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影视剧的一蒂双花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剧 顾小白、顾伟丽
  
  顾小白:自2000年起开始撰写电影随笔及评论,2002年与李少红合作,完成二十集电视剧处女作《捆绑上天堂》剧本,2006年完成电影编剧处女作《红色康拜因》,该片获第十二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及希腊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亚历山大奖。2008年参与李少红版《红楼梦》的编剧,2010年与尹丽川、阿美共同参与张艺谋导演的新戏《山楂树之恋》的电影创作。2011年,他创作的电影《人山人海》获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
  顾伟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98年开始创作电视剧本,主要作品《走过花季》《亲情树》《香樟树》《相思树》《爱比恨多一点》《美女也愁嫁》《爸妈不容易》《人到中年》等,曾多次荣获“飞天奖”、“金鹰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一部小说《山楂树之恋》跟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男女主人公的邂逅看似顺理成章又不失浪漫色彩,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是多么的美好。映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样的特殊年代中,故事的结局更令人欷吁。虽然没有宏大的场景,没有缜密的逻辑,更没有夸张悬疑,有的只是两个年轻人最平实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就是这份朴实与凄美感人至深,爱如暖流弥漫心头,感动了无数或麻木或冰冷的心,让更多人重拾对爱的憧憬与希望。
  《山楂树之恋》凭借这份简单与纯美渐渐扩散开来,吸引了无数拥趸。一个好的故事,又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它就具备了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基础,于是,电影与电视剧相继购得改编权,开始了小说向影视领域的延展。
  在故事的改编过程中,电影在着力表现“纯爱”主题的同时不失对那个年代的反思与关注。电视剧则在保持原著味道的基础上拓展脉络,誓将唯美与真爱进行到底。虽然它们都名曰《山楂树之恋》,但却犹如生死相依的一蒂双花,一脉相承却又各具特色。
  
  静秋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她离真正的人性特别远,她就像个病人一样杯弓蛇影、噤若寒蝉,她骨子里那种冷甚至那种敏感与压抑的东西,首先是年代赋予的,又好像是她的武器一样,其实是与内心的想法背道而驰的,所以对于老三,她缺乏信任,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电影版编剧 顾小白 电影胜在简单
  “《山楂树之恋》的成功,应该是胜在简单。观众越来越喜欢看相对更简单的东西,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读起来快、能放松、减压的东西容易受追捧。《山楂树》主题明确,却意味深长,令人感动,所以获得了广泛认同。”
  作为电影版编剧之一,经过几番论证与探讨,顾小白坦言编剧组最终决定在剧本的创作上遵循“减法”原则,《山楂树》是极端环境下极端年代的爱情故事,如何让观众在感受爱情之外,还不乏想去了解那个年代,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对那个年代进行反思,是编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我们看到小说中的某些煽情桥段并未在电影中呈现。“我们将相对常见俗套的情节删减到最低,赋予了更多的留白,想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使电影更为隽永。”
  
提炼主题是关键
  《影视圈》:与小说相比,电影改编最大的难度在哪儿?
  顾小白:小说本身有许多情节是比较常见的,如白血病、老三出现又消失,两人的生离死别,有些套路化。同时还有些写信、拉手、背着过河等不少跟青春期、跟爱情、跟欲望有关的内容,这些点都很散,而且有些细节是不能完全实际呈现的,所以如何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又不撒狗血是比较难的。
  
  《影视圈》:改编过程中与原著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顾小白:应该是对静秋重新塑造吧,她的质感有了变化。小说里的静秋没有电影里的可爱。静秋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她离真正的人性特别远,她就像个病人一样杯弓蛇影、噤若寒蝉,她骨子里那种冷甚至那种敏感与压抑的东西,首先是年代赋予的,又好像是她的武器一样,其实是与内心的想法背道而驰的,所以对于老三,她缺乏信任,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但是电影里的静秋就比较纯真、勇敢,她跟老三是一见钟情的爱恋,直到悲剧结束。电影里的老三是个特别理想化的人物,把爱情当做理想摆在那儿,他就像《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人,相信有桃花源。他本是个带来希望的人。但因为他不在了,这种相信就成为了特别大的悲剧。
  
  《影视圈》:与原著相比,电影有哪些不同?
  顾小白:与原著相比,电影变化不大,没有加太多的戏。我们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是从这本小说里提炼出一个深邃的主题,《山楂树之恋》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实则包含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它不像以前的“文革”电影,总有些刻意。这部电影不同,不仅让人感动,还会跟着这个女孩子的命运而撕心裂肺,继而可能回过头来关注那个年代,去思索、感受。当然它是一部“纯爱”题材的影片,这是它的商业定位。
  
