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教法,作文教学也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偏向: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博取高分,过于注重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情感在作文里的应有作用。
作文是学生实现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载体,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往往缺乏情感积累,不善于感悟、表达情感。《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关注情感在作文中的作用,“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重视情感的感悟、积累与表达。
一、阅读经典作品,感悟文中情感
“没有阅读就不能成就写作”。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体验与修养,从而提升写作的品位与能力。古往今来,有几位名家大家不是博览诗书,读出作品中至真至善的情与义,并与自己的思想情感产生强烈对比或共鸣,经过反思提炼从而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写出一篇篇感人肺腑、动情动人的传世佳作。
我们学生往往不善于从经典阅读中感悟提升情感,自然就影响他们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所以,我们先要从阅读经典人手,感悟经典作品中的情感,理解作家们是如何表达惰感的。
语文教科书中编入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我们理应借助这些载体。通过大量而深入的阅读,学生自然而准确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升对作品情感的体验。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可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背影》叙述了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琐事,语言朴素,也没有特别精致的构思,而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父子情——深沉的父爱和儿子对父亲真切的思念;台湾作家黄飞的《甜甜的泥土》,通过一个离异母亲给不在身边的儿子送奶糖的小故事,上演了一场感情大戏,寓伟大的母爱于平凡的小事之中。情节简单真实,叙事朴实自然,却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关键还是一个“情”字。抓住这个“情”字,精心设计,即时点拨,学生自然产生感性认识。学生一旦在情感上有所触动,能用心体会感悟,自然会产生感受、生成情感。我们如能长期坚持有效地引导,学生不仅会感悟,更会真正懂得文章好坏要看有没有作者真实情感的注入,而写作的技巧往往不是主要的。
二、品味生活源泉,积累生活情感
文学作品是一种创作,创作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和积累生活,积累生活琐事片段,积累对生洁的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带着一颗善感的心,带着一份真诚的情,带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生活,品味生活。你挑灯夜战、奋笔疾书时,不经意间发现桌上多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你不能觉得理所当然而无动于衷,要懂得其中浸润着浓浓的亲情;你内心烦闷、心情沮丧时,朋友的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劝慰,你不能以为微不足道而不以为然,要懂得其中蕴含的深深的友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真情,品尝到生活中时时有真心,一旦情感被唤醒被触动,必将呼之欲出,一篇篇充满生气和情感的佳作便应然而生。试想,韩愈如果没有经历怀才不遇的窘境,怎么会有“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无奈与嘲讽?杜甫如果没有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怎么能写出感情色彩浓厚的《三吏》、《三别》?高尔基如果没有经历俄国革命的洗礼,怎么能激情满怀地喊出“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豪言壮语?
当学生一篇篇有血有肉并饱含真情实感的作文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欣喜之余又油然而感:品味生活,积累情感,对写作显得多么重要。
三、拨动写作“情”弦,酝酿真情实感
情感积累还只是写作的铺垫,作文还要善于处理“文”和“情”的结合。对此,在指导学生酝酿作文内容时,应激发学生情感表达的欲望。
1.改变常规的作文指导要求
改变以往作文指导要求的刻板型为灵活型,如教师布置命题作文,但也允许学生自由命题;教师原则上提出了上交作文的时间,但也允许放宽时间,这就打开了某些束缚学生写作的枷锁,给予学生情感生发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因为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而需要一个准备与孕育的过程。又如,在评价作文方式上,可以是师批,也可以是自批;可以是师生面批,也可以是学生互批互评或交流点评。这样就改变以往固定不变的作文评价方式,只要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情感体验,是真情流露,都要给予自由时空,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孕育、表达真实情感的兴趣与热情。
2.教师的激情释放与感染
教师的写作素养与个人激情,可以影响感染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少语文老师在作文课堂上具备指点江山的讲解水平,却缺乏激扬支字的写作激情,他们不写或写不好下水作文。老师如果经常能与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习作,多写些下水作文,表达自己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情感,释放写作的激情,那么,学生很容易被感染,课堂上就可能泛起情感的波澜,学生就会“爱屋及乌”,激起写作热情,从而用心用情地写出感人的好文章。
