期刊
《时时刻刻》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创作的关于意识流作家及其著作《达洛维夫人》的一本实验性小说。坎宁安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将三个处于不同时代的女性置于同一时间维度,反映了女性所面临的不同的生存困境。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框架,对《时时刻刻》中的劳拉·布朗进行分析,揭示她从被自我束缚,到本我归位,再到追求超我的蜕化过程。  一、《时时刻刻》的介绍  《时时刻刻》是迈克尔·坎宁安创作的小说,
期刊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她的小说《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从一名使女的视角讲述未来世界。《使女的故事》这篇小说从景观空间、权力空间与社会空间三个视角来阐释空间内涵,揭示了环境污染、生育力下降、性别歧视等问题,批判了当权者企图用灭绝人性的方式拯救人类的罪行。  一、空间批评理论概述  空间批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后现代思潮的产物,是在现代文学和地理学理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