电影兼顾了艺术与商业
  《影视圈》:谈谈张艺谋的合作。
  顾小白:我与尹丽川和阿美是好朋友,所以在审美、性格上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志同道合嘛,就自然而然地一起做这件事,大家各写一部分,最后由尹丽川完整地统筹了一稿。最早这个项目是尹丽川担任导演,马上就要进入选角阶段时,由于投资方的种种原因导演换成张艺谋,剧本拿给张导看他并没有进行太大修改,只是请了一位老作家又对剧本把了一下关,把握一些小的细节,毕竟要与那个年代更为贴近。
  当初我们与导演探讨过是不是要把影像弄得更极致一些,颜色的调调也更冷一些,人物更内敛,甚至想将一些情节通过相应手法,让观众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残酷,感受人物内心如荒漠一般干涸。但论证后还是要考虑市场,如果这样操作,电影会变得小众,小说本身是个通俗小说,观众可能还是更想看纯爱类型电影,演员也要阳光一点儿,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
  
  《影视圈》:电影出来后,你对它满意吗?
  顾小白: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个电影的,中国电影环境下这种电影会受到很多制约,既要配合审查,又要考虑市场,不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形态。市场也想看到简单又商业化的电影,所以《山楂树》的分寸感拿捏得很好,不仅具备艺术性,商业性也比较强。电影毕竟还是产品嘛,在方方面面的制约下,比较令人满意。
  
  《影视圈》:由于对电影剧本的改编不满,还引发艾米对你的舌战,你如何看待改编者与原著作者的关系?
  顾小白:当初我只是说不太喜欢艾米文字的调调,因为她对于静秋的刻画,有些自我美化,甚至是无限叠加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行文方式我不太欣赏而已。可能是这些言论触犯了她。对于改编,我始终认为越是完美的小说越不容易改成电影,容易把小说的精华与意境流失掉。但不那么完美的小说,只要提供了人物关系哪怕一个小的点都能扩展成好的电影,能够去芜存菁。
  而对于职业作家而言,如果卖出影视改编权后,可能会有两种作法,一是卖出的作品即为商品,对于购买者如何去改编、创作不再去过问。另一种,如果是自己特别钟爱的作品,那么会对投资人与导演进行严格的选择,必须是觉得适合作品的才会签字同意改编。
  
  《影视圈》: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山楂树》都能引起话题,在商业上它无疑是成功的,你如何看待它的成功?
  顾小白:据我所知,最早有人推荐这本书给张小波时,他也没有实足的把握,还做了许多试读本,后来发现大家看完后都很感动、反响很好才加大力度去推它。而我当初看到它时也并没有觉得特别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但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所以得出结论,《山楂树》就胜在简单。因为社会压力大,观众越来越喜欢看主题简单、读起来快、让人放松的东西。如果做成美剧那样,起承转合情节很紧凑的作品,或许观众会感觉太累了。
  
  小说和电视剧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果说电影剧本是在原著上做'减法',那么电视剧的改编则是做'加法'。
  
电视剧版编剧 顾伟丽 尽丰富,魂犹在
  一部作品先历经了小说的大众追捧,再经历电影的关注如潮,那么电视剧该如何吸引观众呢?尽管导演李路的版权购买在先,但不可否认被电影捷足在先的事实,因而改编更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丰富、扩展故事脉络,还要不失原著的清新、唯美、感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编剧的责任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几经周折之后,电视剧改编的重担落到了顾伟丽纤弱的肩上。
  顾伟丽坦言,小说和电视剧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果说电影剧本是在原著上做“减法”,那么电视剧的改编则是做“加法”。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和人物进行挖掘和延展能够提供戏剧矛盾纠葛的空间,既不能脱离原著的本质内核,丰富了情节,让人物更加立体,同时又要兼顾“山楂迷”和电视剧观众的收视习惯,难度确实不小。
  对顾伟丽来说,这次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她第一次尝试“命题作文”, 此前她创作的《亲情树》、《香樟树》、《相思树》等作品均为原创且反响很好,此番接棒《山楂树》,她坦陈这是自己与“树”躲不开的缘分。创作过程中,既要保持剧情上的跌宕起伏、大开大阖,还要不失原著中的纯真和细腻。为此,她用了很多时间去仔细阅读原著,从文字当中挖掘一些线索和素材,将原著中那些动人心弦的细节完整呈现。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河边洗床单、老三背静秋过河等经典桥段。此外剧中还运用“第三者”叙事的角度全景重现了老三生病后独自忍受病痛还默默关爱着静秋的那段时光。因而电视剧版更能够表现出作品细腻的情感。
  