3.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命题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唤起学生内心的生活积累与情感积累,并把它自然而真实地表达出来,就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和半命题,或让学生自由命题。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抒;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就需要抓住生活这块写作的沃土,情感的基地。如命题《童年》,因为学生都曾经拥有童年,人人有话可说,尽管经历不尽相同——有拥有幸福家庭而充满快乐的、有单亲家庭缺失母爱或父爱而让人心酸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可写的内容必然丰富多彩,可表的情感必然真切纷繁,真切体验和独特情感也必然情真意切。
半命题作文《我渴望____》,那就更是可以“百花齐放,各表一枝”了。“渴望”,是每个人生活主题曲中的重音,哪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没有溻望的东西?于是,我渴望自由、我渴望成长、我渴望亲情、我渴望友情……一段段真实的生活,一份份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他们在平日里所积累的生活素材与情感,自然倾泻而出。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作文时吐露内心的情感痛快酣畅,那么,离写好一篇理想的作文,应该已经不远了。
至于学生自由命题,不受作文内容的约束,自由选择生活中可写作的、蕴含情感的内容,就更有利于他们写真文,吐真情。
4.借助文本触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仿作
叶圣陶曾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当我们感叹于朱自清《春》的美好与勃发;沉浸于莫怀戚《散步》的浓浓亲情,悲痛于季羡林《幽径悲剧》对生命的无视,学生也许会感叹:我们也同样拥有自己的春天,也有和谐幸福的家庭,也看到被人任意践踏的生命……却写不出如此动人动情的文章。老师可以灵动生成当堂练习,引导学生仿照例文,挖掘自己生活中的类似内容写作。例如《散步》一文,“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通过这一细小的动作加上简单朴实的话语,我们深深地触摸到文字背后“奶奶”对孙儿的那份真挚的疼爱之情。我们酉以引导学生仿照细节写一段文字,让情感蕴涵于细节描写之中。
韩愈说:“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赋予作文以“文、道、情”的融合。
作文是学生实现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载体,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往往缺乏情感积累,不善于感悟、表达情感。《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关注情感在作文中的作用,“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重视情感的感悟、积累与表达。
一、阅读经典作品,感悟文中情感
“没有阅读就不能成就写作”。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体验与修养,从而提升写作的品位与能力。古往今来,有几位名家大家不是博览诗书,读出作品中至真至善的情与义,并与自己的思想情感产生强烈对比或共鸣,经过反思提炼从而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写出一篇篇感人肺腑、动情动人的传世佳作。
我们学生往往不善于从经典阅读中感悟提升情感,自然就影响他们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所以,我们先要从阅读经典人手,感悟经典作品中的情感,理解作家们是如何表达惰感的。
语文教科书中编入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我们理应借助这些载体。通过大量而深入的阅读,学生自然而准确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升对作品情感的体验。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可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背影》叙述了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琐事,语言朴素,也没有特别精致的构思,而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父子情——深沉的父爱和儿子对父亲真切的思念;台湾作家黄飞的《甜甜的泥土》,通过一个离异母亲给不在身边的儿子送奶糖的小故事,上演了一场感情大戏,寓伟大的母爱于平凡的小事之中。情节简单真实,叙事朴实自然,却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关键还是一个“情”字。抓住这个“情”字,精心设计,即时点拨,学生自然产生感性认识。学生一旦在情感上有所触动,能用心体会感悟,自然会产生感受、生成情感。我们如能长期坚持有效地引导,学生不仅会感悟,更会真正懂得文章好坏要看有没有作者真实情感的注入,而写作的技巧往往不是主要的。
二、品味生活源泉,积累生活情感
文学作品是一种创作,创作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和积累生活,积累生活琐事片段,积累对生洁的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带着一颗善感的心,带着一份真诚的情,带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生活,品味生活。你挑灯夜战、奋笔疾书时,不经意间发现桌上多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你不能觉得理所当然而无动于衷,要懂得其中浸润着浓浓的亲情;你内心烦闷、心情沮丧时,朋友的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劝慰,你不能以为微不足道而不以为然,要懂得其中蕴含的深深的友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真情,品尝到生活中时时有真心,一旦情感被唤醒被触动,必将呼之欲出,一篇篇充满生气和情感的佳作便应然而生。试想,韩愈如果没有经历怀才不遇的窘境,怎么会有“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无奈与嘲讽?杜甫如果没有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怎么能写出感情色彩浓厚的《三吏》、《三别》?高尔基如果没有经历俄国革命的洗礼,怎么能激情满怀地喊出“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豪言壮语?
