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质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通 过师生的情感交流、思维的碰撞达成的。巧用教学技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 关注 分层设计 建构 知识联系
初次看到“优质课堂与教学技艺的运用”这个课题时,我首先想到是先进的教学理念、精美的教学设计等等。可是,当我真正走进这个课题的研究,才发现自己的意识是多么浅薄,数学优质课堂中教学技艺的运用是以数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技能、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它是教学智慧在教学中的表现。优质的课堂是生命交流的驿站,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舞台。现将几年来教学实践探索综述如下:
一、渗透数学思想,体现数学的灵魂。
华罗庚说过:“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在数学课堂上及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可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的途径。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0.2×3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试算,接着交流算法,最后借助图理解算理就可以充分渗透“转化”思想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胜枚举。
因此,教数学,首先是教数学思想,课堂上要时时处处渗透数学思想的运用,思想在,灵魂在,有灵魂,课堂才有灵气。①
二、关注差异,分层设计问题。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学生更是有着千差万别的鲜活个体,如何在教学中正视这种差异,教师对这些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并针对这些差异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发展。在优质课堂中关注差异,分层设计问题,事半而功倍。
我在教学中,從备课、上课直至作业的设置均依据学生的学情档案进行。学生学习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尊重差异,不用千篇一律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学设计要有层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提问,基础性的问题,我让学习B等的学生回答;拓展性的问题,我让学习A等的学生回答;对于C等学生,我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之后,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平均每分钟可生产果汁多少瓶?”这道题列出算式并不难,但是列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是本节的难点,对于C等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C等学生个体的差异,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然后在再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这种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设计,既给了所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通过小组合作,让A等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在小组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B等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将知识内化,吸收,通过A等学生的引导,将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顺利地嵌入到已有的笔算除法的认知结构中;C等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A等学生和B等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感悟“不够商1,就商0”,逐步突破难点,增强自信,并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讨论的过程中鼓励所有学生学会倾听,借助合作的智慧,化难为易,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三、建构知识树,感悟数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学遵循了知识本身的序列,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时,学生便容易获得系统的知识,便容易形成合理的数学结构。
著名的小学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心中有棵树,教学才有术。”②这里的“树”是知识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现象,就是因为有些老师缺乏对教材整体的把握,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低效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也是唯一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中借助白板课件的生动演示,采用了梳理“知识树”的方法,对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把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串联起来,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建立完整“知识树”的同时,让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进行预测,引导学生大胆寻找求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的灵感,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好了铺垫,同时一举两得,“转化”的数学思想也潜移默化地走进了孩子的心里。
四、匠心独具,巧用比喻。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数学教师的语言,要能达到解惑,释疑。与其说严格学生不理解的话,不如说不严格学生易于理解的话。
课堂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如果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的语言,学生就能准确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时,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除法转化成乘法计算时,除号不变乘号,除数没有变成倒数,甚至连被除数也变成了倒数。针对这种屡教不改的错误,我采用了“打比方”——被除数在除法计算这个大家庭里,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岗位,而除数,为了整个算式的完美,宁肯牺牲自己,来了首尾互换(指除数变倒数),并且将自己的武器重新打造(指除号变乘号)。这一幽默的“打比方”触动了孩子的心弦,使分数除法的计算不再生涩出错,而且那么有意思,学生就轻轻松松记住了方法。
五、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更容易让他们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形成自我体验,达成对数学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内化。让学生在创造分数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适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经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当前,教师面临的挑战是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技艺,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与创新精神。因此,课堂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读懂学生,巧用教学技艺,给学生添一双翅膀,激励他们飞越想象,将学生带进他们自己喜欢的课堂。
①、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期刊网
②、参考文献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
关键词:数学思想 关注 分层设计 建构 知识联系
初次看到“优质课堂与教学技艺的运用”这个课题时,我首先想到是先进的教学理念、精美的教学设计等等。可是,当我真正走进这个课题的研究,才发现自己的意识是多么浅薄,数学优质课堂中教学技艺的运用是以数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技能、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它是教学智慧在教学中的表现。优质的课堂是生命交流的驿站,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舞台。现将几年来教学实践探索综述如下:
一、渗透数学思想,体现数学的灵魂。
华罗庚说过:“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在数学课堂上及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可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的途径。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0.2×3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试算,接着交流算法,最后借助图理解算理就可以充分渗透“转化”思想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胜枚举。
因此,教数学,首先是教数学思想,课堂上要时时处处渗透数学思想的运用,思想在,灵魂在,有灵魂,课堂才有灵气。①
二、关注差异,分层设计问题。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学生更是有着千差万别的鲜活个体,如何在教学中正视这种差异,教师对这些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并针对这些差异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发展。在优质课堂中关注差异,分层设计问题,事半而功倍。
我在教学中,從备课、上课直至作业的设置均依据学生的学情档案进行。学生学习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尊重差异,不用千篇一律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学设计要有层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提问,基础性的问题,我让学习B等的学生回答;拓展性的问题,我让学习A等的学生回答;对于C等学生,我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之后,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平均每分钟可生产果汁多少瓶?”这道题列出算式并不难,但是列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是本节的难点,对于C等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C等学生个体的差异,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然后在再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这种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设计,既给了所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通过小组合作,让A等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在小组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B等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将知识内化,吸收,通过A等学生的引导,将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顺利地嵌入到已有的笔算除法的认知结构中;C等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A等学生和B等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感悟“不够商1,就商0”,逐步突破难点,增强自信,并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讨论的过程中鼓励所有学生学会倾听,借助合作的智慧,化难为易,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三、建构知识树,感悟数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学遵循了知识本身的序列,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时,学生便容易获得系统的知识,便容易形成合理的数学结构。
著名的小学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心中有棵树,教学才有术。”②这里的“树”是知识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现象,就是因为有些老师缺乏对教材整体的把握,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低效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也是唯一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中借助白板课件的生动演示,采用了梳理“知识树”的方法,对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把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串联起来,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建立完整“知识树”的同时,让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进行预测,引导学生大胆寻找求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的灵感,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好了铺垫,同时一举两得,“转化”的数学思想也潜移默化地走进了孩子的心里。
四、匠心独具,巧用比喻。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数学教师的语言,要能达到解惑,释疑。与其说严格学生不理解的话,不如说不严格学生易于理解的话。
课堂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如果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的语言,学生就能准确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时,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除法转化成乘法计算时,除号不变乘号,除数没有变成倒数,甚至连被除数也变成了倒数。针对这种屡教不改的错误,我采用了“打比方”——被除数在除法计算这个大家庭里,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岗位,而除数,为了整个算式的完美,宁肯牺牲自己,来了首尾互换(指除数变倒数),并且将自己的武器重新打造(指除号变乘号)。这一幽默的“打比方”触动了孩子的心弦,使分数除法的计算不再生涩出错,而且那么有意思,学生就轻轻松松记住了方法。
五、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更容易让他们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形成自我体验,达成对数学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内化。让学生在创造分数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适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经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当前,教师面临的挑战是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技艺,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与创新精神。因此,课堂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读懂学生,巧用教学技艺,给学生添一双翅膀,激励他们飞越想象,将学生带进他们自己喜欢的课堂。
①、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期刊网
②、参考文献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