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再现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8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译论与美学的关系是密切而持久的,并拥有源远流长的哲学渊源。本文以莎士比亚《I Am Afraid》网络版英译本为例,探讨翻译美学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文章指出,翻译美学思想基于理性的动态的交往——翻译语言转换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关涉的各要素,以折射出翻译美学的语用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多维价值,透视翻译美学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歌翻译,语言转换
  一、翻译美学简介
  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才只有两百多年。1750 年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以美学(Aesthetics)为名,出版了他的美学着作,并用这个术语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感性的科学。本书被看作是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标志。在中国,尽管美学思想历史也很久远,千百年来门类派别也很多,但却一直没有美学这样的学科,美学这门学科,还是从西方美学传入中国的。典型的中国传统译论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人学、文学、美学、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而形成的翻译理论,其发展可归结为:佛经序翻译理论、正名论翻译理论、哲学化理论、文艺学理论(王宏印,2003:220-221)。中国译论从理论命题到方法论都与哲学–美学紧密相连(刘宓庆,2005:59)。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提出了翻译“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译论,而且“美”与“信”、“文”与“质”的统一协调始终贯穿于中国美学译论的主流。此外中国传统译论还呈现出其他美学命题,而中国传统译论发展到目前,可以说已经进入晚期(王宏印,2003:227)。
  面对蕴涵浓厚美学思想,我们如何将其运用于诗歌翻译呢?本文以莎士比亚《I Am Afraid》网络版英译本为例,探讨翻译美学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二、诗歌翻译分析
  诗歌翻译的难点在意境的再现。意境本身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态,但这种抽象的形态,却能够表达出诗歌的本质甚至灵魂。
  诗歌不应只属于一个国度而应该属于更广阔的国度;译者有权帮助诗歌跨越语言的障碍,以实现全人类共同欣赏之目的。简而言之,文本的翻译过程绝不仅是其所承载的源文化的接受过程,它更是一个对目标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因此,诗歌在翻译中可能失掉一些具有源文化特质的元素;但另一方面翻译则会在目标语中产生巨大的力量,而目标文化系统的需求是这种力量的源泉,译者高超的技艺则是产生这种力量的有力保障。具体而言,译者需要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积极调动思维和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再现原诗本身在音、形、意三方面的美感。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能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和美的享受。
  意美指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语言背后的语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的意境美。形美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 音美指节奏和韵律,人们总是将诗与歌联系起来,认为诗歌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诗即是歌,歌既是诗。音、形、意“三美”并非鼎足三分。在三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主张首先考虑保存原诗的意美,其次保存音美,再次是形美。 音美最难传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所以要翻译好诗歌,译者首先应关注原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注意原诗意境的把握。
  三、以莎士比亚《I Am Afraid》网络版英译本为例分析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再现
  从美学的观点来分析,诗歌的意境实为一种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在分析的时候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译者的观点必须要符合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情景。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意境则是诗人主观思想和客观环境互相作用的产物。只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兼顾,才能准确地表现出原诗的意境。下面以莎士比亚《I Am Afraid》网络版英译本为例分析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再现。
  【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译一(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
  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
  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
  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
  而我却为此烦忧。
  译二(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译三(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译四(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译五(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
  叫奴如何心付伊。
  译六(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
  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
  却傍佳木趁荫涼。
  霜风清和更初霁,
  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
  尤恐流年拆鸳鸯。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浩瀚灿烂的宇宙,便奇迹般的出现了美丽的生命。众神观看这奇妙的世界,无意中发现,人,早已贵为万物之尊,吸收了日月之精华,汲取众神的智慧。众神无语,而他们的沉默则成就了人类的语言。于是,英语、法语、日语……各种语言如音符花雨般缤纷飞扬。而在这些璀璨无比的人类智慧结晶中,最美丽动人的,无疑便是那最奇特最源远流长的汉语了。
  汉语之美,是夜空中那一片冰月,清淡而艳丽。当它被古人创造之时起,它便函命中注定要伴随着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它象天上的月,在一边观看历史的轮回,岁月的变迁。因为汉语之美,才令多少文人墨客写下彪炳千秋的文章名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悲凉,无论翻译成什么语言,也无法达到个中的那份沦桑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种闺房幽怨,大概汉语最为得意的妩媚吧?!“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如此宏伟的气势,哪种语言不是望尘莫及?!
  汉语之美,是汪洋国那一掬清水,透明而沉重。它里面有一种叫作“历史”的水分子,太重太重了。字里行间,中国人的血泪无时无刻不在浮现。当屈原在汩罗江边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忧虑便化作一粒粒沉重的汉语,被屈原写在《离骚》上;当曹雪芹在悼红轩中阅数十载,“刻”下《红楼梦》时,谁的灵魂不被汉语震撼,谁的心灵不在颤动?我之所以用“刻”,是因为这么沉重的汉语已经令“写”字无所承受了。
  汉语之美,是群山中的珠穆朗玛,稳重而脱俗。所有的故事可以胡编乱造,所有的情节可以轻描淡写,所有的图案都可以东拼西凑,唯有汉语,它是真实的,厚重的,完整的,它无法用别的语言代替。它的美,在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中殷红。它方方正正,成为人们做人的标准。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到至死不屈服的刘胡兰,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切的一切,如同古老的情歌,被一串汉语轻轻拔动。汉语,稳稳重重地教出一拔又一拔稳稳重重的人。它同时还令迁客骚人们心胸广阔,超凡脱俗,不信?请看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请看那“不与培缕为类”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柳宗元,请看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汉语的动人旋律、感人的韵味,岂是我一支小小的笔所能描述的?