当学生一篇篇有血有肉并饱含真情实感的作文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欣喜之余又油然而感:品味生活,积累情感,对写作显得多么重要。
三、拨动写作“情”弦,酝酿真情实感
情感积累还只是写作的铺垫,作文还要善于处理“文”和“情”的结合。对此,在指导学生酝酿作文内容时,应激发学生情感表达的欲望。
1.改变常规的作文指导要求
改变以往作文指导要求的刻板型为灵活型,如教师布置命题作文,但也允许学生自由命题;教师原则上提出了上交作文的时间,但也允许放宽时间,这就打开了某些束缚学生写作的枷锁,给予学生情感生发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因为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而需要一个准备与孕育的过程。又如,在评价作文方式上,可以是师批,也可以是自批;可以是师生面批,也可以是学生互批互评或交流点评。这样就改变以往固定不变的作文评价方式,只要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情感体验,是真情流露,都要给予自由时空,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孕育、表达真实情感的兴趣与热情。
2.教师的激情释放与感染
教师的写作素养与个人激情,可以影响感染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少语文老师在作文课堂上具备指点江山的讲解水平,却缺乏激扬支字的写作激情,他们不写或写不好下水作文。老师如果经常能与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习作,多写些下水作文,表达自己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情感,释放写作的激情,那么,学生很容易被感染,课堂上就可能泛起情感的波澜,学生就会“爱屋及乌”,激起写作热情,从而用心用情地写出感人的好文章。
3.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命题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唤起学生内心的生活积累与情感积累,并把它自然而真实地表达出来,就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和半命题,或让学生自由命题。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抒;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就需要抓住生活这块写作的沃土,情感的基地。如命题《童年》,因为学生都曾经拥有童年,人人有话可说,尽管经历不尽相同——有拥有幸福家庭而充满快乐的、有单亲家庭缺失母爱或父爱而让人心酸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可写的内容必然丰富多彩,可表的情感必然真切纷繁,真切体验和独特情感也必然情真意切。
半命题作文《我渴望____》,那就更是可以“百花齐放,各表一枝”了。“渴望”,是每个人生活主题曲中的重音,哪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没有溻望的东西?于是,我渴望自由、我渴望成长、我渴望亲情、我渴望友情……一段段真实的生活,一份份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他们在平日里所积累的生活素材与情感,自然倾泻而出。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作文时吐露内心的情感痛快酣畅,那么,离写好一篇理想的作文,应该已经不远了。
至于学生自由命题,不受作文内容的约束,自由选择生活中可写作的、蕴含情感的内容,就更有利于他们写真文,吐真情。
4.借助文本触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仿作
叶圣陶曾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当我们感叹于朱自清《春》的美好与勃发;沉浸于莫怀戚《散步》的浓浓亲情,悲痛于季羡林《幽径悲剧》对生命的无视,学生也许会感叹:我们也同样拥有自己的春天,也有和谐幸福的家庭,也看到被人任意践踏的生命……却写不出如此动人动情的文章。老师可以灵动生成当堂练习,引导学生仿照例文,挖掘自己生活中的类似内容写作。例如《散步》一文,“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通过这一细小的动作加上简单朴实的话语,我们深深地触摸到文字背后“奶奶”对孙儿的那份真挚的疼爱之情。我们酉以引导学生仿照细节写一段文字,让情感蕴涵于细节描写之中。
韩愈说:“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赋予作文以“文、道、情”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