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陆忆敏诗歌的色泽、物象与魔幻气息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y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忆敏的诗每看一次,就感叹一次她的古典和清逸。几乎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面,读她的诗是一种享受。仿佛观看那些风格内敛而清新的情绪片[1],感受画面中怀旧的阳光,微泛着黄的人与物,触摸脆而卷的页缘、磨旧的质地,品味影像中复古的色调、柔软的物象以及那浪漫的魔幻气息。
  已有不少评论将陆忆敏经典化,强化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比如,崔卫平称她为“文明的女儿”,“结晶式的人物”,余夏云评其为“能对传统和现代做出有效综合和革新”。而我愿意绕开这一焦点,从诗歌文字所给予我最为直接的观感去品味她的诗歌。用直觉去读诗,就是用裸露的肌肤,触碰诗之雨的温度与质地;用开敞的听觉,凝神诗之水的音律与神韵。
  陆忆敏的诗有种直觉的色彩感受,复古的色调让古典焕发出迷人的光泽。“血红的建筑/我为你远来/我为你而宽怀”,在《避暑山庄的红色建筑》中,用“血红”一词开篇你不得不惊艳。你知道,“血红”不同于一般的艳红,是喑哑、带有底蕴的红,不那么夺目具有侵占性,低调但惊心。这种“红”是到过悬崖以后的沉淀,是从死亡回归之后的云淡风清。“血红”一词描绘了全诗一个高贵的眉目。接着,诗在“高墙”“青石板”“水井”“被榆木封死的门洞”“古风”“陈旧的荒冢”中铺展开。这些意象为诗罩上了一层沙质般、古老腐朽的青灰色。最后一节,“楼壁上的红粉”“黄粉”“白色骷髅封印”完成了一首诗歌的色彩书写。你可以想象一抹低低述说的血红,辅以几点粉、几笔黄,晕染在水井、青石板等场景的写意上,恰到好处的留白,构成了一副具有景深、旷远的画面。在另一首我喜欢的《老屋》中,这种直观的色彩感受也较为突出。诗歌开篇四行,用“旧时的楼门”、“幽秘之界”、“历年梦中显露凶险”勾画出一副褪色、发旧的画面,充满了悬疑片的惊悚感。第二节首句“当我戴着漂亮的软帽从远处归来”,“漂亮的软帽”这一意象用现时性瞬间将第一节中旧忆的陈久感一扫而光,“从远处归来”也让读者跟随陆忆敏拉开了与旧忆的距离,刷新了阅读的感受。尤其是“漂亮的软帽”这一打眼的意象,让人去想象“软帽”是什么颜色,是罗兰,碧青?我愿意将它设想为橘红,这颜色为幽暗的记忆,注入了新鲜的亮色。也正因此,后面“芳香的记忆”、“厄运”、“自杀者”、“昏暗悠长的走廊”等意象,才让这首诗作成为一篇色调丰富的立体作品。《墨马》一诗中,“鬃须飘飘”“徐疾风扬”“悠然骗来”“山水迹近隐隐”“清氛宜人”等几个词构成了一幅中国水墨画,洒脱飘逸的笔触与留白,造就了旷远而清渺的感受。还有《周庄》古典的色调,《街道朝阳的那面》亮与暗的色彩拼接等,陆忆敏的色彩逻辑撮合起了时间的前身与今世,同时暗合了被评论家、诗人们所推崇备至的对传统和古典的继承与延伸。
  陆忆敏诗中的物象,营造出了温情、敏感、节制的场景氛围。“多雨的冬季”、“柔情”、“精辟的物语”、昏黄的灯光、陈旧的墙壁、冰湿的地面(《教孩子们伟大的诗》),等待丝线被风力折断的纸鹞、渴望在花园奔跑的孩子(《可以死去就死去》),悄立海边的孤岸,失落了的饰品,餐具,和灰状的食物,使人年轻的心愿(《漆黑的午夜》),为折断的小草唱耀眼的情歌《我在街上轻声叫嚷出一个诗句》……这些物象是日常世俗、细碎的,带有女性的阴性气质,虽然普拉斯、翟永明们的诗中多少同样会有类似物象,但与她们那种呐喊、狂热、歇斯底不同,陆忆敏营造出了节制、纤细、敏感的场景机理,透彻出宽容、接纳、温柔的气场氛围。这些物象,仿佛就是诗中长出的灵动而温润的眼睛,在诗中静静地注视着你,观察你,仿佛你天生生就一株纤细的花萼,托出娇柔美好的花。在《教孩子们伟大的诗》这首诗后面,有一行标注:原来最后一行“在我的记忆深处”,一作“在我体质极端衰弱的时候”。我感觉后种表达会好一些,更贴近柔软的表达。
  陆忆敏诗中的古典气息已是不争,但我发现她的作品中还有现代性这一重要特征,她许多诗作都充满了童话的烂漫与魔幻气息。
  他似乎已经两寸了
  每天晌晚要在你的胸上乱走一气
