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运用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拟就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论述,并进而探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1 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因而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但是,形象思维又不同于感性认识,它并不只是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是能动地去表现客观对象,它包含了人们对于思维对象的基本观点和感情色彩,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但是,这种概括与逻辑思维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运用的工具是分析、判断和推理,其结果是形成概念、原理及其理论体系。而形象思维所运用的工具是色彩、线条和形状,其结果是形成典型化和概括化了的历史画面。因此,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不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都导源于感性认识并沿着不同方向提升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是用典型化了的历史形象去反映历史,后者是用其理论体系来揭示历史。
  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历史形象思维又不同于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形象思维。第一,后者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认识思维客体,并且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摄取创作素材;而前者只能间接地从各类文字材料、历史文物、考古遗迹和口头传述中去把握思维客体,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始终存在着时空上的间隔。第二,后者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其思维形象可以拼凑和塑造。如《水浒》中的李逵、《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等,这些文学形象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形象的概括、集中与融合,但却不一定需要有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依托。而前者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其思维形象不允许有任何虚构并力求与客观实际相一致,是历史形象的再造。当然,再造历史形象并不等于复原历史的全部过程和全部细节,这既不可能亦无必要。所谓再造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艺术加工”,在加工中有所取舍,有所概括,有所集中。但这是对历史真实的加工而不是虚构,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更形象、更生动、更深刻地再现历史。
  
  2 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本体。它只能被我们所认识却无法直接体知,只能被我们所理解却无法重复验证。这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与青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因此,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2.1 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当然,在教科书中,仍有不少内容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形象鲜明的材料。但毕竟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或略而不提。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应该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
  例如,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之事,教材中用了一定的篇幅进行介绍。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补充《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史实。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时,丝毫不顾及唐太宗的面子,与他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想要发作,又怕影响了自己“善于纳谏”的名声,因而只有强行忍住。回宫后,他大发脾气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他想杀谁?太宗说:“魏征总是当众侮辱我,叫我实在难以忍受!”皇后听后,回到内室换了一套朝服拜于堂前,太宗惊问何故,皇后道:“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魏征如此忠直,正说明陛下是明主,我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太宗听后,才转怒为乐。
  这段史实通过人物的对话,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魏征的忠厚刚直,长孙皇后的聪颖贤惠,唐太宗的明睿通达,都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2.2 形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
  例如,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可以感受到秦军严明整肃、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奋击万里、排山倒海的气势,由此而加深对秦始皇横扫六合、廓清宇内这段历史事实的理解。观看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吐蕃使者不卑不亢、矜持谦恭的神态和唐太宗深沉谦和、气度非凡的气质,从而能够加深理解唐初的和亲政策和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其他如“大泽乡起义”插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秦末农民痛恨暴政、揭竿而起的历史事实。“虎门销烟”浮雕,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3 形象思维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场好的电影,一部好的小说,其教育意义往往大于一些专门书籍,并能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它们的情感性与形象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电视和小说是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产生了较强烈的条件反射,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为我们塑造了2000多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性格和不同遭遇的人物,描绘了一幅幅的抱负、欲望、野心、友谊、爱情、阿谀、恐惧、仇恨和残杀的画面,展示了从拿破仑帝国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内法国社会的全貌。在这部长篇中,巴尔扎克并没有罗列一大串严肃的统计数据,也没有提出一系列抽象的理论原理。但恩格斯却认为,他从《人间喜剧》里所了解到的法国社会,“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所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在历史教学中,这类例子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有些抽象的概念、理论、时间、地点和数字,尽管学生可以把它们背得滚瓜烂熟,如数家珍,但一考完,没过多久便忘得干干净净。而课堂教学中一些富于[青感和色彩的语言,甚至是教师的某个动作,却能长期留存于学 生们的记忆之中。
  
  3 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能否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
  3.1 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收集材料之丰富,识见之卓越,文笔之生动,以及作者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堪称古今史学著作之楷模。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2 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而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了。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
  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还必须注意严谨、准确以及语音的高低、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有虚构和奇特的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这是文学的佳句,却是史学之大忌。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如果在讲赤壁之战时,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大谈诸葛亮如何呼风唤雨,便是以演义代历史,则是一种很不严肃的学风。
  ②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
  ③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都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知识面不宽,语言词汇的积累也很有限。因此,教学语言更应该注意口语化、通俗化,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晦涩的语言。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有了过硬的语言功夫,才能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
  3.3 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生动的语言可以再造历史形象,但不能取代直观教具的作用。例如,为了说明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中学历史教材中为我们展示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张画图的艺术功效和教师的生动讲述,就可以使学生仿佛身置其间,亲身感受到东京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以及各种商贩不绝于耳的吆喝叫卖声。从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例如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地听教师讲解,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从而加深对北京人体态特征的认识。
  近年来,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因此,发展电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这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用好新课标、教好新课程的关键步骤在于处理好教材。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浅谈看法。    1 把握专题特征    第一专题的核心是“政治制度”,以阶段进程把夏到清的政治形态分四个课时阐述。夏商不论为“制度”、仅命为“政治”。夏的特征是宗族关系。商的特征发展为: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②神权和王权相结合;③族权和政治相结合。周上升为“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专制集
期刊
[摘要] 本文将从生活对写作的影响和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生活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生活实践;作文,源泉    小学生作文,虽是习作练习,但也牵涉到“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三个问题,“写什么”是首要问题,所以《大纲》在作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很清楚,小学生作文就是用恰当的语言
期刊
诗歌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是意境之美。它并不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触摸,是基于诗歌意象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然而诗歌又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含蓄的语言来反映诗人的生活和情感。其跳跃性和巨大的语言空白,却又包容着丰富的诗人情感内涵。毋庸置疑,把学生引入情景交融、意蕴丰富的诗歌意境,不仅能启发主体的联想和想象,也能使其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限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差异、生活阅历的深浅和学习
期刊
在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我听过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不尽如人意的课也大量存在,有不厌其烦的分析教学,有为应试的肢解教学,有展现师生嘴皮子功夫的表演教学等等。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失落。  不管是分析教学,还是肢解教学和表演教学,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单一的思维
期刊
“开放”指小学作文教学向学校各学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个相互实施积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体系。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针对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且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一直是教师关注研讨的焦点。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小学作文教学,认为开放性学习方式是解
期刊
[摘要] 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其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  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猜测、验证,使学生自身的激情得到释放,身心得到发展。  [关键词] 课堂教学;目的;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导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学习‘重视
期刊
[摘要] 虽然布莱尔的演讲不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影响力,但他也以雄辩的口才著称政坛。通过看他演讲词中的词汇,句法,辞格的使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这演说文体,有助于演讲爱好者提高公众演讲语言运用技能及技巧,并有助于大学里英语阅读及写作的教学。  [关键词] 布莱尔政治演说;词词汇;句法特色;修辞手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 本人尝试计算机分层教学已有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产生了新的认识。本人认为实施计算机分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要从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突破口。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分层教学;突破口    本人长期从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分层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产生了新的认识。本人认为实施计算机分层教学,有效提
期刊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核心。翻开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只有点燃创新之火,才能照亮未来的路,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带来不竭动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创
期刊
数学美源于数学,是数学的本质属性,数学的美育价值也愈来愈被教育界所注目。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也是数学审美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而审美主体(学生)从审美对象(数学)中获得美感的“桥梁”就是数学教师。所以,在数学审美教育中充分认识和肯定数学教师的作用和明确对数学教师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1 数学审美教育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既不在物,也不在心,而在心与物之间,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