  夜阑人静,独守一隅,指尖轻轻划过泛黄的纸页,洁白的思绪便展开了天使般的翅膀,在汉语中方块字里飞翔。此时,仅需一杯清茶,伴着书香流入心田,就可以领略到汉语的无穷魅力。
  汉语之美,先把人引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界,尔后,又把人领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界,最后又把人带入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汉语都给予了人们永恒的美感,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为它如痴如醉如狂。
  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汉语的四声构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了一种音乐的特征。同时,汉语基本上是单音节而英语是重音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英语中约有1200个音节,有重音,但没有四声。由于语音的特性,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利用发音的特点形成的语言游戏很难英汉互译。
  歌的译文中整齐的字词可以给整篇诗文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并且也可以从听觉上反映出原诗所表达的韵律。汉语中传统的韵律诗每一行都有固定的字数,使读者一目了然。然而在英语当中,尽管诗行当中音步或音节的数量可以保持一致,单词的数量却很难保持相同。因此,对于译者来说,控制词语的数量就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中国人特别重视均衡美, 这一审美心理在语言中的反映是汉语很讲求音节的均衡对称。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 盈字艺术随处可见。然而,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遣词造句习惯不同, 因此,如何在英语诗歌汉译时选择合适的词, 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众所周知, 汉语的叠字远多于英语的叠字,直接叠字翻译情况毕竟有限,大部分的汉语叠字在英语中是找不出相对的叠字的。英语中如果大量运用叠字,反而会视为内容空虚、冗余累赘, 此时, 可以从语义对等的角度对源语叠字的翻译进行阐析。语义对等是指在译文的句法和语义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再现原文作者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所表达的确切含义, 因此译者应从多方面考虑叠字的词义, 选择与英语对应的汉语词汇。
  具体分析而言,姑且先不论本首诗歌翻译中的忠实与否,这首诗的几个汉译本都从不同角度淋漓再现了原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英语文化的实证本质增强了英语对逻辑的重视。因此英文句子和句子之间,乃至句子内部都强调衔接和粘连。汉语所依托的文化是一种感悟,彻悟,乃至顿悟的文化,汉语语言的表达自然承袭这种属性。 汉语重意境而非逻辑。和梵文相似,汉语几乎可以在时空交错中构架文章。只要读者和作者深层理念一致,思维和情感的传达在汉语中大可使用朦胧婉约线描之手法。作者更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驰骋,引经据典,观万古于须臾。集四海于咫尺。上言“秋水共长天一色”下文突然“孤鹜与落霞齐飞”。汉语思维的跳跃和概念的非界定性和概念外延的转化,可谓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翻译带有很大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因此我们所说的才主要指实实在在的能力或功力,并不是指“天才”。康德对艺术家“才”有过一段论述,认为“才”是主体的自然本性,是“大自然给他(审美主体)的心灵能力”。 因此,一个译者必须有美学修养,一个成功的译作必然带有美学因素。作为审美主体之一的译者应当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美学情操。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5]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6]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赵鹏(1979~ ),男,河南济源人,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其他文献
幸福是人生活的主题,是“好“生活的主旋律,幸福是人身处于美好生命之中并伴有积极情感体验的一种生存状态。心系幸福、感受幸福是人生活的一大主题,任何健全的教育活动必须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宏愿。我们如何打造让学生感到幸福的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幸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幸福。物质层面重大需求的满足,能带来幸福感。比如说一个学生取得
期刊
孔子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即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故教育应该以德为本!而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现在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培养的关注度也不断在提高,同时也反应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德育首位”的指導思想,做到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应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读书又育人,培养学
期刊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  一、自由
期刊
摘 要:“东施效颦”沦为千古笑柄,告诫着人们:不要机械照搬,盲目模仿,势必弄巧成拙。可是,东施勇敢地追求美好,并勇于实践,何错之有?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东施效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成长途径。只有敢效敢仿,向名师大家看齐,取其精华,做到仿中有变 ,仿中有创新,才能真正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关键词:东施效颦;敢于模仿;敢于实践;仿中有变;仿中有创新  《庄子·天运》为后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施是春秋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中职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探究,总结出将典型工作任务纳入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设计和完成工作任务做为教学的突破口,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中职课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大力
期刊
摘 要: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作为民族地区的初中体育教师,我们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快乐教学对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尊重学生、自我展示、激发兴趣、合理休息四个方面谈谈对体育课堂的快乐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体育;快乐教学;思考  一、快乐教学法的含义  从本质上说,“快乐教学”其实是一种“寓教于乐”,这已经
期刊
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要走出高付出、低效率的现状,倡导有效性学习课堂的新理念。本文从分析影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从而为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策略研究。希望本文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和解
期刊
摘 要: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呢,什么样的老师才受学生欢迎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索这些问题。我以为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与学生主动性;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改善教学气氛等。这样的课堂就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为现代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在历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念可以对历史教学进行有效评价。
期刊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从教多年来,我任教的是低年级学生,实践中我认识到: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阶段、生活阶段、形成人格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基础打得好与坏,将对学生的全面成长乃至他的一生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少不了“情”字地体验,作为语文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情”的体验。  关键词:以情动人;以情教人;创设情境;体悟自然  现在社会的青少年缺少一种奋进的激情,被现实社会同化的很严重,思想超前成熟。心浮躁缺少文化的沉淀。语文教学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特别是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需要从“情”方面进行教学。那么,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几个方面:  一、以情动人  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