继续与“树”的缘分
  《影视圈》:你当时接到这个剧本是在什么机缘之下?
  顾伟丽:这是我的第一部改编作品,2008年初夏的某一天,突然接到江苏天地纵横公司打来的约稿电话,想请我为他们改编一部小说,名字叫《山楂树之恋》,其实当初我并不太想接,因为从来没有改过别人的小说,一直在做原创,但看完小说后我改变了主意,因为自己被它打动。
  当时我的压力不小,身边的同行和朋友曾劝我不要接这部戏,因这部小说内容相对单薄,里头的难度一望便知,改编成电视剧就势必要加很多新的情节,一旦加入太多东西,就很可能成为另一部戏,而非《山楂树》。改编的确有风险。所以我也动摇过。但最后我还是决定尝试,因为我有一种直觉,这件事我能做好,而且,我可能是这部作品最合适的改编人选,我在之前写过《亲情树》、《香樟树》、《相思树》,如今这棵《山楂树》又来到我跟前,我相信,这是缘分。
  
  《影视圈》:创作过程顺利吗?导演是否对创作有特别具体的要求?
  顾伟丽: 2008年8月底去故事发生地宜昌采访,回到上海后就开始进入创作阶段,2009年3月完成剧本初稿,在开拍前还历经三次修改,剧本写作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是为了好上加好,锦上添花,确实下了极大的工夫,花费了极大的心血。
  一开始我与李路对剧本创作就达成了共识:故事上要好看,调子上要诗意,尽可能地撒开去写,但收回来还是原小说的灵魂。2010年正式开拍时,我在剧组待了一个月,亲眼目睹剧组的工作,李路导演在艺术上很有追求,各项工作都是精益求精,我看到样片,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早知道可以拍得这么美,那我写的时候还可以更放开一些,说实在的,有些很唯美的戏写的时候只是过过心瘾,没想到在他的镜头里却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影视圈》:创作过程中电影是否上映?电影的上映对于创作是否有影响?
  顾伟丽:刚接手这部戏的时候听说尹丽川在做电影,但做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在我剧本写完后约一年的时候电影公映,这时电视剧已经正式开拍,所以电影对我的创作无法产生任何的影响。
  
剧版的静秋更“执著”
  《影视圈》:此前是否关注《山楂树之恋》这本小说?它具备改编成电视剧的条件吗?最大的难度在哪里?
  顾伟丽:之前知道《山楂树之恋》这本小说,但没有看过,因为我的《相思树》那时候刚好开播,都是写爱情的,我很怕看了之后受打击。
  后来因这个项目而看小说,果真很让人感动。它看起来是一个纯情的故事,但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情怀。而且小说有一种质朴无华的质感,不模式,不煽情,心理的表现极其丰富细致生动。但它并不太适合改编成电视剧,首先是事件容量的不足,其次是心理表现的难度。小说中老三和静秋真正交集很少,经常是隔空牵挂和思念,这就让改编变得十分困难,曾经有一度,我也陷入到抓狂的地步:他们俩老不在一起,让我怎么写!!
  
  《影视圈》:创作过程中从哪里入手来丰富人物线索,如今剧中添加的内容占到多少百分比?
  顾伟丽:加了丹娘和老三、丹青和美诺这两条重要的辅线,加戏的原则就是为老三和静秋的爱情主线服务,这些新加的人物会形成老三与静秋爱情的阻力或推力。丹青和丹娘兄妹从小和老三一起在部队大院长大,丹娘一直在追求老三,最后她被老三对静秋的爱情深深感动,心甘情愿地退出这场爱情的战斗。而丹青与美诺这条线则是完全的凭空虚构,但这条线非常重要,通过他们,一是把那时候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楚,观众就一下子明白了静秋和母亲为什么这么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缘由了。二是他们俩对老三和静秋的爱情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衍生出很多矛盾冲突,在这些冲突的表现中使老三与静秋的为人和性格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影视圈》:电视剧与电影的区别在哪里?
  顾伟丽:电视剧的叙事更充分,冲突更激烈,情感更饱满。
  
