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港政策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自由港政策,正是香港一百多年来,
  从一个渔村逐步发展为世界贸易、金融中心的重要秘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29日挂牌成立, 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有人形容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如同在上海再造一个“小香港”。
  香港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典范,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2013年1月10日发表的联合报告显示,香港连续第19年位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榜首。坚持自由港政策,正是香港一百多年来,从一个渔村逐步发展为世界贸易、金融中心的重要秘诀。
  自由主义催生自由港
  早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前的1841年6月7日,英国侵略军上校义律就单方面地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不向英国政府支付任何款项”。此时的“自由港”,与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港”含义有所差异,指的主要是向英国的各个企业开放,而不是被相当于当时的“国企”的皇家特许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在香港建设自由港的尝试,与经济自由主义当时在英国本土的兴盛密切相关。
  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的信念在英国政坛上如日中天。当时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执世界工业技术之牛耳,倡导乃至强迫别国遵行自由贸易的原则,对英国的经济利益非常有利。无论是托利党(保守党的前身)还是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的政客们,都近乎宗教般狂热地信奉自由贸易原则。他们相当真诚地认为,自由贸易将造福所有国家,带来普遍繁荣,还能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消弭争端和战争。英国工业资本家当时对与中国贸易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希望每个中国家庭都能穿上兰开夏生产的衬衫。因此,英国把香港作为自由贸易理念的一块“试验田”。1843年6月3日,英国殖民地部文件中记载了英国殖民地部常任次官詹姆斯·斯蒂芬爵士的主张:“香港必须实行其他英国殖民地闻所未闻的做法……(香港的)法规和条例……在很多方面应该服从超出其制订者预料的迫切需要”。
  此后,港英当局虽然很快开始在香港征收各类赋税,但香港向全世界商船开放(与英国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除外)的自由港地位长期维持,只有日本占领时期(1941年-1945年)曾经中断。香港因此发展为世界最重要的转口贸易港。
  巧妙应对美国对新中国的禁运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中,英国是北约的创始会员国,美国的铁杆盟友。但是,在美国政策危及香港自由港地位时,英国表面上配合美国政策,实质上却在最大程度的维护香港的自由贸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大多转口香港,西方的贸易禁运使得转口贸易大大减少。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西方对新中国进行贸易禁运。禁运政策是对香港自由港地位的严重破坏,当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由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实行的战略物资禁运,二是美国自己实行的禁止一切对华贸易的全面禁运。
  据英国学者弗兰克·韦尔什的《香港史》记载,为了实施禁运,美国派出一批检查人员到美国驻香港领事馆,以确保不让任何来自“红色中国”的产品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美国的“自由土地”。为了让美国的禁运检查官员满意,英属香港殖民地当局不得不证明出口货物的“意识形态纯洁性”。虾或许是在英属香港管辖的水域捕获的,但是这种甲壳动物擅长游泳, 它出生在哪里,是在哪里生长的呢?谁也无法判断它们是不是从“共产主义的广东”渗透到“自由世界”的。因此,由于无法找到明确的证据说明虾的来源,香港的虾被禁止向美国出口。鸭子的出口也面临同样的困难。鸭子很可能是在英属香港孵化、饲养和宰杀的,但难以保证鸭蛋不是从广东运来的。
  因此,港英当局表面上追随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禁运,实际上则对走私贸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粤港之间往来的商人就在爱国主义和利润的刺激下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此时,港英税务机关与走私者达成默契,避免冲突,分享利润。时任港督葛量洪后来在书中写道,走私者与税务官员常常约定,税务官员“在某一时刻……到甲处,这样走私者就可以在乙处附近蒙混过关”
  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为,英国并未忠实履行盟友义务,对新中国的禁运不够积极。他说,在禁运之下,中国仍然能够设法获得重要的军事物资,香港继续获得贸易利润证实了这一点。英国政府不得不反驳麦克阿瑟的指责。曾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审判纳粹战犯的英国首席检察官哈特利·肖克罗斯爵士称,查获的唯一的违禁物品是一架照相机,很难说有什么战略意义,共产党中国从英属香港进口的军事物资的数量几乎为零。肖克罗斯进一步反驳说,虽然香港对华贸易大幅度下降,日本对华贸易额的月平均值却从1950年年初到年末上升了5倍之多,而日本就在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盟总”的管治之下,暗指给新中国提供物资的其实就是美国,让麦克阿瑟哑口无言。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有所缓和,英国趁机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与中国建立代办级的外交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香港的饮用水和农副产品主要依赖中国内地供应,内地与香港之间贸易额迅猛增长,香港成为真正的全方位开放的自由港。
  与宗主国施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自由港政策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嵌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整个经济体制之中。二战后的欧洲经济政策一度普遍左倾,要求政府加强管制,促进社会福利。而港英当局则坚持小政府、低管制,不惜消极对待英国的指令。1958年5月23日,在听取工党议员桑顿的报告后,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决议“获悉(香港)的工作环境如此恶劣,深感不安和忧虑,认为必须改善这种状况”。而当时香港舆论大多认为,这是英国纺织业面临来自香港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而想出来的借口。因此,港英当局并没有按照英国的要求增进福利,1963年英国下院辩论中,香港工厂工人的悲惨处境再次受到关注,港英当局仍然我行我素。到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已经完全独立于英国。
