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建设的历史借鉴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duoy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改进文风的要求,这是党在文风建设上的重大举措。文风问题,表面看是形式上的问题,实际上它更是一个立场问题、方法问题、内涵问题。文风建设也不是只在写文章时才涉及,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英语中也有“文章映出作者”(the writing mirrors the writer)的说法。所以,文风建设最终体现为人的建设,通过改文风,来转换我们思想的立足点,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文风建设主要是一种手段,其旨归在于人的建设。那么,什么样的文风才是好的文风,才于人的建设有益呢?毛泽东发表于上世纪40年代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可谓文风优良的典范之作,其经验至今仍能给我们提供可贵的历史借鉴。
  好的文风在价值立场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导向。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当前的文艺问题最根本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人民的问题,一个是如何为的问题。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是文章科学立论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社会科学问题要想抓住根本,就必须找到问题的实质,找到历史和时代的本质。那么这个历史与时代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智慧绝伦的杰出天才,还是那几千几万的所谓社会精英?都不是。历史与时代真正的精华是人民群众,真正的本质也在于他们。所以人们才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导向,实际上就是坚持唯物史观。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我们才会向下看。就当今世界发展状况来看,即便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社会,也都有各自的民间疾苦。看不到民间疾苦,就只能说明你看得还不够“向下”,还不够深入。我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导向,就是要有“向下看”的精神和勇气。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警告过人们,如果现在不主动“向下看(look down)”,就会在有朝一日被动地“向下看”。对于文章写作来说,“向下看”能使我们找到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找到需要培育和关怀的真正对象,这样的文章才是有根的,是紧紧抓住脚下的泥土的,是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的。这样的深植大地的文章,是为人民代言的,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敢言,才有责任与担当,才能做到“不虚美,不隐恶”。可以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导向是好文风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好的文风始终坚持以充分的调查研究作为写作的必要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几分调查说几分话,占有几分材料写几分文章,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中得出结论,这是好文风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品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夕,毛泽东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通过写信、个别交谈、集体谈话等方式,征求了艾青、刘白羽、李伯钊、丁玲、萧军、欧阳山、周文、周扬、何其芳、周立波等几十位诗人、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意见,让他们帮助搜集材料,提供有关文艺的意见和建议。对其中有些诗人、作家,毛泽东还多次同他们或通信或谈话沟通思想、交流看法。同时,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宣传部代部长凯丰等也分别找作家谈话,汇集文艺工作者意见。实际上,延安文艺座谈会,不是领导讲话或大家学习的报告会,而是一个研讨会、调研会,毛泽东的讲话分两个部分,会开始时讲了一部分,只是提几个问题作为引言,然后听取大家讨论,研究大家意见,最后会议结束时才有了作为结论的那部分讲话。座谈会举行过三次全体会议,有几十位党内外作家发言。可见,只有这样充分的调研准备,写出的文章才会实,才会真正做到“其文真,其事核”。《讲话》鲜明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如果没有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是不可想象的。毛泽东指出:“是否重视调查研究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可以说,是否重视调查研究也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大问题,是文章能否做到“实”的关键所在。
  好的文风始终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坚持有的放矢,坚持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是《讲话》带给我们的一个基本启示。《讲话》的写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缘起于当时延安文艺界出现的一些问题,那时来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大多还没有真正完成从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转化。他们的思想感情还需要一个改造过程,还需要一个与根据地军民相结合的过程。随着抗日战争困难时期的到来,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中的一些人所具有的思想弱点和问题,就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胡乔木把这些问题主要概括为五个,即“暴露黑暗”问题,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问题,学习马列主义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问题,“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问题,文艺工作者的团结问题。《讲话》在对“为人民”这个根本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阐述的基础上,对座谈会之前和座谈会期间延安文艺界反映出来的思想观点以及“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等的缺点”,一一给予分析和辩驳,从而确立起新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与延安文艺界具体实际状况相结合的范本,成就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一部经典之作。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克服主观主义的必由之路,而所有的坏文风、假大空的文风都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因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坚持有的放矢,坚持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通向好文风的根本途径,这也是为中国共产党上世纪40年代整顿文风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好的文风还应始终坚持运用辩证思维。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端正文风的基本方法。毛泽东的整篇讲话,可以说处处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曾明确地指出过这一点。