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思维过程的展示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其必要的思维过程得不到充分展示。掩盖思维过程不仅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科学的训练,严重阻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此,在当前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展示必要的思维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展示地理概念的产生过程
  
  1.展示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许多地理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大量的地理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才产生的,奥苏贝尔称之为概念的形成。因此,尽可能地提供概念的形成背景,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概念时,可先让他们观察《中国水系图》,分析比较两组河流——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伊犁河、弱水、疏勒河。学生思考后就会舍弃流程长短、流向、流域面积等非本质属性,抽象概括出“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和“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本质属性。这样讲解,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清楚,突出了“外流河”和“内河流”的本质特征,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地理概念。
  2.展示地理概念的同化途径
  人们从已有概念出发,去揭示新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获得新的概念,奥苏贝尔称之为概念的同化。因此,在分析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新概念的固定点,展示概念的同化途径(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使新概念在新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中逐步习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岩石圈”这一概念,可用上位学习展示概念的同化途径(即原有知识是下位的,新学习的知识是原有知识的上位知识)。首先,教师边画边讲清楚“上地幔顶部”、“地壳”的概念——岩石圈的从属概念,然后教师乘势强调: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因此我们把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至此,岩石圈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水到渠成。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新旧概念融为一体,学生对岩石圈的关键特征理解得清楚、具体,在同化过程中完全掌握了这一概念。
  
  二、展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许多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经过无数地理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才得出的科学结论或科学假说。在地理原理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其中的探索性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调动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选修课海洋地理“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2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不仅使他们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运用地理思维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三、展示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在习题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展示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住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导致思维缺乏变通性,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呆板单一,对稍有变化和难度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只有展示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使习题教学做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例如:确定某一剖面图沿哪条剖面线绘制的程序是:①观察剖面线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悬崖等,看剖面图是否与等高线图相吻合。②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看这些点在高等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图上的高度是否一致。③观察剖面线与最高或最低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看其在剖面图上是否得到正确反映。
  通过有条不紊的观察,判断剖面图和剖面线的对应关系之类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四、展示解题错误的剖析过程
  
  在习题教学中,为了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某一知识点,克服运用中的错误认识,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构造一些反例,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入误区,展示错误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复习“板块构造学说”时,让学生判断“安第斯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属于亚欧板块”、“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既是地震带又是火山带”等问题的正误,让学生在步入误区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通过学生自己出错、找错、知错、纠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克服了思维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
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英语高考试卷第四部分由对话填空变成任务型阅读,常见解题指导如下:浏览全文,抓住文章的框架及每段大意;扫读图表,分析表格结构和内容,明确填空要求;带着问题细读
“情”是文章的神,“文”是文章的形。读一篇文章,如果只有深刻的思想,而不讲究文采技巧,如同面对一个机器人,形同槁木,又哪来美感呢?如果只有华美的语言,而缺乏思想情感,如同面对一个植物人,形貌再美,又有何用呢?所以,一篇文章应贵在情文并茂、文质兼美。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写出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  一、以完美的“形体”愉悦人  这里所说的形体美,是指文
摘 要:随着“文化教学”的观念逐步深入和人们对英语教学的认识提高,《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将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渗透;高中
好奇是儿童、少年的特点,也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善于引导,就能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实验探究行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实验探究行为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的责任。在现在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画实验,讲实验,让学生都听实验,背实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实验册已为学生确定了实验器材,规定了实验步骤,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做就行了,这种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获取新的知识,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多年来,这一关键性学科并没有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应有的重视。究其根源就在于语文课缺乏吸引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
新课改,在我市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教育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注意和贯彻。简而言之,就是“一、二、三、四、五”。     一、解决一个观念    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改革。人类自从产生教育以来,就是如此。因此,对于这次课程改革也要放平心态,不必人云亦云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基本目标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实践新课程的有效学习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对政治课教学的影响和思考。    一、选择课题,明确目标    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将所学的理论和生动的生活实
古老的命题考试评价,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语文学科评价的一种方式。如何改革命题考试评价,让它彰显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