  爬上一条手臂,紧接着
  爬上另一条
  我们用手臂搭一个天棚
  让他在下面嬉戏
  这几天 正是这几天
  有人密谋我们的孩子
  《出梅入夏》暗示着陆忆敏某种清醒的辨识意识,这都通过了一种漫画式的表达妊娠在一个梦境中。《温柔地死在本城》对现实的抽离,对死亡高贵、温顺的审美,使诗中画面就是一幅极致唯美、梦幻的水彩画。
  白羽的鸽子打扮成喜鹊飞近晒台
  黑羽的妆成乌鸦也随后而至
  它们用细细的绳索套住了我的身体
  衔住两头编队操演传开一片笑嚷
  就在阅读之间,画面长出翅膀扑飞过来,衔起我的发丝我的思绪在空中飞舞着。这是一种接纳式的死亡方式,与普拉斯、翟永明对抗、抵御式的死亡多么不一样。而正是这种包容,使陆忆敏的诗歌笼上瓷质的光泽。
  在姓名上你默默地睡
  猫和小孩子爬上窗格
  在你的小屋里乱飞
  唱啊——唱啊——唱啊
  把大部分精灵都召唤出来
  《在姓名上》描绘了一个清香扑人的少女,如小鹿乱撞一般的心事,多么美丽。完全是陆忆敏那不按理出牌的想象力,使诗歌有了童诗的质地,从而“通过那些细微的美貌或教导,实现一种暴力化的结果”[2]。《死亡是一种球形糖果》中,涂得橙黄的天空,陈味的汤,圆满而幸福的球形糖果;《上弦的人》被摄入奇境的蓝眼睛观望受限的人们,《钥匙在人群中繁殖》那枚人群中开启某种秘密的钥匙;《上弦的树》中,在神秘而幽暗的中心抽取智慧的树,都显示了陆忆敏灵动的机敏与柔情,俏皮的幽默感,宛如孩子柔软的“诡辩”充满天真且魔幻气息。
  在陆忆敏短暂的书写期间,中期的系列诗作是陆忆敏异于前期古典元素之外,探寻现代表达的一种尝试,而往后的诗作则显得缺少汁感,不那么丰盈与灵机一动了。一种干巴巴的理性秩序感潜藏于内。不过,依旧是享受的,任何花开一季都值得珍重。况且她的诗留给我们如此生动而难忘的影像。尽管陆忆敏已不写诗许久了,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她永远是那个与诗歌纠葛的动人女子。
  注 释
  (1)情绪片:拍摄入当下的情感、心境或是瞬间的感动的照片。
  (2)陆忆敏:《出梅入夏》,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版。
其他文献
对生命的歌咏和叹息是古今中外诗歌不朽的主题,现代诗人则通过现代汉语特殊的组合方式,依靠成熟的表现艺术将自我的生命体验,化为充满诗意的话语,展现出现代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沉思。  曾有学者认为姚风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情怀”,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老的喟叹(熊辉《知识分子情怀的诗性言说》,《诗林》2005年6期),由此细读其作品《苍老》也似有相同情致。在这首短诗中,姚风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着手,以
期刊
现代人身处纷繁芜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其严重物化的结果,常常使人的主体迷失。当世界被视为获取利益的媒介,它便成为被征服的对象,人的自我中心和无边的欲望导致焦虑,甚至恐惧。世界分裂,必然造就无根的民众、无根的精神世界,以至终有一日万物弃你而去,人成为根本的孤独者。而孤独,几乎成为了现代人的本质存在。这孤独有别于萨特所谓的“他人即是地狱”,而是源自每个人的内心,好似只要有光,每个人都会有身体投下的一个影子
期刊
扑面的素朴与美  也有小眼黄花的一份  更让后来的我外来的你  立马就能融入  一方山水的大自在  和小清新,在这儿  老天高姿态  草木无拘束  石头暗地里倔强已久  这些从容的静物  常驻历史的房前屋后  围绕,呵护,源远的传奇  恒温的发生,以及  潺潺的溪流:一以贯之  滋润过披荆斩棘的队伍  与世无争的它,仍在映现  仍在陪伴,先行者留下的灯盏  常绿的画卷。现在  涓然之声不断  让归
期刊
