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行领导内行……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n2582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外行的领导,内行的新人会成功上位还是成为炮灰?
  
  上个月,在人才市场,我被这家公司的企业管理培训顾问看中了。他介绍,公司刚成立了物料控制部,正需要我这样的人协助建立和管理。我在物控这行做了几年,对业务报价、成本、生管、物控、采购、仓储都比较了解。我们顺利谈妥了待遇,我也就欣然加入了。
  一晃已经一个月了,我与这位物控部的主管还是无法相互适应……
  主管是位女士,从采购部提上去的,所以对物控的很多流程都不熟悉。我入职以后,她没有给我分配具体的工作,告诉我有事随叫随到就是了。现在,物控部的工作是追踪物料,而其他如物料标准用量、生产单制作、生产成本控制、仓库管理、库存控制等更重要的职责都没有承担起来,人员倒是从两人增加到了四人。
  经过我一个月来与此主管的交往,我认可她为人处事还是老到的,总经理对她也很信任。但她做事不够果断,决定总是一改再改。有事请示她,回答也模棱两可。她工作努力,但不爱放权,很多事都要亲力亲为,经常是一个人加班。总的来说,她是个让人头疼的老大。
  我试着要求她给我一些更重要的事情做,但不知她是不是顾忌我懂得比她多,三言两语就把我搪塞了。公司很倚重管理培训顾问,招聘时我给他留下的印象不错,于是我去找他提了建议,他答应我会反馈给总经理。
  隔周周一,人事经理找我谈话。为什么不是总经理,却是人事呢?我心里咯噔一下。人事经理开门见山,说公司每个部门都在压缩成本,一些新人将被裁掉,其中也包括我。
  听到此我真是错愕不已呀。我当面对人事经理说,公司大老远把我招来,我有多年的本行经验,熟悉管理和运作方法,在公司都还没有发挥。我现在出去找工作不是问题,但对于你们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就算现在物控部不需要这么多人,我可以调到其他部门去。不管你们出于什么理由要裁掉我,我需要和总经理谈一下。
  人事经理似乎被打动了,去总经理办公室交涉了一下。过了一会,他出来让我写一个对公司的建议和相关部门的运作方法给他,他会交给总经理看。我用了一个上午,写了一个全面的建议,包括物控部应有的运作细则。
  下午,总经理看到了我的书面材料,详细地和我聊了聊。之后,人事经理就拿出了一张岗位调动单,宣布将我调到研发部经理负责的部门,但工资会有几百块的下降。我对此当然很不满意,试用期工资已经谈定,怎可说改就改?研发部经理安慰我说,现在这边的部门也需要完善,只要我好好工作,工资不是问题。
  我勉强接受了这个解释,去了新部门。调离不久,我就听以前的同事说,物控部还要再招一个新人,事已至此。我当然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忿忿之余,我向好朋友讲了我的遭遇。有朋友安慰我做得不开心走就是了,打工不划算还打什么工啊。不过也有直言不讳的诤友给我发炮弹过来:
  “有些领导不一定是内行,善于支配下属、利用资源就成了。为什么孙悟空能力再强也当不了领导呢?他缺乏觉悟啊。不管你多不满,通过顾问传话也很不明智的。你认为这样就能保密了吗?而且你也要多想想是不是和主管缺少沟通,让她觉得你不好使唤?”