比如,毛泽东在《讲话》中讲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既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同时又讲文艺创作应当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讲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既讲“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又讲“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讲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既讲从群众中来,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问题,又讲到群众中去,发挥文艺作品教育人民的作用;讲文艺批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关系,既讲阶级社会中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又讲“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这些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必然是最少片面性和最少偏见的观点,必然会呈现出一种具有科学精神的文风。我们常说,好的文章要有思想性,坚持运用辩证思维,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较高的思想性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献中,曾引用一副对子以“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为喻批评主观主义者“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当前的某些不良文风来说,以这副对子为他们画像也是恰如其分的。时代在前进,只有紧紧握住脚下的泥土,秉持科学精神,以精炼的语言把道理说准、说实、说深、说透,文章才能直立不倒,富有生机,充满活力。这或许就是毛泽东的《讲话》在文风建设方面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与借鉴。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5月1日,本文系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集体创作,由马建辉执笔)
其他文献
西汉建国之初,高帝刘邦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地方上郡国交错、局面复杂。为了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监管,汉文帝时便派官员巡视各地,号称“刺御史”,简称“刺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派遣一名刺史,监督地方官员与郡国宗藩。刺史由中央直接选派,驻节州郡,专管“监察官吏风纪,体察地方民情民意”等事务。刺史制度的设立,使地方的官员在施政行为及个人作风上都有所顾忌和收敛,地方
期刊
清代在监察机构的设置上基本沿袭明制,其间稍加改动,将监察御史增为十五道,主管监察地方官员、各省刑名,以及在京诸司等。此时的御史制度较之前代,其职能已有弱化,作用也稍显逊色,但作为传统中国监察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吏的廉洁尽职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将中国的台湾割让给日本。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内忧外患、千疮百
期刊
刺史制度历经两汉,至东汉末年已逐渐失去了中央监察地方的职能。隋代设监察御史取而代之。御史制度发展到明代,形成了一个新的高峰。中央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统辖十三道监察御史共百余人,他们主管纠察内外百官,负责察访地方舆情,与六科给事中合称言官,在明代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监察御史作为皇帝的“耳目之臣”,如要胜任就须“耳聪目明”,练就明察明断的本领。  永乐时期的监察御史郑辰,进士出身,既有明察秋毫
期刊
本期封面图为清代画家王翚《康熙南巡图》局部,描绘康熙第二次南巡的情景。清康熙皇帝从监国战略需要出发,为了更好地治理黄、淮等流域水患,整饬吏治和收抚民心,先后六次南巡。南巡时,为避免给各地带来额外开支,所用费用基本由朝廷承担,“不许分毫派取民间”。  帝王亲自到各地进行视察,是古代巡视督查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汉代,完备于盛唐,强化于明清,
期刊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重要形式之一。由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不定期派遣监察官巡察地方的巡视制度是中国几千年监察制度史上极具特色的一部分。虽然它是建立在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基础上,为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抛开它的阶级基础和服务对象,巡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对惩恶除奸、监察百官、惩罚儆戒、反腐肃贪和吏治清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萌芽于夏商周,形成于秦汉
期刊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①,鄱阳席上作。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③。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释】  ① 次韵:步韵,唱和诗词时依据原作的韵及用韵次序进行诗词创作的方式。 贺方回:即贺铸,宋代著名词人,号庆湖遗老
期刊
超级面额钞票是恶性通货膨胀及其灾难性后果的见证,这是屡见不鲜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官员有的时候也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而其带来的恶果一点也不比货币的通货膨胀逊色。  让我们把镜头转回1889年2月20日(光绪十五年),这一天,刚刚成军的北洋海军上下一片喜气,原来是朝廷正式批准了从副将到守备之间的82名北洋海军军官的任命。我们熟知的邓世昌邓大人也在这欢庆的人群之中。那么邓大人这次究竟担任了什么职
期刊
我常常被人问及:“得了ALS病(编者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后,你感觉如何?”我的答案是:没什么感觉。我努力地尽可能去正常生活,不去考虑自己的处境,不去懊丧被疾病所剥夺的一切,其实疾病并没能剥夺多少。  得知自己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时,我十分震惊。小时候,我的运动协调能力一直不太好。我不擅长球类运动,我的字迹让老师们非常绝望。也许由于这个原因,我不太喜欢体育运动。但我17岁进入牛津大学时,事情好像有了
期刊
汉大赦,大司农河南孟光于众中责费祎曰①:“夫赦者,偏枯之物②,非明世所宜有也。衰敝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何有旦夕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祎但顾谢,踧踖而已③。  初,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④。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⑤,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⑥,岁岁赦宥
期刊
包拯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十一月至庆历六年(1046)春季,担当监察御史一职。这期间,他提出了许多整顿国家行政秩序的建议,勇于揭露贪官污吏的违法行为。兹据《包拯集编年校补》(黄山书社1989年版)、《宋史·包拯传》等史料,将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期间的业绩择要介绍如下:  敢于叫停皇帝钦定的工程项目  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京都汴梁城(今河南开封)的朝阳门外,有一座宏伟的道观——上清宫,是朝廷花费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