  2006年,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弗里德曼在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网站上发表文章称,尽管英国的经济制度曾颇具社会主义色彩,但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却实行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英国人郭伯伟(John Cowperthwaite)。郭伯伟于1945年被派往香港从事财经工作,并在1961-71年期间主政香港的财政司。郭伯伟支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出了名的,他甚至拒绝收集经济统计数据,担心这会给政府官员以增加干预的借口。他的继任者夏鼎基(Philip Haddon-Cave)提出了“积极不干预”一说,用以描述郭伯伟的做法。这种经济自由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是个非常贫穷的小岛,人均收入仅为英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时,香港的人均收入已同英国基本持平,英国在同期也经历了高速的增长。
  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在回归之后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自由港地位,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征收关税”,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保障货物、无形财产和资本的流动自由”。
其他文献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  众所周知,这是于坚名篇《尚义街六号》的开头。白衣飘飘的年代,让老吴一举成名,现代诗歌的版图上,从此有了一点细小的标识:尚义街六号。在中国,在云南,在昆明。  可尚义街六号的屋主老吴本人,却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总在路上。  最近正重温2001年上海文艺版的《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作者吴文光。其实里面的文字,大都在《书城》杂志
期刊
几百年前的墨西哥阿兹特克王朝,祭司们喜欢一种叫做Theobroma的饮料,由辣椒、番椒、香料、树汁和可可豆混合制作。这种带有强烈的巫药色彩的饮料具有提神醒脑强心催情等多种神奇的功效,被称为“众神的饮料”。  不需要巫师级别的草药知识,具备基本常识的现代人看到辣椒、香料、可可这个成分表,就能猜到“众神的饮料”的效力,以及让人敬畏的口感。1528年,这种饮料被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带回欧洲,其远古文明的
期刊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参加完同学聚会,回到家,陆苒哭了一场。  “吃饭时,环境乱糟糟的,没有那么伤感。回到家,安静下来,打开微信,看张宁哭得稀里哗啦的,我的眼泪也开始哗哗地流。”  比她哭得更早,她最好的朋友孙青在开车前往聚会地点的路上,打开微信,“听到这一段,然后就不行了。”  那是一场11人在北京的聚会,最后成为千山万水之外48人的微信直播聚会。  那一天,包括陆苒、孙青在内的北京同学打算聚会,石
期刊
《中国周刊》:在民族文化采风的路上,您已经走了17年,有人称您是“中国走访56个民族第一人”,您怎么看这一定位,您给自己的定位又是怎样的?  施晓亮:“第一人”这样的称谓过誉了,我不希望被刻意拔高。我觉得我只是在扮演一个“唤醒者”的角色。  中国发展到今天,经济实力上去了,不差钱,也不缺少商业模式,但是缺少对自己家底的认知,缺少底气,缺少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其实我们的民族文化何其丰富、灿烂,值
期刊
电影《白日焰火》上映后,有人提到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回想起来,似乎确有几分相似,倒也可以细数一二。不过我经常认为,书评也罢,影评也罢,说到底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臆测,我们了解作品的程度,或许只如盲人摸象。  两部作品都是以推理为线索推动情节,一个执着于谜底的侦探贯穿始终。从角色上看,都有一个冷艳隐忍的女人,且明显与身处的环境有出离感。  《白夜行》中雪穗美丽动人、修养出众,“低头抬眼的表情蕴
期刊
听过一些来旅游的朋友如此抱怨:“云南人咋这么懒哦?进店买个东西,她理都不理你。”我笑,不理就对了,不理才是云南人。  来了云南,我第一次见识上午9点才开始扫街的清洁工,第一次知道农贸市场中午要休息。小区附近的菜市,12点以后进去,菜摊上统一盖着白色塑料布,摊主或不知所踪,或歪在椅子上微张着嘴打呼噜。那种惬意自在,买不到菜的人非但生不起气,还有点抱歉——原来是下班时间啊?对不起,打扰了!  我家门外
期刊
寇建平:毋庸置疑,在燕郊的北京人基本都有“燕郊式艰辛”,但是住燕郊的人都有一股精气神,就是我要奋斗。每天这样跑,心理上有一种在路上的奋斗感,这种艰辛,你们如何看?  谭桥英:我觉得我在北京应该算是咱们这里头最辛苦的,做电商本来就很辛苦,加班到十一点这样的情况是常有的。十一点的时候没有拼车也打不到出租车,会觉得自己太不容易了,真的太不容易了。然后比如说在打雷又下雨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女同志来说这种
期刊
光明茶馆在拉萨,意味着响当当的老字号。可青年旅舍多人间里一声响亮的吆喝,“去老光明喝茶”,却内有乾坤:因为有两个光明茶馆,藏医院路上的“光明港琼”和钦古巷里的“光明商店餐馆”。我们所谓的“老光明”,特指后者。  得容许时间和经验累积些许傲慢、刁难或炫耀,总之分出泾渭:我是老资格,你是新来的。具体到“老光明”,手握攻略和指南的新来者大抵被马路边上显眼的“光明港琼”迅速招安,老资格们却不紧不慢走到藏医
期刊
最近几年,由于高三学生高考比率下降、考上大学后弃学者的出现、农村子弟考上重点大学人数减少、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等种种现象,“读书无用论”第三次登场。  现代社会,还有“读书无用”的论调发出,实为文明的耻辱。  可谬论显形前,往往以真理的面目出现,且也经历过实践的检验。  第一次“读书无用论”发生在“文革”时期,但1950年代之后,就已经开始造势。那个时代,政治正确排位第一,知识不但奉陪末座,反而可能招
期刊
1950年代初,部分中小学生无法升学。官方解释说,不读书也可大有作为,文化技术固然重要,但“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劳动态度。”这为日后的第一次“读书无用论”的出笼,或多或少起到了铺垫作用。  毛主席让我们的孩子念书,你们为什么不让?  政府说要扫盲,我的孩子正想上学,政府又不许了。  为什么盖那么多办公室、宿舍、礼堂,不盖教室?  过去说大学毕业就失业,现在可好,高小毕业就失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