  回头想想,的确我这两年也做过主管,心里隐隐也有想排挤强人的小火苗。现在又跑回做了下属,的确不平衡。进入新环境,公司管理不善固然令我不满,我急于表现、心浮气躁也是事实,我的经验本来可能找到更好的渠道发挥。我决定在这里先安稳地工作一段日子。
其他文献
最不浪费资源:软件工程师—IT培训学校教师  软件行业是脑力密集型的产业,36岁以上还在一线从事开发工作的很少见。去IT培训学校做老师是个出路,绝对有一线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酸秀才。但是对于性格多数内向的他们来说,学会如何开口表达,不做盛饺子的茶壶,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安全系数:★★★★    最考验心态:媒体记者—PR  记者这行,在外人眼里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门跟人打交
期刊
他的转行经历是大跨度的:10年临床医生;创立广告公司,至少10个世界500强企业都是他的客户;做网站;做艺术代理公司;现在他是国内户外运动圈里知名的大拿。传奇转行,什么才是成功关键?    吴可有着双子座与生俱来的善变和敢干,同时骨子里又跳跃着完美主义的基因,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从做临床医生到开广告设计公司、做门户网站、创立“当代艺术俱乐部”做艺术经理人。现在,吴可更喜欢别人叫他“
期刊
一切有关转行的源头和困惑,其实都可以用大脑的生理结构来解释——转行的风险永远大于机会,创新脑和分析脑强的人才适合转行做老板,而一直在犹豫转行的人其实先天比较保守和悲观。    面对职业上的取舍操戈,最老生常谈也最正确的话往往是——了解自己最难。詹志辉很早就接触到国外的大脑神经元理论,并惊讶地发现员工的神经元特质与企业人力管理的关系,于是他在十几年前从人力资源转向商业运营和咨询行业。透过他的大脑解析
期刊
别人的成功故事往往是对你的误导,你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冲动,找到你自己,挖掘你自己。    我接触过的80%的职场人士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持否定或迷茫态度。原因很多,你可以列举出1000条理由表示你不喜欢某个工作,而这些理由听起来都是合理的,不过,我经常问他们:你想过怎样改变吗?“曾经想过”,这是大部分人的回答。  大部分人把失败的尝试都冠以“曾经”而抛弃,所以不是他们没有改变的动力,更多是因为他们
期刊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瑟夫·哈里南(Joe Hallinan)的最新著作《错觉》,正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对他的专访中,针对我们关于转行决策的疑问,他解释了职业转向决策中屡犯屡错、屡错屡犯的奥秘。    在豆瓣网上,《错觉》被评价为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有趣读物,大量的例证甚至于啼笑皆非的糗事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很多错误是我们“不得不犯”的,正如作者约瑟夫·哈里南所说,“人生而犯错,或者说人类就是为某
期刊
不同时间段的社会、经济热点事件,在老朱的职业抉择中都有鲜明的影响,灵活不光是指随机应变,勇于回头有时也是一种策略。  老朱的故事不算另类,却让人听起来很是津津有味。采访北京义工联时与他结识,后来才听说原来他曾经做过16年法官,当过律师和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关于转行,他不是顺风顺水的精英派,也不是满头是包的沦落派,可是算得上孜孜以求。他的立场很普罗大众,代表着每一个为了更好的生活、更接近的理想、更
期刊
对大多数人来说,转行是个“计划外”动作,如何能让它跟你的职业规划不冲突?吴伟农的经历是个很好的启示。    三十出头就享受副处级待遇的新华社要闻特稿编辑室副主任,在职业生涯马力最猛的时候,突然一脚刹车“掉头”坐进课堂,辞去公职,自费留学,这在常人看来,确实有点“违章”嫌疑,“至少目前我已经比较接近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吴伟农说。  “9·11”事件发生之后,新华社第一篇来自美国的特写就出自吴伟农之手
期刊
请问,为何我熟看电影三千部,至今未成梁朝伟?再请问,为何我读尽谈判大全却仍未晋级为谈林高手?  熟看干部影片是否可变身梁朝伟?天天观看游泳是否可成为菲尔普斯?倘若如此,影院与泳池必然人头攒动。我们通过观察和阅读获得认知,却误会技能也可通过观察来掌握。与其狂读商务谈判书籍却极少获得技能性提高,不如和《职场》一起经历为期两天的商务谈判演练,迅速晋级为“谈”林高手。  演练像一面镜子,可以在模拟环境下不
期刊
在《职场》工作,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了解人生百态。不同的采访对象,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同他们一起看他们的活法是件趣事。这一点似乎与做演员有些像,能了解更为丰富的人生。不同之处则在于,不必挖心挖肺地改变自己投入其中,只要旁观就好;但又不是冷眼的,总是与你切身有些关系。你大可将自己曾经的、正在经历的或将有的烦恼与困惑,大大方方地拿出来与采访对象、同事甚至老板交流。  本期特别策划“转行焦虑症”,在
期刊
跑步的时候,我们追求在同样长度的跑道上花费最少的时间,竞技比赛就是如此辛苦。但是工作并不是竞技比赛,走走,跳跳,有时候滑出轨道外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会有更大帮助。    林桂枝  英文名Kweichee Lam。香港人,被老北京丈夫留在了北京。她是互联网上被年轻人以“名震江湖”、“传说”、“大腕”形容的人物。桂枝一路工作走走停停,随遇而安却也努力专注。  除了广告创意,其间还做过公益,开过导演工作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