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而言,严格、合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上的弊端越来越多的凸显,这已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式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的阻碍,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未能很好地呈现出来。因此,改革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传统模式,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事务管理理念陈旧,重“管理”轻“服务”
受“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传统观念影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长期以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为重心,政治性较强,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突出,个性越来越明显,但很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未能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冲破陈旧思想的禁锢,仍沿用传统刻板的管理观念,管理制度严苛,管理手段强硬,理性主义多,人文关怀少,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压制学生个性,力图让所有学生“步调一致”,教条式说教,忽略学生内心情感需求,难以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抱怨与不满,同时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事务管理层级较多,结构复杂,沟通不畅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党政共管、条块结合的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在校党委领导下,按照“学校——院系”两个层级来设置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在学校这一层级,一般由一位副书记(副校长)具体分管学生事务,下设事务中心和办公室,如学工部(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具体负责学生事务工作。在院(系)层面,一般明确一名副书记具体负责学院学生工作,并设立辅导员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在学生管理业务上受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等校级职能部门的领导,在行政管理上接受院(系)领导。这种管理体制,层级较多,结构复杂,存在诸多弊端,如易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降低工作效率;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较少;辅导员面临“千针一线”的困局,事物繁多,解决问题多停留在表面,不够细致专业。
3.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强
近几年,我国高校在进行学生工作岗位的招聘时,对其学历的要求有所提升,但对其专业要求并不严格,很多入职人员不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因此,在实际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入职后,像辅导员这种一线工作者,常常需要处理来自多个部门的行政事务和学生事务,工作内容量大、面广,无法专心深入研究具体的学生工作,处理问题手段单一,从而导致整个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此外,由于队伍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一些人将此岗位当做一种过渡职业,队伍整体流动性较强,不利于这支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问题的对策
1.转变管理理念,强调“以生为本”
管理理念陈旧是阻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尽快转变管理理念,从以“社会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学生工作应紧紧围绕“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原则开展,让“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深入贯彻到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和具体的学生工作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不再要求学生一味地服从,而是重视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合理诉求,从而更好地做好育人工作。
2.改革管理体制,明确分工,协调合作
高校现有的学生事务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与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管理体系[3]。简化管理层级,将学生事务扁平化、建立一级管理体制。由学校副书记或副校长领导,下设多个职能中心,如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创业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学生社团中心等,这些职能中心分工明确,直接与学生对接,处理学生相关事务。辅导员归入各个职能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精进职业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更有效的帮助。
3.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高校可以适当提高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准入,聘用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从源头上提升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人员入职后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并鼓励队伍成员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此外,还应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并对学生干部进行专业的培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從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服务”。
4.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构建学生事务工作信息系统
目前高校各部门积极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但是存在分散不集中的問题。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学生事务工作的强大信息系统。例如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一个校级各部门、学院、老师和学生都能够访问的资源信息数据库,按照单位的组织层级,授予相应的权限,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各项事务性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管理、查询和分析,学生事务就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这样不仅可以让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减轻工作压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阳效.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问题及转变策略[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2):81-82.
[2]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3]张强、季卫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体系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2,(04):104-107
[4]孔蒙.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上的弊端越来越多的凸显,这已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式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的阻碍,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未能很好地呈现出来。因此,改革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传统模式,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事务管理理念陈旧,重“管理”轻“服务”
受“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传统观念影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长期以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为重心,政治性较强,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突出,个性越来越明显,但很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未能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冲破陈旧思想的禁锢,仍沿用传统刻板的管理观念,管理制度严苛,管理手段强硬,理性主义多,人文关怀少,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压制学生个性,力图让所有学生“步调一致”,教条式说教,忽略学生内心情感需求,难以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抱怨与不满,同时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事务管理层级较多,结构复杂,沟通不畅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党政共管、条块结合的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在校党委领导下,按照“学校——院系”两个层级来设置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在学校这一层级,一般由一位副书记(副校长)具体分管学生事务,下设事务中心和办公室,如学工部(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具体负责学生事务工作。在院(系)层面,一般明确一名副书记具体负责学院学生工作,并设立辅导员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在学生管理业务上受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等校级职能部门的领导,在行政管理上接受院(系)领导。这种管理体制,层级较多,结构复杂,存在诸多弊端,如易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降低工作效率;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较少;辅导员面临“千针一线”的困局,事物繁多,解决问题多停留在表面,不够细致专业。
3.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强
近几年,我国高校在进行学生工作岗位的招聘时,对其学历的要求有所提升,但对其专业要求并不严格,很多入职人员不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因此,在实际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入职后,像辅导员这种一线工作者,常常需要处理来自多个部门的行政事务和学生事务,工作内容量大、面广,无法专心深入研究具体的学生工作,处理问题手段单一,从而导致整个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此外,由于队伍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一些人将此岗位当做一种过渡职业,队伍整体流动性较强,不利于这支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问题的对策
1.转变管理理念,强调“以生为本”
管理理念陈旧是阻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尽快转变管理理念,从以“社会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学生工作应紧紧围绕“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原则开展,让“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深入贯彻到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和具体的学生工作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不再要求学生一味地服从,而是重视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合理诉求,从而更好地做好育人工作。
2.改革管理体制,明确分工,协调合作
高校现有的学生事务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与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管理体系[3]。简化管理层级,将学生事务扁平化、建立一级管理体制。由学校副书记或副校长领导,下设多个职能中心,如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创业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学生社团中心等,这些职能中心分工明确,直接与学生对接,处理学生相关事务。辅导员归入各个职能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精进职业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更有效的帮助。
3.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高校可以适当提高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准入,聘用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从源头上提升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人员入职后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并鼓励队伍成员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此外,还应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并对学生干部进行专业的培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從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服务”。
4.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构建学生事务工作信息系统
目前高校各部门积极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但是存在分散不集中的問题。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学生事务工作的强大信息系统。例如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一个校级各部门、学院、老师和学生都能够访问的资源信息数据库,按照单位的组织层级,授予相应的权限,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各项事务性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管理、查询和分析,学生事务就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这样不仅可以让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减轻工作压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阳效.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问题及转变策略[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2):81-82.
[2]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3]张强、季卫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体系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2,(04):104-107
[4]孔蒙.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