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猴子竞食”引发的联想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猴子竞食”的实验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将猴子比成学生,食物的放置是呈现知识;食物的获取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三个不同房子的实验设计如同两类不同教学理念,第一个房子的猴子取食过于轻松没有悬念;第二个房子里猴子取食难度过高没有意义,在教学中都属于教学设计不合理而没有达到教学效果;从第三个房间的实验看,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笔者由此阐释新课改背景下师生角色的转变、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感悟高效课堂,领略课改魅力。
  关键词:新课改 主体 主导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高效课堂
  我曾在网上读到一段十分有趣的实验。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过一个实验:把六只猴子分成三组,每两只关在一间房子里,每间房子里放上同样的食物。第一间房子里,食物搁在地上;第二间房子里,食物悬挂在屋顶上;第三间房子里,食物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架子上。数日后发现,第一间房子里的猴子一死一伤,第二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全死了,第三间房子里两只猴子活蹦乱跳。
  摄像头记录显示:第一间房子里的猴子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常常互相撕咬扭打,结果一只被活活咬死,另一只遍体鳞伤。第二间房子里的猴子再三努力,终因食物放得太高,它们够不着而断粮饿死。第三间房子里的猴子先把底层的食物吃光了,再向上面架子继续取食。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跃着扑食。它们轮流垫底,每天都能获得足够的食物。
  学者们得出结论:猴子的生存与取食的难度有关。食物太容易得到,可能会产生哄抢,导致互相残杀;太难获得,超出取食能力,则等于没有食物;只有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取食方式,既可以满足取食的需求,又可以提升猴子的智慧和能力。
  当我读到这个实验结论时,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我称这一试验为“猴子竞食”。这里,把猴子比成学生,那么,食物的放置则是呈现知识;食物的获取则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三个不同房子的实验设计如同两类不同教学理念,第一个房子的猴子取食过于轻松没有悬念;第二个房子里猴子取食难度过高没有意义,在教学中都属于教学设计不合理而没有达到教学效果;从第三个房间的实验过程看,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三句不离本行”,我由此联想且体会颇深,力求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与教育界同行共享。
  一、从“猴子竞食”看师生角色转变
  通过有趣的“猴子竞食”实验,我突然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是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环节,而是实验前的试验品准备阶段。“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以“猴子竞食”的试验做形象阐释的话,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类似于准备猴子这个实验品的饲养员,面对实验对象,如何给他们“填充食物”是第一目标,即让他们吃得多、消化得好、养得健康,以最佳状态参加高考系最终目标。这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胃口和消化功能,不断茁壮成长,蓄积能量。诚然,如此日积月累的“喂食”和“取食”必定也有所得——教师尽责,学生适应高考,取得高分而金榜题名也是可能的。但是,高分低能的教学思路早被新课改的思潮拍在了沙滩上。
  回顾第三个房间猴子取食的过程:猴子先从底层开始,再向上面架子继续取食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获取过程;要吃到最高层的食物,需要猴子之间相互协作,获取足够食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这种设置下应该是顺理成章,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努力,使得猴子取食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我合理联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是使其“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变死学为乐学好学,才能达到“猴子活蹦乱跳”的教学效果。底层的食物是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上面架子上的食物要获取,则要求有更高的技能和水平,且需要一定的动力。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跃扑食,这是学习中学生间的协作和探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不难看出,第三个房子里“猴子竞食”过程,不仅是一个获取食物的过程,更是一个增强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强调猴子自身的体验与提高,发挥了猴子自身的聪明和才智。同样道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内外因角度讲,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外因,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则从前边所说的“饲养员”的身份,转化为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从“饲养员”到“学者”的转变,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设计者,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并不断开发课程。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演员”转变成“导演”。这种转变,是不是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并没有滑向教学中心的边沿。相反,教师需要做更多工作,思考更多问题,能力也需要更大的提升。
  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让“猴子”找到更多“食物”
  请注意:在这里,我说的是猴子“找到食物”,不是第一个房间里的“抢食物”,也不是第二个房间里放置太高根本无法拿到的食物,而是第三个房间里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架子上的食物。“食物不同层次的摆放”将是教学上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创设学习环境、整合教学目标、构建互动课堂、转变学习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等等,就如同试验中第三个房子食物的放置,看似平常却独具匠心。   首先,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环境的外延很广泛,应该包括教师自身、基本教材、学生基础和教学媒体,同时,也应增加情境创设、教学协作、与资源共享等。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环节的顺利进行。环境的设置中我们要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强调学生的自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又学会举一反三,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其次,教学实施的环节就是构建互动课堂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一名教师坚守的阵地,是教师职责所在的体现,是一位教师成名的基石。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四十分钟将是教师厚积薄发的环节,是一个教师为之奋斗所有职业生涯、不懈追求的历程。在实施过程中,不乏教师简单明了的点拨,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有不厌其烦的答疑,更有学生感性或理性的发言;有超越预定目标之外的欣喜,有即时即兴的合理互动,有意犹未尽的合理想象,还有鼓励与探索等等。教学中交往的气息、平等的对话、和谐的师生体验等让师生共享。“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一线教师孜孜不倦地不懈追求,持之以恒地伏案备课,所要展示的也不过是这四十分钟凝聚的智慧与创新。
  再次,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学习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中,其中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猴子“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轮流垫底、跳跃着扑食”的这种协作,散发着青春朝气,充满着智慧,更能体现出学生间的友爱与和谐。我们倡导校园文化,注重“师生共同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共享与发展吗?我想: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所“捕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重难点,更是生活中的谦让、礼仪与合作。
