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萧红的“自由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1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甘卉馨(1997-),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主修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张乃莹。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魂归香港浅水湾边。在不到32年的生命里,萧红留下了近70万字的创作:包括受到鲁迅激赏的成名作《生死场》,与晚期的杰作《呼兰河传》。萧红可以说是一位传奇人物。她的生活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除了生逢国难,颠沛流离,萧红一生的感情经历,看似浪漫,其实艰难。因此,萧红的作品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更有一层对战乱年代人性的深刻理解,她不仅反抗压迫,还向往着爱、温暖以及自由。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真、童趣和灵感的“回忆式”小说。在《呼兰河传》第三章中,她集中描写了祖父对孙女的爱与培养。“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当祖父谈到小的时候要离开家到外边去,老了才能回来时,“我”心里很恐惧,祖父便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我’一念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小女孩就是这样在祖父的教导下逐渐培养了自由的个性和善良的性格.萧红的自立与叛逆,就在这祖父的爱的滋养下扎根,使得她的人生开始有意义,并向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去追求。
  作者还在第五章开头描写了“我”在后花园玩耍的场景。“我家满院子是蒿草,蒿草上飞着许多蜻蜓,那蜻蜓是为看红蓼花而来的。可我偏偏喜欢捕捉它,捉累了就躺在蒿草里边睡着了。我在蒿草里边坐着吃,吃困了,就睡在天星星秧子旁边了。”萧红写的后花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户人家的小院,其实就是一个菜园子,但它寄托了萧红一生的回忆。在她童年所有的东西里,就只有和她爷爷关系最好,她的祖母用针扎她,母亲又去世得早,父亲娶了个后母,但她与后母关系也不好。萧红的性格之所以会这样,这与她的家庭有很大关系,爷爷又特别溺爱她,因此整个后花园的描写,给人感觉萧红在回忆这段时有一种小女孩对幸福的憧憬,所以她在死的时候才说于心不甘,死得太早,时矣,命矣。回想萧红所处的时代,是封建动荡的时代。在那个动荡年代中,所谓追求“自由”,就像一只囚禁于黑暗牢笼的鸟,看见透入笼里的点点阳光,便拼了命地往那撞,拼命地去追求、去索取在这个牢笼中仅剩那一点光辉,直到最后榨干所剩不多的灵魂。而萧红就像是这种在干涸绝望中更能激发灵感与创作的生物,因此我们才得以看到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的萧紅。不管现实中她经历了怎样的残酷的生活,她都能在拿起笔的那一刻,重回心灵的家园,回到她所怀念的后花园,这个后花园不仅承载着萧红童年的回忆,更是她心灵的归宿,或许这也是萧红一生选择的源头。
  而萧红的另外一部著作《生死场》,则是描写东北农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在每天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人们面对死亡麻木着、愚昧着。“人们忙着生,忙着死,忙着麻木、盲目,死了漠然,”这里只有生命的荒原,人们都在动物性和缺乏自主性地苟活着,却也渐渐觉醒着。在小说中王婆是不羁的,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状态下,她的种种表现又是那么的恐怖。“……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我把她丢在草堆上,血尽是向草堆上流呀!他的小手颤颤的,血在冒着气从鼻子流出,从嘴也流出,好像喉管被切断了”。王婆不小心将女儿摔死,但她最后却没掉一滴眼泪,却在丰收中慰藉着自己。“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淌下”。“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这样一个不羁的灵魂在《生死场》中显得弥足珍贵,却又因生存困境的挤压畸变成了同生死场中他人一样漠视生命的人。这种生存困境造成人的生命价值观的扭曲。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都背负着生存困境的十字架蹒跚前进,他们不再关心在乎别人的生死。萧红笔下展现出的种种生命虚无感,让人怵目,同时也让人体会到萧红内心深处对爱与自由真正追求,其实萧红很小很早就对人的生与死有了通透的感悟,她认为人在世时,可与世间万物接触,感受各种生灵的悲欢离合,但死必须是自己一个去独自面对的。因此她的一生就是她自己一个人的选择,选择的是一种她自己想要的生活:反对包办婚姻,从家乡逃离,大胆同居,未婚先孕;穷困潦倒,抛夫弃子,远离政治……她是在骨子里寻觅自由的人——追求不受他人胁迫的生活,希望拥有完整的自我生活的选择权,为此不惜任何代价。
