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之星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inle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化学式CH4·8H2O),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可燃冰。
  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可燃冰外表上看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像一个个“笼子”,由若干水分子组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因其外观像冰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1m3的天然气水合物可以释放164m3的天然气。据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两倍。
  2.可燃冰的形成及分布
  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塊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温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能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气源。海底古生物遗骸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温度、压力及气——水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与水生成天然气水合物,分散于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自然界中的可燃冰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以分布的地理命名则分为“海域可燃冰”和“陆域可燃冰”。截至目前,全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发现的可燃冰矿点超过200多处。科学家的评价结果表明,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 000万km2,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 000年。中国可燃冰储量十分丰富。我国可燃冰的资源潜力约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可供中国使用200年。根据研究,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羌塘盆地和南海大陆坡及其深海。
  3.可燃冰的开发利用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战略性与危险性共同打造的“双刃剑”。鉴于可燃冰的广阔前景,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开展可燃冰研究,但截至目前仍面临多个难题。首先,因绝大部分可燃冰埋藏于海底,所以可燃冰开采难度十分巨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的预定目标。其次,可燃冰开采过程中风险因素较大。央视报道,据估算,全球海底可燃冰的甲烷总量大约是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 000倍,如果开采不慎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将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最后,可燃冰可采还面临高昂成本问题。有报告分析,当前中国南海可燃冰开采费用达200美元/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气达6元/立方米,而常规天然气本身开采只有不到1元/立方米,整整相差6倍。
  有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可燃冰的研究进度大概相当于30年前的页岩气研究情况,但考虑到气水合物的复杂性和链式环境影响,所以研究、开发进度会更加缓慢。目前为止,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5%,天然气则逼近40%。可以说,未来10~15年,将是中国能源安全挑战的关键时期。根据有关部门规划,可燃冰能源预计在2030年前后将推进至商业化阶段。▲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南京本地秦淮河作为案例,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鼓励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  关键词:乡土案例;应用;高中地理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将地球上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人类无时无刻地影响水循环,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极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地理实习教师课堂教学的剖析,发现其秉持的教学理念较先进、采用的教学方法较新颖,如导课、主干知识呈现、承转、例题设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体现出同样的教材,不一样的诠释与思考。  关键词:地理图表;导入承转;课堂练习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来我校实习。笔者被她形式新颖的内容呈现,简洁纯净、干脆利索的语言表达以及工整规范的备课笔记等教学素养深深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但是“灾害”就真正只有害吗?本文以气象灾害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归纳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方法,用区域差异思想审视世界海陆分布、审视地理工具的使用、审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陆地上不同尺度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提供思路。  关键词:区域差异思想;世界海陆分布;渗透  区域差异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1],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思想之一。“世界的海陆分布” 相关课程标准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借助“K学界”平台,将其链接到“谈天说地言人”公众号菜单栏,尝试由单一的课堂环境转向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多元教学环境,由此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精准化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K学界”平台;自主学习  一、“K学界”平台及其功能  1.“K学界”平台的内涵  “K学界”平台是一个兼有PC端和移动端(智能手机App)双重应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其在线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该平台秉承“
摘要: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史教学的要求,地理学史在教科书的分布、呈现方式、教育教学意义,地理学史的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学史;地理教科书;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是研究地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当地时间2013年5月29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再现“曼哈顿悬日”美景(图1)。曼哈顿悬日(Manhattanhenge)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出现的自然现象,由于曼哈顿街道大多呈棋盘式布局,在“曼哈顿悬日”出现时,曼哈顿每条特定朝向的街道都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下,时间长达15分钟。据此回答1~2题。  1.除5月29日外,日落时阳光洒满曼哈顿街道的壮观景象
支架式复习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复习方法,这里的支架类似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各级各类支架,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各支架间的关联图示,进而使其熟练掌握地理特征及成因的复习方法。支架式复习策略强调逐渐减少教师指导成分,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目标,将监控学习和探索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一、策略的提出依据  1.新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图”章节为例,结合近30年来地理教学大纲及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教材内容选取、组织、呈现等角度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教材的变化,并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教材内容选取;教材内容组织;教材内容呈现  一、 教材内容选取紧跟课标要求  1.丰富科学,突出活动教学  表1是不同时期地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地图”部分知识点的要求,1992年的教学大纲对每个知识要点进一步规定了具体要点
2012年秋季以来,福州市以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简称“新义标”)为依据,采用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本文所列举的教材案例均为人教版)开展教学活动。新义标对“课程性质”的修订,保留区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独特的特征,增加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本文简称“三性”)等特征。地理课程性质“五性”的变化,决定了学习评价、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一、内容分析:三个视角,统筹落实“新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