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c8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学习资源的开发,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长期以来,语文学习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误认为是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或者是多订购几本教材。其实,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等。”可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儿童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呢?
  
  一、参与学生活动,发挥教师资源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另一方面,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
  (一)教师的本身素质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
  我们不难想象,一位有着丰富情感,基本功素质过硬的老师,他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王凇舟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即激情满怀:同学们,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那年有位叫宋小明的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随即课件出示《你是这样的人》,老师深情朗诵……
  在这里,教师的语言不多,但他那富有激情的语调、深厚的情感,就像导体一样,一下子把人们对总理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这种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去经历温暖而又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在于鼓舞、激励和唤醒,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教学中,起榜样作用的教师,他的一举一动无疑是最受学生关注的,那么,他的激情、他的才情无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当学生没有办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指导辨明方向。
  比如笔者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讲到小红军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陈赓的帮助,执意要陈赓同志先走,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当学生在谈论这一点时,不无惋惜地说:“这位小红军可真倔强,结果却自己害了自己……”在这里,学生读懂了“倔强”,而恰恰忽略了“倔强”的特定背景,于是,我就及时引导:“如果小红军接受了陈赓的帮助,结果可能怎样呢?”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读文中陈赓的“表现”,引导交流课内外搜集到的长征途中情况,通过读文思辨,学生明白了: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小红军只有牺牲自己,才能保全他人。这样,有了老师的引导,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形象显得更加饱满了,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接受了一次长征洗礼,他们的人生观走向深刻了。
  
  二、拓宽学习思路,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构成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以教材为基点,全面辐射,突破文字之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习的思路。
  如在《桂林山水》一课中,我是这样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资源的。
  (1)插图。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分别对山、水进行仔细观察,找出奇特之处品味、想象、交流,这样,让画面动起来,活起来,学生看得远,想得广,插图的作用就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了。
  (2)文字。漓江水、桂林山有其独特的美,但仅认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桂林山水享誉世界,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教学中,我让学生介绍有关桂林的知识,请去过桂林的同学谈“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最后展示学生搜集到的祖国各地名胜风光图。有了充实的课文资源作基础,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情感的激发就水到渠成,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这样,教材资源就得到了有效利用。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有极为广泛的知识容量,不仅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而且与各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位善于处理教材资源的老师,只要他深入了解教材,关注学生的需求,就能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博大、精彩的教学环境,令语文教材的学习勃发出生命的活力,奏出最和谐的旋律。
  
  三、引导生生互动,凸显学生资源
  
  叶谰教授指出:“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参与,不着力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因此,教学中,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既把学生当作是教育的对象,又把他们看作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学习渠道,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的作用。
  1.重视差异资源,促进个性发展
  所谓“差异资源”,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个体最优化的资源,学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特点是有差异的。教学中,我们承认差异,研究差异,把差异作为学习资源,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写船上61人,由于船长镇定自若地组织抢救,除船长之外的60人全部脱险,难道船长一点自救的时间都没有?有这么巧吗?”对于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肯定了问题很有价值,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的说:“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船长一心想的是他人,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有的说:“船长把生的希望都让给了旅客和其他同事,最后自救就来不及了。”还有的说:“船长一心与船共存亡,他不想离开自己的岗位。”……通过交流讨论,船长哈尔威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形象更加立体而丰满。
  从以上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有差异的,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理解是截然不同的,而尊重这种差异,利用这种差异,给不同意见的人以展示的空间和机会,那么,差异就成为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2.把握信息资源,促进动态生成
  课堂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了极不稳定的、丰富的资源,一些预想不到的偶发事件,也常常会出其不意地闯进课堂,如果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处理信息,就能够突出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使它成为难得的学习资源。
  如:我在教学《珍珠泉》一文中,课文最后,我要求学生在文中插图旁写下对珍珠泉的赞美,此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图中的珍珠泉一点也不美!”他的话得到了相当部分同学的认可……教学似乎陷入僵局,这是我始料不及的,突然,我灵机一动:“那我们另外给它画一幅,好吗?”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开始读文作画,就这样,有了对生成性资源的及时捕捉,恰当处理,我打开了学生与作者交流的另一扇窗子,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又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一会儿,一幅幅充满灵气的画诞生了,在成果展示中,我分明看到了学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想,课堂中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更好地开掘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资源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教学中,只要教师高度重视并着力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好奇是儿童、少年的特点,也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善于引导,就能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实验探究行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实验探究行为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的责任。在现在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画实验,讲实验,让学生都听实验,背实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实验册已为学生确定了实验器材,规定了实验步骤,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做就行了,这种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获取新的知识,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多年来,这一关键性学科并没有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应有的重视。究其根源就在于语文课缺乏吸引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
新课改,在我市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教育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注意和贯彻。简而言之,就是“一、二、三、四、五”。     一、解决一个观念    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改革。人类自从产生教育以来,就是如此。因此,对于这次课程改革也要放平心态,不必人云亦云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基本目标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实践新课程的有效学习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对政治课教学的影响和思考。    一、选择课题,明确目标    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将所学的理论和生动的生活实
古老的命题考试评价,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语文学科评价的一种方式。如何改革命题考试评价,让它彰显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其必要的思维过程得不到充分展示。掩盖思维过程不仅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科学的训练,严重阻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此,在当前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展示必要的思维过程,再
2008年6月20日。辽宁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现场会在沈阳市第二中学召开。本次会议总结了辽宁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两年来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所取得的经验。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
期刊
设计意图:学生边听故事边听《流水》,暗示“高山”“流水”几乎是“知音”的代名词;再次熟悉《流水》主题音乐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