  萧红的一生是自由的一生,但这种自由,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萧红在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只身东渡日本时,她在写给萧军的信中也写道:“自己身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在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卢梭也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萧红的自由并不是她的生活,她的故事,而是她的态度,她的活法。所以,萧红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她经历过哪些,而是她如何应对,以及对于保持自我的执着。无论她的选择最终遭遇了什么,她始终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前行着。
其他文献
一、概况包头铝厂球磨机噪声高达113dB,噪声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 1984年底,我们对炭素车间的球磨机噪声的治理进行了考察研究,提出了治理炭素车间球磨机噪声
月下的梧桐,在月光的照耀下,挥舞着它柔韧的枝条。他挺拔的身姿在月色下婆娑动人。那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提醒着他岁月无声地在他生命里穿流而过。月下的梧桐将他心里隐藏的喜怒哀乐,生长在泥土里,摇曳在夜空中沉默不语。似乎觉得月光能够读懂她的喜怒哀乐。他静静地凝视着周围的建筑与人群,还有那不远处,川流不息的河流。他在微风的吹拂下,沉默着,静思着,似乎要将眼前的一切看穿,又不愿说破的将头深深地埋在了夜色的暮色中
期刊
中华文化外译是中国大国崛起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克服“文化困境”,摆脱在目的语中的“水土不服”,让中国文化“通达”西方读者更为顺畅,扩大译介受众、
王小波在小说《黄金时代》中,运用狂欢话语和黑色幽默来描写特定时代荒诞的现实,把对个体生存处境的揭露和反思寓于众声喧哗式的多层叙事中,使读者得以站在崭新的视角和高度
摘 要:湘西文化具有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在此背景下诞生诸多与神相关的“神性”观念,例如蛊术、哭嫁、赶尸等。在当代文学史中,沈从文用质朴的语言描摹出湘西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专注地建构着“人神合一”的“神性”观念。这种生命的神性既体现在自然生命之中,也表现在人与神的完美结合。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古老文化中巫文化的追寻,试图寻找出当代民族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拯救人性堕落的方法。  关键词:湘西文化;沈从文;
叶圣陶早期儿童文学创作成就的代表是后来集中收入《稻草人》的23篇童话.这23篇童话反映了叶圣陶在中国童话创作道路上的探索:各篇童话中一以贯之的内容体现出作家的儿童观与
E scondida 铜业财团在圣地亚哥宣布,今年末将开始 Escondida 铜矿的建设工作,预计1991年投产,年生产能力为32万吨,矿石储量够采40多年。该矿是现今世界上新的最大风险投资
摘 要: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社交软件得以开发,应运而生的新媒体让知识的传播越来越迅速,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可以第一时间传播到每个使用者手中。新媒体背景下事物的传播速度快,用户群体多,负面信息的传播力度更加广泛,近现代文学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批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特征,同时加入的群体更具有广泛性。这对于现当代文学批评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文章就在新媒体背景下现当代的文学批评发展的模式以及未来
摘 要:欲望主题的书写在乔叶的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始终用悲悯的目光关注城乡变革背景下社会边缘群体的心理,借文学的力量剖析人性中最平凡也是最复杂的本性——欲望。乔叶通过欲望探索的视角扼住人性的喉咙,窥探欲望的善、恶及复杂性。  关键词:乔叶;欲望书写;人性  作者简介:杜欢欢,江苏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
摘 要:现代诗歌无论是从创作角度,还是从审美鉴赏角度来说,与之相关的文学要素和心理机制是十分繁多的,但缘何选取隐喻、象征、体验、想象这四个词语作为现代诗歌的关键词?是因为它们与现代诗歌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即它们与现代诗歌之间存在着“根本必然性关系”。本文意图在于从根源上明确和摆正与现代诗歌存在着必然性关系的几个关键词:隐喻与象征、体验与想象。以传承与彰显诗歌的纯洁性、创造性,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