  最后,我们反思教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关怀学生的成长,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在反思中希望能够再次形成获取知识的动力,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教师也应在反思中更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开诚布公地、平心静气其相互评价。评价带给师生的友情的表示,是彼此帮助的信息,是相互关怀的人文情怀。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统一起来,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评价中不断延展。四十分钟的课堂一晃而过,但这节课带给师生的是学习上的启迪,方法上的指导,精彩的点拨和师生意犹未尽的享受。
  “猴子竞食”的实验,让我深受启发,一堂好课之所以出彩,引人入胜,就在于其教学设计的巧妙和教学实施的合理。新视角、新角度的选材,匠心独具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合理实施,必将成就四十分钟的高效课堂。一线教师尝试着去做,无论对自己、对学生,还是对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都应该是有所裨益的。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知不足而后进,才能领略改革的艰辛与重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精锋.新课改对教师发展的要求[J].教书育人,2005(4).
  [2]廖冲绪.教师角色发展新探——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徐莹.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6).
  [4]周新意,王全钰.浅谈新课程下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5]赵继社,周转宁.把学生挡“人”看——谈新课改下的学生主体地位[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摘要:绘画中的整合,就是对所拥有的素材进行筛选,有进有退,有取有舍,最终达到突出明确主题思想的效果。就油画家而言,就是要对不同造型、不同明度、不同颜色和不同内容的素材进行识别与选择,吸取与调配,让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画面更有说服力,更有视觉冲击力,创造出美妙的视觉图像。  关键词:整合 构思 取舍  在绘画过程中,要对不同造型、不同明度、不同颜色、不同内容的素材进行识别与选择,吸取与调配,让它
期刊
摘 要:对人的存在进行本源性还原,揭示人作为价值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内涵,在伦理学的框架内,探索人的在自由意志和幸福生活之间的内在同一。以此为入口进行道德教育,实现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坚持。  关键词:个体;德性的实现;道德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40  DOI:10.16657/j.cnki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期,也处于实践能力最强的阶段。他们除了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积极参与以及组建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类社团,把自己所学所感实践于社团活动之中。这不仅有利于丰富社团形式,还能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受到教育,从而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是值得提倡的。  关键词:社团活动;专业社团;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
期刊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向青年学生普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大责任。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之所以会产生职业倦怠,与教学观念的保守密切相关。如果高校能从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有利教学的环境,帮助思政课教师完成从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将会改善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最终达到缓解乃至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最终使我国的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关键词: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ESP课程兴起,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没有一套完整的教材评估理论框架。本文针对学生求职当中对英语的需求,就正在使用的ESP课程教材,进行了使用前和使用中评价,旨在评估教材对学生求职英语和英语综合能力方面的提高。  关键词:教材 ESP 评估 求职英语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各行各业,包括教育行业在内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04年8月出版发
期刊
摘要: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全新的发展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发展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团结的特殊重任。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所以,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以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论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
期刊
摘要:学习习惯与学习效率及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关键的。本文结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从倾听、独立、应用和合作等四个方面的良好习惯来探讨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习惯 两极分化  在课外闲余之际,教师们(尤其是数学教师)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学生。诸如:“
期刊
摘要:质子和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主体,所以,质子和中子也是组成物质的主体。质子和中子中:质子是由带正电的核心和带负电性的表面组成,同样,中子也是由带正电性的核心和带负电性的表面所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正、负电子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正负电子的结构和组成中:正电子是由极小的带负电的核心和外面带正电场的外层组成。负电子则是由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心和外面带负电场的外层所组成。即在正、负电子的结构和组成中,也是按核
期刊
摘要:我在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教育的智慧》后深有感触,现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 培育 个性成长  “‘素质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直接而深刻的阐明了自己对教育理想、理念及核心价值的认识,也是为人师所必须拥有的“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为我们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年轻教师正确树立教育理想理念点亮了一
期刊
汉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很独特的一种,它由图形、符号演变而来,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探索,特别是名家的不断创造,使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还是一种书法艺术。潇洒清秀的王体,法度严整的欧体,端庄雄伟的颜体,骨力遒劲的柳体……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来说,写好汉字是一门必修课。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了实现“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课程目标,我们积极参与了重点课题“诵读、写字、育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