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改的大环境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数学的心脏,没有心脏也就没有数学的生命。1976年在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25位数学家共同提出了27个数学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
青少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一些新事物都会感到新奇。因此不但要给他们以“提问题”的权利、机会和环境,更要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学习,对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此做一点探讨。
一、提供适宜课堂的环境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孩子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创设质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充分暴露于课堂,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这样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先做了这样一个游戏:一个学生藏到讲台后面,任意举起一只手,猜猜这是他的哪只手?笔者能马上就猜出了学生举的是哪只手。几次下来,教室里“炸”开了锅:“为什么老师一下子就猜出来?”“里面肯定藏了什么秘密。”“我们能不能根据他的大拇指来判断”?“能不能看着自己的手来判断?”……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疑问,形成悬念。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有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二、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学生们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一个共同学习者和学习伙伴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共同研究者,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心理轻松自由,从而把自己心中的问题“倾吐”出来。同时,教师应该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能提出问题是多么勇敢的行为,让孩子质疑困难的勇气、自信心和兴趣得到增强,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课堂上,一旦学生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编出口诀后,教师问:“口诀‘二九十八’中的18是怎么来的?”“‘三九二十七’中的27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四九三十六’中的36是怎么来的?”“‘六九五十四’中的54是怎么来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从而增大提问的胆量。
三、留下思考空间引导学会质疑
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笔者在教学“10”的认识时,出示了一条数轴:先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巩固数的顺序,在学生顺利填出所空数字后,提出问题:“2的前边是几?”学生们作出了回答。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你们能结合这条数轴,试着提一个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们的小手齐刷刷的举了起来。“4的前面是几?”“9的后面是几?”……他们一个个照着样子说了起来。这时有个学生换了一个问法:“5的前面都有谁?”这一问不要紧,那些刚刚放下的小手又举了起来“7的后面都有谁?”“6的前面有几个数字,后面又有几个数字?”……看着孩子们那带劲的样子,耐心聆听,并积极调动全体学生对伙伴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提问,慢慢地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比1小的数是几?”“比9大的数是几?”“比4大比7小的数是几?”“数轴上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他们之间相差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是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比从右边数第二个数字少几?”……就这样,学生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孩子们在相互启发下,积极提取着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问题可谓层出不穷。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便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青少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一些新事物都会感到新奇。因此不但要给他们以“提问题”的权利、机会和环境,更要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学习,对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此做一点探讨。
一、提供适宜课堂的环境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孩子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创设质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充分暴露于课堂,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这样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先做了这样一个游戏:一个学生藏到讲台后面,任意举起一只手,猜猜这是他的哪只手?笔者能马上就猜出了学生举的是哪只手。几次下来,教室里“炸”开了锅:“为什么老师一下子就猜出来?”“里面肯定藏了什么秘密。”“我们能不能根据他的大拇指来判断”?“能不能看着自己的手来判断?”……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疑问,形成悬念。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有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二、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学生们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一个共同学习者和学习伙伴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共同研究者,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心理轻松自由,从而把自己心中的问题“倾吐”出来。同时,教师应该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能提出问题是多么勇敢的行为,让孩子质疑困难的勇气、自信心和兴趣得到增强,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课堂上,一旦学生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编出口诀后,教师问:“口诀‘二九十八’中的18是怎么来的?”“‘三九二十七’中的27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四九三十六’中的36是怎么来的?”“‘六九五十四’中的54是怎么来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从而增大提问的胆量。
三、留下思考空间引导学会质疑
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笔者在教学“10”的认识时,出示了一条数轴:先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巩固数的顺序,在学生顺利填出所空数字后,提出问题:“2的前边是几?”学生们作出了回答。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你们能结合这条数轴,试着提一个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们的小手齐刷刷的举了起来。“4的前面是几?”“9的后面是几?”……他们一个个照着样子说了起来。这时有个学生换了一个问法:“5的前面都有谁?”这一问不要紧,那些刚刚放下的小手又举了起来“7的后面都有谁?”“6的前面有几个数字,后面又有几个数字?”……看着孩子们那带劲的样子,耐心聆听,并积极调动全体学生对伙伴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提问,慢慢地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比1小的数是几?”“比9大的数是几?”“比4大比7小的数是几?”“数轴上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他们之间相差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是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比从右边数第二个数字少几?”……就这样,学生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孩子们在相互启发下,积极提取着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问题可谓层出不穷。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便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