  《影视圈》:你如何评价两版“静秋”的演绎?
  顾伟丽:电影版的静秋突出“清纯”两字,电视版的静秋突出“执著”两字。
  我心目中的静秋跟王珞丹的气质很贴,笑起来灿烂得让人心碎,倔起来纤弱的身体里满是力量,她要顶着家庭成分不好的阴影,背负着照顾家庭的重任,所以应该是坚韧执著的。
其他文献
出版人 张小波    张小波: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 作家,知名文化商人。  生于196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城市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最早策划《中国可以说不》系列而崛起于中国出版界,成为成功书商。 从此,张小波就与中国图书市场的风云变幻密不可分,他用《求医不如求己》、《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国不高兴》、《山楂树之恋》等一本本畅销书搅动着公众的阅读趣味和取向,引领出版之风潮。 
期刊
3月12日下午16:00,  优酷网联合土豆网发布公开消息,  共同宣布双方于3月11日签订最终协议,  优酷和土豆将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  新公司名为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优酷占71.5%的股份,  土豆占28.5%,  土豆网将退市。    料峭春寒里,  一个60后的香港人与一个70后的福建人,  摒弃前嫌、把酒言欢。  优酷,6岁,双子座;  土豆,7岁,白羊座  ——中国视
期刊
奥斯卡奖落幕了,但对中国影迷来说,这一届奥斯卡奖说得上是充满遗憾,耗资6亿、备受瞩目的申奥大作《金陵十三钗》,却没有在电影市场和电影奖项上收得应有的成效。  耗尽心力的张艺谋、张伟平、刘恒等人,最后得到的成效却并不让人满意:40%的媒体好评率、27万美元的北美票房,昭告着这部电影巨轮在世界影坛上的沉没。  口碑之路一路高开低走  尽管由于制作周期上的一些问题,《金陵十三钗》并没有赶上戛纳电影节或者
期刊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事实上收视率不仅对广告投放的平台选择关系重大,  而且还是电视台工作绩效的直接考评者,  更是电视剧从业者的命脉所在。  由于国内对收视率调查的管理监管不到位,  导致了索福瑞提供的收视数据缺乏比对、缺乏监管,  这种市场操作不透明和无竞争的潜在危险,  碰到电视台追求高收视率的火花,  进而导致电视台贿赂、污染样本户,  个人或某些机构操纵收视数据等行为的出现。  这才是收
期刊
中美电影合作新政策颁布  2012年的春天注定对中国电影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中美电影合作新政策的推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的颁布不仅让整个电影界陷入一片哗然之中,也使得中国电影界的发展变得不可预知起来。    风暴前的中国电影  中美电影新政和《电影法征求意见稿》    随着2月末中国电影新政策的公布,好莱坞的电影大军们在内地的势力一下子扩大了不少。14部增加的分账片名额和中
期刊
古人曾云:治世若烹小鲜。  拍电视剧也是如此,  主抓内容的同时务必兼顾口味。  做得出好菜的人不一定做得出好剧,  但做得出好剧的人  ——培养培养,都可以是好厨师。    我的家邻近北京的三环路,路边有一个饭馆。很多年了,招牌经常换,什么华仔餐厅、海南黑山羊、湘菜等等,也不知多少老板折在这儿了。我很好奇,觉得是不是风水原因。忽有一天,又开张了,这次是川菜馆。我想这又是哪儿来了个不知死活的。可这
期刊
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导演 李路    江苏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  国家一级导演   主要作品有《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    2007年1月2日,刚刚经过跨年欢腾的人们正在休新春假,著名出版人张小波正在运作的《山楂树之恋》即将付梓,50多位名家的联名推荐也使这部小说成为当年出版界的盛事,以致第一时间来抢购影视版权的人络绎不绝,包括张纪中、柳云龙等知名演员、导演和制片人。    导演李路敲开了
期刊
或许是《泰坦尼克号》的号召力太大、影响力太广,以至于在知晓它的3D版确定于4月10日上映之后,许多电影唯恐避之不及,宁可在3月里扎堆排片,也不在4月与它狭路相逢。这样的结果直接造成春风沉醉的4月档空空如也,目前确定上映的电影仅六七部而已。其中较引人关注的《杀生》与《匹夫》还是4月末才登场,是力拼五一档期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国产电影集体拱手将档期让路于《泰坦尼克号3D版》,观众也别无选择,也只好去捧
期刊
首先,必须要说到的是,郭靖宇导演近两年的风格非常明显,而且独特,以红色剧集的外衣,包装的却往往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传奇野史,从《铁梨花》开始,他就开始剑走偏锋地爱上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诠释在大时代风云变幻的岁月里,那一段段传奇的人生和故事。草根英雄与民族抗争史的结合,也使得他往往能够在政策与观众之间找寻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至于《红娘子》,则更是把中国国民性自《水浒》以来就培养到极致江湖、传奇性
期刊
据美联社报道,2012年3月16日,好莱坞知名影星乔治·克鲁尼因在苏丹驻美国使馆门前举行“过度”抗议而遭警方逮捕。和克鲁尼一道被捕的还有其父亲,他们抗议苏丹总统巴希尔阻挠人道主义救援和苏丹和平进程。此前的3月13日克鲁尼还曾亲赴苏丹,为倡导人权自由和人道主义而努力。  乔治·克鲁尼也越来越不安分了,除却作秀之嫌,这一举动颇有几分当年麦当娜和西恩·潘等人桀骜不驯的味道。在过去的2011年里,这位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