2016年,是新诗百岁大寿。  我国新诗的滥觞当推于1916年。胡适说:“在1916年7月底8月初,我就决定不再写旧诗词,而专门用活的语言文字来写白话诗了”(见唐德刚注《胡适口述自传》)。于是,就有了他的《尝试集》,成了新诗的开山之作。  百年开创,筚路蓝缕,经几代新诗人前赴后继的艰难探索,使新诗的容量、技巧及味道都发生了有别于古诗的变化,成了“代有文学”的一代诗体,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新诗作品,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吉狄马加:彝族,著名诗人、作家、书法家。1961年生于四川大凉山。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长、中国诗歌协会顾问。是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诗人,已在中国出版诗文集近二十种,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或地区出版发行。多次荣获中国国家文学奖和国际文学组织机
期刊
你从深夜走来,在古老的马灯下  用烽火写下天与地的情书  把夜的深处收进眼里。你不说话  安静得像失去语言的人  路过田间阡陌,行走在你的骨骼上  抓住里远走的风  爱抚累累伤痕。你不会喊疼  你说,来自于河山回归到尘土  点燃一截草烟。夜就明亮了  昨夜我安眠于你的体内,并做了个梦  一个老农颤巍巍地推开木门,你笑容可掬  几朵纤弱的格桑花在秋风里明亮  在苟坝,遇见一场花开  路过清冽冽的芬芳
期刊
诗人张枣在接受黄灿然的采访时,谈到过一个令人醍醐灌顶的看法,他说写诗有点像悟禅:一开始,词是词,物是物,两者区隔无缘,互不相认;后来发展成词就是物,物就是词,写诗演变为一套纯粹的语言操作;到了第三阶段,词和物再次分开,从表面上看,这仿佛又回到了初始状态,但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洗礼,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此时的主体达到某种空以纳物的状态,无偏私、不挑剔地对待事物和环境,内心充满激情、理解和爱。诗人超越
期刊
一、“草根性诗歌”概念的提出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诗创作呈现众声喧哗的多元态势,而1999年的盘峰论战及其后续争辩,更是促成了所谓“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严重分野,加之下半身诗歌、网络诗歌、打工诗潮、中间代诗群、新红颜写作等所引发的一系列争吵,使得诗坛纷纷嚷嚷、热闹非凡。面对这种局面,评论界、学术界表现出悲观与乐观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悲观者看来,如此混乱的局面表明新诗已经失去昔日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傅天虹:祖籍安徽,1947年生于南京。南京师院毕业,香港广大学院文学士、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文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  还在襁褓中父母就去了台湾,由南京的外婆抚养成人。80年代初移居香港,促成两岸诗人在北京首度会面,首开两岸诗界沟通之先河;1987年在犁青、洛夫、路羽、张默参与并资助下创办《当代诗坛》杂志;1991年客居澳门,
期刊
播州,春秋战国时为鼈国地,秦统一六国后以鼈国地置鼈县,迄今已逾2000多年。土著先民们世代繁衍栖居于此,创造出经久不衰的地域文化。  播州最早的文学作品,系公元前150年前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卒舍人注释的《尔雅注》,词赋作家盛览创作的《列锦赋》、《合组歌》。舍人和盛览是辉耀史册的学者和文学家。东汉末年,牂牁人尹珍在西夷著书立说,播撒文化的种子,是“蛮荒之地”最早的文化导师。  唐末时,杨端因平播有功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